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战国七雄并立局势的形成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春秋战国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战国七雄并立局势的形成  战国时期的列国形势,是七个强大的国家并立而互相攻战。这七个大国,如秦、楚、燕是自西周以来就出现的古国,齐国则是名虽旧而实质上却发生了改朝换代的变化。魏、赵、韩三国乃是新生的国家。这七国政权,特别是齐国的改姓,晋国的三分,战国政局就确立了起来。 历史

  (一)从六卿到三家分晋

  春秋时期,晋国的卿族共有十一家,即狐氏、先氏、胥氏、?氏、栾氏、范氏、中行氏、知氏、韩氏、赵氏、魏氏。晋国卿族与其他各国不同的是,国君之子不为卿,卿族多异姓。

  十一族中,最先亡的是狐氏。晋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晋国在夷地举行?礼。晋襄公本已任命狐射姑将中军,赵盾佐助。阳处父从温地回到国都后,认为应该让赵盾为中军元帅,于是又在董地演习军队,把狐射姑的中军元帅撤掉,换上赵盾。狐射姑怨恨阳处父,于是派续简伯杀死阳处父。晋国以无故杀大臣罪诛杀续简伯,狐射姑知自己在晋国孤立,就逃到狄人中去了。赵盾让人把狐射姑的家眷、财产送到边境。这样狐氏一族就从晋国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接着被灭的是先氏。先氏的先轸在晋文公时任中军元帅,至先?时任中军佐。在晋、楚?之战中(公元前597年),他违背主将令,擅自率军渡河与楚交战,致使晋军大败。次年又召赤狄侵晋,赤狄军队一直打到清(即清原,在今山西稷山县东南20里)。晋人追究?战失败的原由与清地赤狄内侵之争,归罪于先?,“尽灭其族”,先氏于是灭亡。

  晋厉公七年(公元前574年),晋厉公欲加强中央的权力,杀掉“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的三?,?氏被灭。在杀三?的事件中,胥童为主谋。三?被杀后,晋国贵族恐慌。栾书、中行偃于是囚禁了厉公,诛杀了胥童,胥氏一族被灭。 历史

  三?被杀后,接着晋厉公也被栾书派人杀死,栾氏一族强横。晋平公六年(公元前551年),范宣子利用栾氏家族内乱之机,驱逐了栾盈。栾盈先逃到楚国,后又逃到齐国。在齐国的支持下,于晋平公八年又潜回封地曲沃,率领曲沃地方武装,进攻国都。旋即被打败,栾盈被杀,族被灭。到此,晋十一卿族,五族被灭,只剩下范、中行、知、及韩、赵、魏六卿。这时已到春秋中期,再过4年就是向戌发动的“弭兵之盟”了。

  晋国六卿并存的政局,保持了半个多世纪。历史已进入春秋晚期,六卿都在扩大自己的地盘,巩固阵地,不同程度地在封地内进行封建性的经济改革。据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所出竹简《孙子兵法?吴问篇》载,六卿都废弃了“步百为亩”的旧田制,扩大面积,征收实物税,以拉拢民众①,准备战胜其他强家。  六卿暂时的力量平衡,到晋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被打破。晋定公十二年,晋赵鞅围攻卫国,卫国人惧怕,贡献给晋500家人,赵鞅把他们安置在邯郸。邯郸是赵鞅从兄弟赵午的封邑。晋定公十五年,赵鞅要把卫国送来的500家移到他的封地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去。赵午开始同意,回邯郸与族中长老商议时,都以为不妥。认为卫国支持邯郸,是由于有这500家卫人之故,若迁到晋阳,卫国与邯郸的关系就不会那样紧密。他们打算先攻齐国,齐国攻邯郸,这样就可借口邯郸危险,将卫人移于晋阳,就不致使卫国与邯郸的关系断绝。赵鞅以不能立即实现迁卫贡500家的计划而生气,将赵午召来并囚禁于晋阳,不久就将赵午杀死。赵午的儿子赵稷与家臣涉滨于是反叛了赵鞅。赵鞅乃派上军司马籍秦围攻邯郸。赵午是荀寅的外甥。荀寅与范吉射又是儿女亲家,他们声气相通,故不参加围攻邯郸,且攻击赵鞅。赵鞅逃回封地晋阳,晋国军队于是包围晋阳。

