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创世考11 龙的起源与龙的神话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上古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11 龙的起源与龙的神话

要弄清东亚民族的起源, 就必须弄清楚龙的真正含义。姜氏部落的起源就是龙的起源, 龙的起源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

《海外南经》:“阳纡之山,洋出其中,龙门之山,河出其中”。其中“阳纡之山”就是古歧山,“洋水”就是青水,“龙门之山”就是“白龙岭”,龙门就是进入龙潭之入口。“河”就是中国河。现在需要说明的是“龙潭之中”是否有龙,龙为何物。

在判定龙的存在性之前,必须明确龙的客观标准。虽然后世不知龙为何物,但龙的用法和龙的抽象行为还是客观存在的,显然下面八条客观标准是合情合理的。

(1)与水相关性;

(2)与蛇类似性;

(3)金黄色动物;

(4) 与人密切性;

(5)环境相容性;

(6)产地唯一性;

(7)珍贵祭祀品;

(8)雷电相似性。

由于“鱼、蛇”不具有“产地唯一性”,所以“鱼、蛇”不是龙;由于“鳄”既不是“珍贵祭祀品”,也不具“产地唯一性、雷电相似性、珍贵祭祀品”,所以“鳄”不是龙。

邰文化是解开龙起源之谜的残存工具。

邰氏姜的百姓将“属龙” 叫做“属蟮”,其中“蟮”读“颤”,指“蟮龙、金蟮、金色鳝鳗”。

蟮龙是邰氏姜的东海龙潭唯一生产的金黄色蟮鱼,数量很少。1978年前,仍然可见微量个头很大的野生蟮龙,长有70厘米,直径3厘米,通体金黄色,蟮腹略白,蟮背略黑,看起来极其名贵和精致。蟮龙之血可用来制作止血药。

蟮龙现在很可能已经绝种。 与蟮龙相比,市场上见到的黄鳝则象一个大泥鳅,真有“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的感觉。“天上龙肉,地下驴肉”,蟮龙为邰氏姜的特产美味,自然被姜氏部落推崇和重视,成了早期的专用祭祀品和专用待客品。


由于金色蟮龙只有邰氏姜偶尔可见,自然是珍品中的极品,所以后来的人都不知到龙为何物。由于龙具有的蛇形结构和蛇形运动可以表示“雷电、彩虹、云挂、河流”等自然现象,所以龙的抽象用法远远大于它的实物作用。由于龙具有的蛇形功能能够抽象表达人类的顽强意志和拼搏精神, 所以龙的神化和神秘也就走向必然。

对于蟮龙的描述在《山海经》中也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

《东山经》曰:独山“其上多金玉(迎春花),其下多美石。末涂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其中多[?虫-黑][虫庸],其状如黄蛇,鱼翼,出入有光,见则天下大旱”。

其中“沔”为邰氏姜大濠与四色水的象形,“状如黄蛇,鱼翼,出入有光”是金色蟮龙的特征描写,大濠是金色蟮龙的唯一产地。由此可知,“毒山”为“凸山、白龙岭”,“末涂之水”为“摸鱼之水、白水”。当大旱出现时,大濠之水减少,通常可以看到金色蟮龙,自然“见则天下大旱”。黄色闪光性意味着金黄色躯体。

古人只是对自然现象不理解,出于本能,颠倒了因果关系,把“大旱出现导致蟮龙可见”误为“蟮龙出现导致大旱可见”。神话之说纯粹是现代人不理解而歪曲为神话。

“金玉”可能是“黄疙瘩、天子坟”,“美石”可能是“美食、美味”。远古之时,金玉无用,吃穿为天。早期的不周山上有许许多多的天子坟头,号称百仙之山。西周开始后,由于小麦在旱地普遍种植,所以大大小小的天子坟除了伏羲冢和黄帝冢外都被夷为平地。不信鬼神的周文王、周武王自然也不会留下一个大土堆。

《山海经》中的“金和玉”可能不是现在的“金和玉”。“家”去掉一点为“冢”,“王”多一点为“玉”,作者认为“玉者,王冢也”。

《东山经》曰:“泰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珠,名曰??,其鸣自?。环水出焉,东流注于江,其中多水玉”。

