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古代皇帝平时膳食吃什么 别被电视剧给忽悠了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历史趣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古代皇帝平时都吃啥 剩下的怎么办

清朝皇帝的吃食都在《膳底档》中保存了下来。比如乾隆在1784年正月十一日于同乐园晚膳菜谱:酒炖鸭子热锅、肥鸡油煸白菜热锅、燕窝红白鸭子南鲜热锅、燕窝肥鸡丝、鸭腰口蘑锅烧鸭子、冬笋爆炒鸡、摊鸡蛋、蒸肥鸡鹿尾攒盘、百果鸭子攒盘,象眼小馒头、鸭子馅提褶包子、鸡肉馅烫面饺子。如果给我这顿饭下来,我以后见着鸭子可能就发疯了,并且过于肥腻,丝毫没有膳食搭配可言。从中可以看出,即便是乾隆的御膳,也没有后人演绎得那么富贵,比如其中还有一道摊鸡蛋。

  

  清代:龙虾炒燕窝

即便如此丰盛的一餐,吃到嘴里往往是另外一回事。清宫里有御膳房,御膳房分为5局,分别是荤局、素局、饭局、挂炉局和点心局,人员可谓庞大,然而由于进餐礼仪的限制,所有饭菜都是提前备好,然后煨在火上,或焖在大蒸笼里。所有的中国美食,都讲究火候与新鲜,刚出锅的最好,是所谓“镬气”。家里做的菜之所以好吃,重要原因就是厨房离餐桌只有几步,出锅即上饭桌。而在清宫,当一道道提前做好的菜端上来,还要被太监事先尝过之后才能品尝,皇帝所吃的不过是些残羹冷炙。

何况,古代烹饪水平远不及现在发达;更何况御厨们只能根据菜谱上的规则做菜,不能有什么创新;更何况,许多菜看上去丰盛,其实不过是看碟,端上来凑数,摆一摆就撤了。所以皇帝餐浪费是一流,味道不过了了。

更何况,有时候皇帝吃饭还要看内务府的嘴脸。清末李元伯《南亭笔记》里记录了一个鸡蛋的故事。光绪皇帝喜欢吃鸡蛋,每天都要吃四个,但他并不知道鸡蛋的真实价钱,内务府给皇帝的价格是34两银子。光绪有一次问他老师翁同?:“鸡蛋好吃,可这么贵的东西你吃得起吗?”可见当时内务府贪污之严重。

  

清代:冬瓜盅


而道光皇帝也挺惨,有一天他想吃道“面片儿汤”,令御膳房给他做一碗。大半天过去了,面片儿汤没有送来。在道光皇帝的追问下,负责此事的人来说,需要数千两银。于是他对来人说“前门外一饭馆至此最佳,一碗值四十文钱,可令内监往购之。”内监复奏:“饭馆已关闭多年矣。”道光帝道:“朕不能以口腹之故,枉费一钱!

最惨的是同治,同治皇帝小时候一日两膳吃两宫皇太后赐给的食品:小米粥、豆沫粥、糙米粥、羊肉丝疙瘩汤、甜浆粥、柳叶汤、面片汤、豆腐片汤等。他吃汤粥根本无法饱腹。他有时饥饿难忍,闯进太监的住处偷太监的东西吃。被太监发现后,立刻夺过丢掉。后来19岁就死掉了,不能说跟饮食毫无关系。

在《清稗类钞》中记载,康熙吃饭“食鸡则鸡,食羊则羊,不食兼味”。这当然是养生之道,但饮食简单是无疑的。雍正吃得比康熙好多了,但主要食物是鸡鸭,肉也吃得多,最多的是猪肉,其次是牛肉,羊肉反而少。到慈禧、光绪时才出现鱼翅。慈禧喜欢清炖肥鸭、喜欢烧肉皮,喜欢樱桃肉。炖肥鸭与烧肉皮都是俗菜,樱桃肉当是用新鲜樱桃煨成,也令人生腻。

明朝皇帝餐饮水平也一般,太祖朱元璋1384年6月的一份菜单上有如下菜肴:胡椒醋鲜虾、烧鹅、羊头蹄、鹅肉巴子、咸鼓芥末羊肚盘、蒜醋白血汤、五味蒸鸡、元汁羊骨头、糊辣醋腰子、蒸鲜鱼、五味蒸面筋、羊肉水晶角儿、丝鹅粉汤、三鲜汤、绿豆棋子面、椒末羊肉、香米饭、蒜酪、豆汤、泡茶。这些菜如今看起来,都是一般街头小馆里的小菜,丝毫看不出皇家富庶。