  韩氏与范氏不和,魏氏也与范氏不睦,知氏想提拔亲信梁婴父为卿,欲驱逐荀寅以梁婴父取代。知氏于是向晋定公提出,赵、荀、范三家为乱,皆尽驱逐。这样知、韩、魏三家借着晋定公名义讨伐荀、范二家。但却未取胜。荀、范二氏见晋君同知、韩、魏三家进攻自己,于是攻击晋定公。晋国的国人站在晋君一边,荀、范二氏失败,逃到朝歌(今河南淇县)。韩、魏二氏向晋君为赵氏说情,赵鞅又从晋阳回到国都。知氏逼杀了赵氏谋臣董安于,赵氏的地位方被恢复,赵鞅乃率军围攻朝歌。

  范氏、中行氏得到齐国、卫国、郑国等的支持,齐、卫多次谋伐晋援助范氏、中行氏。晋定公十九年,齐国送粮给范氏、中行氏,由郑国子姚、子般护送。赵鞅在戚邑的铁地与郑国送粮的军队相战,结果赵鞅大获全胜,“获齐粟千车”。次年,范氏、中行氏(荀氏)被迫逃到邯郸。晋定公二十一年,赵鞅伐邯郸,中行氏逃到鲜虞(中山)。次年,晋军围攻范氏、中行氏所在的柏人(今河北隆尧县隆尧镇),荀寅、士吉射最后逃到齐国①,范氏、中行氏于是灭亡。晋出公十七年(公元前458年),知氏与韩、赵、魏三家,将范氏、中行氏的土地私自瓜分,而不给晋国公室。这也是晋国史上政局的一大变化。以前贵族被灭后,他们的土地收归国家,私家不得侵占。如晋平公十二年,晋灭祁氏、羊舌氏后,将他们两家的土地收归国家所有,晋国在两家土地上设立10个县,由中央派县大夫治理。现在四卿公然瓜分被灭贵族的土地为私产,可见四卿已不把晋国君放在眼中了。

  晋国君对四卿的这一举动十分恼怒,但自己又无力惩罚他们,于是向齐国和鲁国求援,想借这两国的军队讨伐四卿。四卿害怕,于是联合起来先对晋君出公发动攻击。晋出公逃往齐国,在半道上死去。知伯于是立晋昭公(公元前531?前526年在位)曾孙骄为国君,是为晋懿公。

  四卿中,知氏势力大,执晋国政,欲削弱三家,独据晋国。他强行向三家索取土地,韩、魏两家力弱,畏惧知氏,只得各向他“献”一个“万家邑”。赵氏此时已是赵鞅的儿子赵襄子毋■为家族长。赵襄子在此前曾杀了他的姐夫代王而拥有代地,实力雄厚,拒不给知氏土地。知伯见赵氏不给土地,就联合韩、魏二家共同攻击赵氏,约定灭赵氏后三分赵氏地②。  知、韩、魏三家围攻赵氏晋阳城,因晋阳城在赵氏多年的经营下,百姓亲附,粮草、兵器充足,三家围攻一年都未攻下。三家于是引晋水淹晋阳。晋阳城被水困,只有三版高的城墙出于水面。据说三家围晋阳前后3年,百姓架高床睡觉,把锅吊起做饭,城中断粮,“易子而食”。赵氏内部已发生动摇,赵襄子接受谋士张孟谈的建议,联合韩、魏二家,反攻知氏。

历史

  韩、魏两家从知氏伐赵,也是被迫的。在知氏用水灌晋阳城,赵氏危在旦夕时,知伯曾高兴地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灭人国。魏氏的封邑安邑在汾水旁,韩氏的封邑平阳在绛水旁,皆可用水攻。韩、魏二氏听了这话,理会到知氏的用心和自己的处境。当赵氏来联络反攻知氏时,立即达成协议。赵、魏、韩三家反而联合攻知氏,将知氏的首领知伯瑶活捉而杀死。韩、赵、魏三家灭掉知氏,三分其地①。这样,晋国就由四卿变而为三家。这一年是晋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