其中“泰山”为白龙岭,“环水”即“汜水、白水--大濠--赤水”,“江”即“姜水”。“水玉”指蟮龙。“其上多玉,其下多金”可理解为“其上多玉坟,其下多金蟮”。“多金”就是多“水玉”,这说明金指金蟮。

又曰:“空桑之山。北临食水,东望沮吴,南望沙陵,西望缗泽。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虎文,其音如钦,其名曰[车令] [车令],其鸣自叫。见则天下大水”。

“空桑”即“弱桑、古歧山”,“食水”即“古渭水、青水”;“沮吴”即“沮水山、白龙岭”;“沙陵”即邰氏姜渭河滩;“缗泽”可能就是“漆泽”;所言牛状虎文为秃鹫,渭河发大洪水时,会有许多动物变为腐尸,秃鹫会因此而来,自然是“见则天下大水”。

  又曰:“曹夕之山。其下多?而无水,多鸟兽”。“峄皋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垩。峄皋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激女之水焉,其中多蜃珧”。

“曹夕之山”即“落日山、古歧山、多鸟山”;“峄皋之山”为“阪泉山、古歧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垩”为“其上多金玉坟,其下多料姜石”;“激女之水”为“帝女淹死之水,东海大濠”;“蜃珧”即“金蟮”。

《中山经》曰:“丰山(白龙岭)。有兽焉,其状如?,赤目、赤喙、黄身,名曰雍和(蟮龙),见则国有大恐。神耕父处之(神农所葬之地),常游清冷之渊(东海龙潭),出入有光(指金黄色)”。

又曰:“荆山之首(古歧山),曰翼望之山(多鸟山)。湍水(洋水、青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济(大濠)。贶水(汜水、赤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汉(中国河),其中多蛟(蛟龙、蟮龙)。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漆,梓。其阳多赤金(植物、动物或天子坟),其阴多珉(植物、动物或王母坟)”。

又曰:“宣山。沧水(青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视水(汜水、姬水),其中多蛟(蛟龙、蟮龙)”。

又曰:白龙岭“神于儿(神鱼儿、蟮龙)居之,其状人身而身操两蛇,常游于江渊(龙潭、大濠),出入有光(金黄色象征)”。

又曰:“洞庭(古洞庭、龙潭大濠)之山。其上多黄金(迎春花),其下多银铁(银杏)”。“帝之二女居之(炎帝溺水之女,化为蟮龙),是常游于江渊(龙潭、大濠)。澧、沅之风(应为水),交(汇于)潇、湘之渊(意思是白水、青水、弱水、赤水之围渊),是在九江(九字泽)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载”指“载体附加于”。“载蛇”意思就是“人的灵魂,蛇的躯体”。)

蛇在北方应该是比较少见的,除非特别原因,将蛇列入十二生肖是不可思议的。由于水蛇在雷泽很多,即使比较缺水的现在,水蛇也多于汗蛇,所以十二生肖中才有了蛇的位置,确切地说,十二生肖中的蛇原指水蛇。注意到雷泽水蛇远没有金鳝大,也远没有金鳝多,更不及金鳝有用,因此根据蛇被列入十二生肖类推金鳝被列入十二生肖无疑是客观的。

北首岭发现的红陶细颈瓶,上面画了一副游龙戏凤图,即一只水鸟啄住一条大泥鳅的尾巴,二者势均力敌。一方面水鸟想要抓走大泥鳅,另一方面大泥鳅却要把水鸟拖入水中。这里的大泥鳅实际上就是金鳝,水鸟则是凤凰鸟, 可能是白鹤或白鹳。

再举一例。邰氏姜的村民总是称蚯蚓为蛐(读出)蟮(shan),蛐蟮(chan), 地龙和小龙, 由此也可见龙和蟮同义.另外姜豆(豇豆)称为龙豆也是有道理的,一是说明姜豆的源产地为邰氏姜,二是说明龙具有蛇形结构,三是说明龙的样子类似龙豆。邰氏姜的白龙岭就是取意于“白水”和“金龙”。邰氏姜东隅的田龙村,则指“蚯蚓最多的土地”,表示最肥沃的土地。

另外龙可以用来表示蛇形变化和蛇形现象, 如闪电,龙卷风,风云变幻,彩虹等自然现象。由此可见龙的抽象用法更具有实际意义,真龙只有邰氏姜才有那么屈指可数的几条,自然无人找到它。

传说的龙多与水有关,行为则与蛇类似,古书记载或发现的砖、石画像上,伏牺、女娲就是蛇身人首。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龙蟮同义的不矛盾性. 总而言之, 黄鳝和蚯蚓具有“与水相关性,与蛇类似性, 与人密切性,环境相容性,百折不挠性”, 因此大龙就是姜水黄鳝,小龙就是蚯蚓,龙的精神就是顽强拼搏、百折不挠.