北京一些餐馆推出的宫廷菜。

至于更早一些的宋朝,民间美食发达,宫廷美食却不见如何发达,宋神宗在夜晚批阅奏折累了,也会跟普通人一样走到皇宫外面的小吃摊上随便吃点小吃。而南宋皇帝明显要比北宋皇帝能吃会吃,在他们的菜单上有了:酒醋白腰子、三鲜笋炒鹌子、烙润鸠子、石首鱼、土步辣羹、海盐蛇?、煎三色鲜、煎卧鸟、湖鱼、糊炒田鸡、鸡人字焙腰子、糊燠鲇鱼、蝤蛑签、麂膊、青虾辣羹、燕鱼、干鲻鱼……感觉多了一些野味而已。

而在唐朝,皇帝们不讲究吃喝,只讲究成仙,他们对吃喝可以放在旁边,一个个拼着命炼丹吃毒药,唐朝至少有五个皇帝是因此丧命,他们是:太宗、宪宗、穆宗、武宗、宣宗。太宗就是李世民,史书中赞叹贤良的皇帝也摆脱不了牛鬼蛇神的蛊惑。

  

唐中宗时期:红烧河豚


御膳,听上去是个金光闪闪的词汇,里面暗含着权力奢华丰盛与美味,被后世的人想当然,做出了许多仿膳、宫廷菜,招牌金光闪闪,价格高高在上。也从中衍生出无数联想与故事。但真正翻阅典籍,细细看历朝历代皇帝的吃食,不过了了,繁华中带着悲凉,丰盛中带着人性的无奈。皇帝也是凡人,却比凡人有着更多的倒霉,皇帝的职业套餐的字里行间,处处写着:不好吃,不好吃。

清皇帝年夜剩下饭菜再赐给大臣

老百姓过年最讲究的是年夜饭,清朝皇帝也不例外。皇帝一家平日里是难得在一起用膳的。只有年节,才特许后妃们陪宴。除夕早上,皇帝与皇后、妃嫔们在重华宫共进早膳。早膳一般有拉拉(黄米饭)、饽饽、年糕等,花样多至10~20品,除夕团圆年饭要于申正(下午4时)举行。晚宴摆在保和殿或乾清宫,皇帝一人一桌,桌子是“金龙大宴桌”,桌边围上黄金绣的桌围子。大宴桌与皇帝的宝座之间设一长几,菜点都摆在大宴桌上,皇帝吃时再由人取到长几上。

  筵宴中除皇帝所用“御桌”由内务府准备外,其他宴桌多由大臣们进贡。按规定,亲王每人进8桌,羊3只,酒3瓶(每瓶10斤);郡王每位进5桌,每桌等级均与亲王同,羊、酒数也同亲王;贝勒每位进3桌,羊2只,酒2瓶;贝子每人进2桌,羊、酒数同贝勒。其余的宴桌由光禄寺补齐,这种捐纳酒席的做法大大减轻了国库的负担。

  过年时,帝王的家宴环境虽有所不同,但总体上表现得随意且喜庆。康熙皇帝曾于乾清宫行宴作诗,描述了皇帝与后妃们在佳节之时欢聚一堂的情景。

  “剩菜剩饭”以新年祝福的形式赏赐给臣子

  在盛大辉煌的场面背后,清代有些皇帝还是比较注意节省节庆开支的。如太和殿国宴原设宴桌210席,用羊百只、酒百瓶。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规定,减去19席,并减去羊18只、酒18瓶。嘉庆、道光以后又有所减少。

  对于庆典中剩下的食物,皇帝会采取新年祝福的形式赏赐给臣子,很少有被浪费掉的。

  康熙皇帝一生尚俭。传说他深深慨叹八旗子弟的挥霍无度,曾在某一年的除夕亲笔写了一副对联:“一粥一饭当思得来不易;半丝半缕必念制作维艰。”他把这副对联分送给许多八旗子弟。在他的影响下,后来的皇帝也都尽量厉行节俭。据称,由于道光皇帝生活节俭,宫中嫔妃宫女在饮食方面大不如前。按规矩,御膳一般会多备4份,其中2份赏赐大臣,2份赏赐嫔妃宫女。可道光皇帝为了节省开支,撤销了赏赐给嫔妃宫女的御膳,普通宫女不到庆典的日子甚至吃不到肉。