  三家灭知氏后,晋国君地盘已不多,只保有国都绛及曲沃两地,其余土地都归了三家。晋国君幽公畏惧三家,反而要去朝拜三家②。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原来的晋国实际已不存在。

  韩、赵、魏三家升格为诸侯,战国时期七雄强国的局面就正式形成。

  不过晋国公室还残喘了一段时间,到周显王元年(公元前368年),三家把晋君领有的一小块土地瓜分掉,晋国君静公降为普通平民,从西周初年唐叔虞受封的晋国,才最后从历史上消失掉。此时已进入战国中期了。

历史

  (二)田氏取代姜姓的齐国  田氏是春秋时期陈国厉公(公元前706?前700年在位)的儿子陈完的后代。相传陈完出生时,周王的太史经过陈国,陈厉公请他为陈完占卜未来前程。周太史占卜后看了卦象说:这小子前程远大,不在陈国就会在异国取代国君。若在异国,那一定在姜姓的国家。任何事物都没有两个同时大的,当陈国衰落的时候,这小子的后代就会昌盛起来。

  陈厉公是陈文公的小儿子,其母是蔡国女,与文公太子鲍异母。陈文公死、太子鲍立是为陈桓公。陈桓公在位38年(公元前744?前707年),在陈桓公生病时,蔡人杀死桓公及他的太子而立陈厉公。桓公的小儿子公子林怨恨厉公,与蔡人合谋杀死陈厉公,自立为国君,即陈庄公。陈庄公只活了7年就死去,陈庄公的庶弟杵臼立为陈宣公。陈宣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72年),杀太子御寇。陈完与御寇关系密切,害怕受牵连,就投奔到齐国。

  陈完到齐国时,齐国君是桓公。桓公在管仲、鲍叔的帮助下,正雄心勃勃地争夺霸主,需用人才,齐桓公就打算任命陈完为卿。陈完推辞不就,齐桓公就任命他为工正,主管工匠事务。陈完到齐后“以字为田氏”①。所以陈氏又称为田氏。  陈完还在陈国的时候,陈大夫懿氏打算把女儿嫁给他,懿氏的妻子看了卦象后说:“吉利。这就叫做‘凤凰飞翔,相和的鸣叫声清脆嘹亮。妫氏的后代,将养育在齐姜。第五代就要昌盛,官位和正卿相当。第八代以后,无人能同他争强’。”②《左传》一书中好预言来事,且往往言中。因为《左传》成书于战国初年,事已经过,是作者故弄这一套玄虚来欺骗后人,以表示占卜的灵验。事已经过,当然能言中。不过,作者对陈完后代在齐国发展历史的概括,还是合乎史实的。

  据《史记》,陈完在齐,生陈?孟夷,?孟夷生?孟庄,?孟庄生陈文子须无,须无生陈无宇。陈无宇在鲁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送齐景公女入晋,与晋平公成婚。此时他已是上大夫爵了。上大夫虽不是卿,却是地位与卿相当,正所谓“五世其昌,并于正卿”的预言相符。

  齐国的国君,在霸主桓公之后多是一些平庸之辈,只知享乐,搜刮民财,剥削量达三分之二。官府搜刮的财粮腐烂生虫,像“三老”这样的地方官却都遭冻饿之苦。民众不满,社会秩序混乱。齐国国君抛弃了百姓,陈氏却趁机收买人心。齐国旧时的量制是四级:豆、区(oū欧)、釜、钟。四升为豆,四豆为一区,四区为一釜,十釜为一钟。陈氏家中的量器则增大,用五进制,钟虽仍是十釜,则钟就几乎比公家增大一倍。现将齐国公量制和陈氏私量制列表比较于下

  

  陈氏为收买人心,用家量借出,而以公家的量制收回,借贷者都大获好处①。

  齐国君专利,晏子说,齐国的“山林之木,衡鹿守之;泽之萑蒲,舟鲛守之;薮之薪蒸,虞侯守之;海之盐蜃,祈望守之”②。守之者,即不让百姓使用。百姓所需,要从市上购买,齐国官府则抬高价格,从中获丰利。陈氏却反其道而行,“山木入市,弗加于山;鱼、盐、蜃、蛤,弗加于海”①。木材运到市上,与在山上卖的价格同,不加运费;鱼、盐等海产在市上的卖价,与到海边去买相同。自然百姓就趋向陈氏。