十二生肖主要用来警示和提醒,是特殊生物环境下的日常生产和日常生活需要注意的重要事项。大体意思为 (1)对人危害最大的是老鼠; (2)对种地最重要的是牛; (3) 对人最危险的是老虎; (4) 猎物中最多的是兔;(5) 食品中最珍贵的是蟮龙,用来祭祀和招待客人; (6) 耕作中最害怕的是蛇; (7) 跑的最快的是马;(8) 最温顺的是羊; (9) 最不安定的是猴; (10) 最好养的是鸡;
(11) 最忠实的是狗;(12) 最保险的是猪。弄清了十二生肖的本意, 也就知道了龙走向神坛和对龙的崇拜均来自于尊贵和祭祀。

前面谈论的龙实际上只是龙的原形,要弄清龙的真正含义,还必须弄清楚神话龙的起源与演变。

龙的“鳄鱼形象”并不是来自于“鳄鱼”,而是来自于“雷神”青蛙。有尾巴的青蛙形象就是“鳄鱼形象”。

青蛙由蝌蚪变为“有尾巴”青蛙,然后才蜕去尾巴。正是这一神秘的变化过程才产生“神话龙”的形象。青蛙的变态过程,使古人认为“蟮龙、青蛙、龙马、天子、神仙、神牛、雷电、风云、天星”等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未蜕去尾巴的青蛙称为“蛙龙”,“蛙龙形象”就是“鳄鱼形象”。古人认为,

先帝变神仙,神仙变蛙卵。蛙卵变蝌蚪,蝌蚪变蛙龙。蛙龙变雷神,雷神变蟮龙。上天为苍星,入地为蓬莱。怒则生风云,震则起雷电。惊则淹鸿鹭,哀则天大旱。盘居于龙山,潜行于龙潭。夜挂于星空,昼浮于乾坤。上应天之河,下管地苍生。天子即龙子,天帝为马龙。

龙的“马头形象”来自于天帝伏羲,伏羲为“马神、龙神”,青蛙的变态形象古人认为是龙的不同形态,“蟮龙、青蛙、马、牛”的综合形象就是神话龙,神话龙就是“天帝伏羲”,龙的传人就是天帝的传人。

《南山经》曰:“堂庭之山(天庭山、不周山、邰氏姜),多?木(丹木、柳树),多白猿,多水玉(青蛙、神鱼、水蛇),多黄金(蟮龙)”。“?翼之山(?即台塬,台翼山即白龙岭),其中多怪兽(神兽,灵长类动物),水多怪鱼(青蛙,神鱼),多白玉(水蛇),多蝮虫(蟒蛇),多怪蛇(蟮龙、神龙),多怪木(神木、柳树),不可以上(唯有德之君死后才可以葬之,非有德之君不可以封禅)”。

“阳之山(太阳山、天帝山、白龙岭、昆仑山),……怪水(圣水、神水、青水)出焉,而东(源于东北而)流注于宪翼(仙翼山、白龙岭)之水(龙潭、大濠)。其中多玄龟(青蛙),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婴儿),佩(食)之不聋(长灵性,变得象青蛙一样聪明),可以为底(祭祀品,供品)”。

《东山经》曰:“旄山(白龙岭),无草木。苍体之水(苍龙水、白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展水(龙潭水、邰东海)。其中多?鱼(青蛙、蟮龙),其状如鲤(片儿鱼)而大首,食者不疣(青蛙没有蛤蟆身上的脓包,故吃了青蛙不长脓疮)”。