  不仅如此,百姓有困难,或遇天灾人祸,陈氏还“燠休之”,即送给丰厚的财物相慰问。齐国百姓对陈氏“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晏子见到陈氏争取民心的活动,很有成效,多次告诫齐国君景公。平庸的齐景公无力改变这种趋势,具有学者文人气质的晏婴,也只有空发几通议论,为姜齐空叹息而不能有所作为。  齐国的栾施、高强是齐惠公(公元前608?前599年在位)之孙。此二人在齐国专政,他们听信妇人的话,在国中遭怨。这二家强于陈氏、鲍氏而忌恨陈、鲍两家。齐国人就利用他们的仇恨,来除掉栾、高二人。齐景公十六年(公元前532年)的夏天,有一人告诉陈无宇说:“栾施、高强要来攻打陈、鲍两家。”这人也到鲍氏家去同样对鲍国讲了这样的话。陈无宇立即召集族军,发放甲胄兵器、准备作战。陈无宇先到鲍家,路上遇见高强醉酒驾车奔驰过去。到鲍国家,鲍国也已集合族军,准备应敌。派人去侦察栾、高两家情况。栾施、高强二人正准备喝酒,一点发难的迹象也没有。陈无宇说:“传话的事虽不可信,但栾、高知道我们召集军队发放兵器,一定会驱逐我们。不如趁他们饮酒之机,先攻他们。”这时,陈、鲍两家正相友好,于是合军攻栾施、高强。栾施、高强因无准备,很快被打败,二人逃到鲁国。陈、鲍二室瓜分了栾、高两家财产。在晏子的劝说下,陈无宇把所得的全部交给国君。齐景公将莒地的一些邑赐给陈氏,陈氏推辞不受。齐景公的母亲穆孟姬请景公将高唐(今山东高唐县东35里)赐给陈氏。陈氏由是更强大。

  陈无宇又拉拢被栾氏、高氏赶出国的齐国诸公子。把他们从流亡的国外召回来,把原有的封邑还给他们。没有封地的,分给私邑土地。陈氏不仅私自送给他们礼物,还增加他们的俸禄,“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①。

  陈无宇子田僖子乞又称田乞、陈乞。有宠于齐景公,他为了在诸侯中树立党羽,劝齐景公支持晋国的范氏、中行氏。齐国派田乞救范氏、中行氏,给他们送去大批粮食②。

  齐景公是一位寿星老,他当国君就达58年(公元前547?前490年)。他的太子比他先死去,景公有宠妾芮子(或称粥子)生子名荼。在景公临死前让国相国惠子与高昭子立荼为太子,将其他公子放到莱地居住。景公死后国惠子、高昭子立荼为国君,是为齐晏孺子。齐景公子公子嘉、公子驹、公子黔逃往卫国,公子?、公子阳生逃到鲁国。陈氏与公子阳生相亲,打算杀死晏孺子立阳生。

  陈乞假装对国惠子、高昭子亲近,每次上朝时,都作为车右武士与国、高同车,在车上挑拨群臣与国、高的关系,说众官将与国、高过不去,让他们有所准备,最好先下手除掉他们。待到朝堂上,国、高是卿,所站位置与其他人不同,陈乞对国、高说:这些大夫都似虎狼一样凶狠,见我在你们旁边,他们会见我与你们亲近而先杀我,我还是站在大夫的行列中去吧。到大夫行列后,又对大夫们说国、高已定下计策,要将大夫们都赶走。若不先下手,就来不及了。大夫们都相信了他的这些话。陈乞将大夫们鼓动起后,就联合鲍氏及诸大夫攻击晏孺子的宫,国、高救晏孺子战败后,国氏逃到莒,高氏逃到鲁国。晏孺子孤立无人相助。  陈乞派人到鲁国召回公子阳生,先住在陈乞岳母家,后让阳生随同向晏孺子送饭食的人一同进入国君宫中,陈乞于是立阳生为国君。在与齐国大夫立誓结盟时,鲍牧(鲍氏族长)因酒醉神志不清就前往,为鲍牧主管车的鲍点问陈乞,这是谁的主张。陈乞说:“是鲍牧的主张”。并对鲍牧说:“是你的命令呐!”鲍牧酒也醒了一大半,就对陈乞说:“你忘了先君为荼这孺子当牛骑,把牙齿都碰断了的事吗,怎么又背叛先君了呢?”齐景公宠爱芮子及所生的荼,景公为逗荼玩,自己当牛在地上爬,口中含一绳让荼牵着。年事已高的景公在与荼玩这种游戏时跌倒,把牙齿碰掉了。阳生向鲍牧行礼说:你是奉义行事的人。若我可以为国君,一定不会怨恨你的;若我不行,也不必杀我。合于道义就做,不合于道义就不做,敢有不听从你的?废和立都不要残杀,这是我的愿望。鲍牧听阳生这一席话,就说你们都是先君的儿子,谁当都行。于是结盟,立阳生为齐悼公。将晏孺子先迁到赖(今山东章丘县西),并诛杀荼的党羽。接着在送荼到骀(今山东临朐)的途中将他杀死①。“悼公立,田乞为相,专齐政。”②陈乞死后,其子陈常(又称田常,田成子)继父位。齐悼公四年(公元前485年)三月,齐悼公被陈常杀死,立悼公子壬为君,是为齐简公。陈常与简公亲信监止同为左右相。陈常对此不满,想排挤掉监止。齐简公四年,陈氏族军攻杀监止,简公出逃到舒州,被陈常追捕到,就地将他杀死。陈常立简公弟骜为君,是为齐平公。陈常为相,专断国政,实际上已夺取了姜齐的政权。

  陈常杀死齐简公后,惧怕诸侯讨伐,于是就把齐国以前侵占卫国、鲁国的土地归还它们。又西与晋国的韩、赵、魏通好,南与吴、越国亲善。在国内整顿内政,奖赏有功及治绩优异的官员,施惠于百姓。同时诛杀鲍氏、晏氏、监止及强横的大族,齐国内外安定。陈常把齐国安平(今山东益都西北)以东至琅邪的大片地区,划为自己的封邑。陈氏的私邑于是超过齐平公的食邑。陈常又在国内大选美女,充作他的妻妾。据说他死时有子70余人。俨然是齐国国君的派头。

  陈常的曾孙田和,为齐宣公相。齐宣公死后,田和立宣公子贷为齐康公。齐康公十四年(公元前391年),田和把齐康公迁到海上,以一城作为他的衣食地,主持对姜齐先祖的祭礼。齐康公十八年,田和与魏文侯在浊泽相会,请求魏文侯帮助他立为诸侯。魏文侯派人向周安王说情,周安王同意。齐康公十九年田和立为齐侯。田氏取代姜姓齐国,在形式上也取得合法地位。齐康公在田和立为诸侯后,还存在了几年。直到公元前379年康公死去,奉邑入于田氏,姜齐最后退出历史舞台。 历史

  田氏在齐国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反复斗争,最终取代了姜姓的齐国。这一斗争过程,从表面看好像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之争,实际上是新的封建势力向旧贵族势力的斗争。田氏的一些拉拢民众、收买人心的活动,在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在这场斗争中,田氏不但取代了姜姓国君,而且消灭了一大批旧贵族,把他们的土地收归国家所有。田常还提拔一批新人为国家官吏,他“上请爵禄而行之群臣。”①田常子田襄子又“使其兄弟宗人尽为齐都邑大夫。”②对齐国旧的官吏进行了一次大改造。这些新任命的官吏,都是同田氏亦即田氏族长田常、襄子等个人发生主从关系。这种主从关系就与春秋时的贵族政治不同,从而形成了封建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所以,田氏代齐,不能仅视作内部争权斗争,而实质上是新兴封建势力在齐国夺取政权的历史演进。

  (三)战国时期的列国形势 历史

  战国时期政治史的进程是从分裂到统一。

  战国继春秋之后,在中国大地上还是大小国家错杂林立。西周、春秋时期以来的一批古国,有的仍然活跃着,有的衰落,为生存而挣扎,而一些新的国家,在母国的躯体上建立起来。

  战国时期的强国,当然是被称作“七雄”的齐、楚、燕、赵、韩、魏、秦,但战国前期的越、宋、中山等国,其地盘、国力都不弱,它们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活跃了相当一段时期。一些中小国家,如郑、鲁、卫、莒、邹、杞、滕、薛、任、郯、蔡等,以及四川的巴、蜀,北方的林胡、东胡,南方的百越等等,这些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先后被七国所灭。七国最后又被其中的秦国并吞,中国大地重归统一。