  “东始(台)之山(白龙岭) 。上多苍玉(苍龙、神仙、青龙)。有木焉,其状如杨而赤理,其汁如血,不实,其名曰芑(漆树),可以服(喂)马。?水(白水)出焉,而(源于)东北流注于海(邰东海)。其中多美贝,多茈鱼(青蛙、蟮龙),其状如?(片儿鱼),一首而十身(神身、蛇身、龙身),其臭(气味)如麋芜(蘼芜草),食之不[米费](不糊涂、变灵气、长灵性、增智慧)”。

“女?之山(白龙岭)。其上无草木。石膏水(白水)出焉,而西注于鬲水(青水);其中多薄鱼(片儿鱼、青蛙),其状如?鱼(蟮龙)而一目(一对凸眼、泡泡眼),其音如欧(哭),见则天下大旱(大旱时蟮龙多见,反说为见蟮龙天下大旱,蟮龙与青蛙交织在一起)”。

“子桐之山(白龙岭)。子桐之水(白水)出焉,而西流(先西流、再南流、后东流)注于馀如(神鱼出入)之泽(邰东海)。其中多[鱼骨]鱼(蟮龙、抽象龙、蟮龙与青蛙的组合),其状如鱼(水蛇、蟮鱼)而鸟翼(青蛙形象,指有腿,龙爪来源于青蛙),出入有光(金色闪光,金色蟮龙形象),其音如鸳鸯,见则天下大旱(大旱时水浅,蟮龙多见,反说则为见蟮龙天下大旱)”。

蟮龙与青蛙交织在一起,龙与打雷、刮风、下雨等交织一起。《山海经》中几乎每一段话都有龙的描写。“天帝、天子、神仙、青蛙、水蛇、蟒蛇、蟮龙、雷电、星座”等汇聚于“白龙岭、白水、河水、龙潭、天河”,造就了不死神话和龙的形象。“牛郎织女”,“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诸多神话都与“天河、神龙”相关。

《说文》上记载:“龙为长鳞虫,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青蛙的变态过程,正是龙走向神话的一个主要原因,神话龙就是一种具有神奇变化功能的“雷神、蟮龙、龙马、星龙”的综合产物。

《管子》也曾说过,龙的身上有五彩,性喜嬉戏,能?心所欲,忽大忽小;变小时,可跟?一样大;变大时,几乎能容纳天地!?飞天遁地,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古人的心目中,龙不但神通广大,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而且是至高无上的祥瑞表征。
《海外北经》道:“钟山(天帝山、天冢山、天柱山)之神(天帝伏羲),名曰烛阴(天神、太一神、北极神。邰语言“烛阴”与“祝融”难分,可能为同一神名),视为昼(张开眼为白天),瞑为夜(闭上眼为黑夜),吹为冬(吹口气为冬天), 呼为夏(呼口气为夏天),不饮,不食,不息,息(吸)为风(吸口气则刮风)”。伏羲即为“烛龙、天神、太一神、北极神、太阳神”。《南次三经》:“赤水之北,有章尾山(白龙岭)。有神,人面蛇身而赤(蟮龙形象),直目正乘,其瞑乃晦(闭上眼为黑夜),其视乃明(张开眼为白天)。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神)谒(也)。是(神)烛九阴,是谓烛龙(天帝伏羲、天神、太一神、北斗神、北极神、太阳神、青龙、青天)”。龙与五色水密切相关,五色龙源于五色水,“青龙、白龙、黄龙、黑龙、赤龙”都与昆仑城有着神话联系。在神话故事中,“白龙岭”也被称为“苍龙山、青龙山、盘龙山、卧龙山”等,“姜水”发怒时,通常称为“黑龙、苍龙、苍天”。

神话龙既不是来源“图腾”,也不是来源于“鳄鱼”,而是来源于“蟮龙、天帝、天子、神仙、青蛙、水蛇、蟒蛇、雷电、星云、龙马、神牛”等之间的“相互转化,天地合一,帝神不死,多态轮回”等。

<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399875.html

相关阅读:黄河流域文化遗址
中国汗青传说时期最早的宗祖神:黄帝
吴刚是谁?吴刚为什么会在月宫伐桂?
黄帝曾孙之女竟然嫁给一条狗?
黄帝的妻子是谁 黄帝有几个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