  就地理形势看,战国“七雄”的具体位置大致如下:

  齐国在东边。国都仍然是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它东临大海,南以泰山与鲁、宋两国为邻,齐?王十五年(公元前286年),齐灭宋并拥有其地。西有今河北省清河县地,与赵国为邻。北边与燕国为邻。拥有今山东偏北的大部分地区和河北省的东南部。

  楚国在南方。战国前期国都在郢(湖北江陵纪南城)。后受秦国逼迫,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攻破郢,楚走保陈,将都迁于陈(今河南淮阳)。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再迁都于寿春(今安徽寿县),仍称为郢。楚国最强时,西有巴、黔,西北有汉中地,与秦为邻。北有河南南部与韩、魏、宋、齐接界。向东本与越国为邻,楚怀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6年)灭越,楚国地东就临东海。在战国中期,楚国的地域最大,拥有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全部地区及河南南部,四川及贵州东部,陕西汉中地区。势力所及,差不多遍于整个中国南部。

  秦国在西边。战国前期国都仍在雍(今陕西凤翔县南)。秦灵公迁于泾阳(今陕西泾阳县西北),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迁于栎阳(今陕西富平县东南),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再东迁于咸阳(今陕西咸阳市)。秦国的国土以陕西中西部、甘肃东部为中心,以及四川、青海、宁夏等地。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后,逐渐兼并他国土地,最后灭六国统一中国。 历史

  燕国在北方,国都蓟(今北京市西南)。燕昭王时,为了南向齐国用兵,在今河北易县建立别都,称为“燕下都”。燕国的国土主要是今河北北部、山西东北部和辽宁等。它北与东胡、胡林、楼烦等少数部族为邻,西与赵国为邻,南与齐国接壤。

  七雄中的韩、赵、魏是从原晋国分裂出的三个新国家。在战国初期,赵国在原晋国的北部、韩国在中部、魏国在南部。但随着兼并战争的发展,失地得地的变化,这一格局也在变化。

  赵国的都城初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赵襄子于公元前425年迁于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赵敬侯即位时,将国都迁于邯郸(今河北邯郸市)。东境在今河北东南与齐国为邻,南境在河南北部与魏国为邻,西隔黄河与秦国相接,东北同燕国以易水为界,北边与匈奴相邻。主要地域在今山西中部、北部、内蒙古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

  韩国初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韩武子九年(公元前416年)长途迁徙,将国都迁到宜阳(今河南宜阳市西),韩景侯时迁于阳翟(今河南禹县),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灭郑,迁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韩国的领土主要在今山西东南部、河南西部及中部,西边与秦、魏相接,南与楚为邻,东北与赵接壤。韩国在七国中,地域最小,力量也最弱。

  魏国初都安邑(今山西夏县),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迁都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国家的重心于是东移。魏国在黄河西与秦国为邻,南与韩国相邻,北与赵国接壤。东部地区东北与齐相邻,东南与宋为邻,南与楚国相接。战国中期(公元前350年左右),魏国领土跨有山西西南部及河南北部、西部地区,呈一倒凹字形状。

  战国时除大国“七雄”外,地位重要的一些国家,如越国,勾践灭吴后,曾迁都琅邪(今山东胶南县西南),公元前379年越国力量衰落,又迁回吴(今江苏吴县)。越国在战国初年领土北曾到山东胶南、日照、莒南等县,以及江苏沿海及东部地区,南拥有浙江大部,到公元前306年被楚国所灭。

  在河南的东部,以商丘为国都的宋国,在战国时也还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家。宋国东部、北部同齐相邻,西部同魏相邻,南部与楚相交,夹在三大国之间。土地不断被魏、楚、齐三国蚕食。公元前286年终被齐国灭亡。

  中山国是春秋后期新兴起的一个国家。它是狄人中白狄的一支,属鲜虞种,诸侯亦称为鲜虞。中山一名最早见于《左传》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这年《春秋》经文称中山为“鲜虞”,而《左传》文却称“中山”,当是已建国改名为中山,而诸侯仍以旧名相称。中山国都初在顾(今河北定县),后迁灵寿。1974?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平山县三级公社发现中山国的王陵和都城的城墙,即是中山国都地。中山国的地域在山西东南部和河北西部的太行山地区,其中心地区在今河北高邑、石家庄、灵寿、定县、平山、完县等县市。它的南、西、北被赵国包围,东边与燕国接界。战国初期,在魏文侯十七年(公元前429年)“伐中山,使子击守之,赵仓唐傅之”①。战国初年已亡于魏②。

  魏国要越过赵国才能到达中山国地,所以魏国不能紧密控制它,等到魏国和周围国家战事紧张时,中山国又复国了。据推算,中山国大约在公元前380年左右复国③。复国后的中山国势力大增,曾是战国时五个“千乘之国”中的一个,魏国公孙衍发动的“五国相王”运动,中山也是其一。说明它的力量不小。

  到战国时周王室的领土已变得很小了。只领有王都洛邑及附近的一小块地方。公元前367年,在韩、赵两国的参与下,又将它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小国,力量就更弱了。但周王室在战国的政治上还起过一些作用,像韩、赵、魏和田齐,要列为诸侯,在形式上还需要周王的批准。魏国的惠王也曾在逢泽(一名逢池、百尺陂。今开封市东南)会韩、宋、卫、鲁国君及秦公子,以朝见周天子,作着当霸主的美梦④。说明列国有需要时,还想起它来。

  

  (四)战国时期政局的演进 历史

  战国时代从公元前481年始,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历时261年。在这261年的历史演进中,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各国封建制度确立和巩固期

  时间从进入战国的年代到秦国商鞅变法的完成。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国实行第二次变法,应是这一阶段的下限。

  在这一阶段中的政治史上,主要有两件大事:一是韩、赵、魏瓜分晋国并被列为诸侯,以及齐国由田氏代替姜氏。这标志着在晋、齐两国的新兴封建势力夺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从而为封建经济及封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保护。另一件事是各国先后展开了改革活动,或称之为“变法”运动。这些变法运动,都是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对旧的政权和经济加以改造,以适应日益频繁的战争需要。

  2.列国的相持时期

  这一时期从秦国商秧变法的完成到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五国军攻齐,大破齐国。 历史

  在这一时期,由于各大国封建改革的完成,从而得到巩固和发展,力量都强大起来。在七大国中,还没有一个国家处于绝对的优势并吞他国,于是处于一种相持的状况。在战争手段的同时,辅之以外交斗争,结成一些集团以对付另一些集团。这段时期,在政治史上有两件大事:一是各诸侯国公开把周天子抛开,自己称王,所谓“徐州相王”,“五国相王”,至秦齐称东、西帝,反映出它们已不再作为名义上的周朝诸侯,而是要自己称王、坐天下、当天子。另一件事是“合纵”、“连横”的外交活动和抗秦战事。战国时期的互相攻战最激烈、频繁,也是在这一时期。  3.从齐国被燕国战败到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掉齐国,中国重归统一,是战国政治史的后期

  在第二阶段强大一时的魏国,被齐国在桂陵(今河南长垣县西)和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大败,元气大伤。东方的齐国崛起,所以秦国为拉拢齐国,建议两国皆称“帝”。在秦国人的眼中,东方只有齐能同它相抗。燕将乐毅破齐后,齐国一蹶不振,东方国家实际上没有能同秦抗衡的能力了。加之六国不能同心“合纵”,被秦国威胁利诱所慑,只顾自己一时的苟安,竟致被各个击破。这一时期,是秦国胜利进行统一战争的时期。秦王政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将东方六国扫除,最后完成统一功业。秦王政于是自称“皇帝”,并称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万世,传之无穷。”①以期传至万世不变。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开创中国政治史的一个新时代。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开创中国政治史的一个新时代。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399916.html

相关阅读:臧文仲
铁农具和牛耕导致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说质疑
鲁国的传奇寡妇
春秋时期的名人之芊叔为什么罢官?
战国四大名将简介:战国时期实战的最高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