元世祖忽必烈喜欢吃火锅

古代一些帝王与火锅有一定情结,元世祖忽必烈喜欢吃火锅。有一年冬天,部队突然要开拔,而他饥肠辘辘,定要吃羊肉,聪明的厨师情急之中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入开水锅中烫之,并加调料、葱花等物,忽必烈食后赞不绝口。后来,他做了皇帝仍不忘此菜,并赐名为"涮羊肉".相传,明代文学家杨慎小时候随其父杨迁和,赴弘治皇帝在御花园设的酒宴。宴上有涮羊肉的火锅,火里烧着木炭,弘治皇帝借此得一上联,上联云:"炭黑火红灰似雪",要众臣嘱对,大臣们顿时个个面面相觑。此时,年少的杨慎悄悄地对父亲吟出下联:"谷黄米白饭如霜".其父遂把儿子的对句念给皇上听,皇上龙颜大悦,当即赏御酒一杯。清代乾隆皇帝也吃火锅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相传,他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余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锅盛宴。

现代一些文化名流对火锅也情有独钟,名人胡适对故乡徽州火锅钟爱有加,在家宴请客人吃饭时,大多由其夫人精心烹制徽州火锅以招待客人。着名文学家梁实秋在一篇题为《胡适先生二三事》的回忆短文中,就描写了徽州火锅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以及胡适对徽州火锅的偏爱之情。电影名导演谢添早年在重庆时,喜食重庆火锅,堪称是一个爱吃火锅的"老饕".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烹饪技艺的发展,火锅品种也异彩纷呈,各具特色,依燃料而分有木炭火锅、煤气火锅、电火锅、酒精火锅等;就质地而论有锡制火锅、铝制火锅、不锈钢火锅、搪瓷火锅等;按结构来说有连体式火锅、分体式火锅、鸳鸯式火锅等;按烹饪风格来说,有汤卤火锅、清炖火锅、水煮火锅等。品种繁呈的火锅,为餐桌平添几分热闹的气氛。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的火锅花色纷呈,千锅百味,着名的如广东的海鲜火锅,涮的是海鲜之类,配料十分讲究,最讲究味道鲜美和吃的情趣,食而不腻,味美无穷;苏杭一带的菊花火锅,火锅汤汁为鸡汤或肉汤,并辅以肉、鱼、鸡等薄生片与菊花一起涮着吃,清香爽神,风味独特;云南的滇味火锅,特点是火锅中一定要放云腿,食时配以香菇、鱼肉等生料,鲜嫩香辣,饶有风味;四川的毛肚火锅,具有原料多样、卤汤浓鲜、麻辣醇香之特点。此外,北京的羊肉火锅、浙江的八生火锅、杭州的"三鲜火锅"、湖北的"野味火锅"、东北的"白肉火锅"、香港的"牛肉火锅"、上海的"什锦火锅"等,也风味别具。

火锅不仅是美食,而且蕴含着饮食文化的内涵,为人们品尝倍添雅趣。吃火锅时,男女老少、亲朋好友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把臂共话,举箸大啖,温情荡漾,洋溢着热烈融洽的气氛,适合了大团圆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在东北,人们招待客人时,火锅里的菜摆放颇有]规矩:前飞后走,左鱼右虾,四周轻撒菜花,即飞禽类肉放在火锅对炉口的前方,走兽类肉放于火锅后边,左边是鱼类,右边是虾类,各种菜丝稍许放一些,宛若"众星捧月"以示尊敬。若对待不速之客,则把两个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锅前边,后边是走兽类肉,示意你离去。台湾客家人多在大年初七这天吃火锅,火锅用料有七样是少不了的,即芹菜、蒜、葱、芜菜、韭菜、鱼、肉,这分别寓意:"勤快、会算、聪明、人缘好、长久幸福、有余、富足".

火锅虽味美,但在吃火锅时要注意卫生,讲究科学。一要注意选料新鲜,以免发生食物中毒。二要掌握好火候,食物若在锅里烧的时间过长,会导致营养成分损坏,并失去鲜味;若不等火候烧开就吃,又易引起消化道疾病。此外,应注意不要滚汤吃,否则易烫伤口腔和食道的黏膜。

看!清代皇族吃的居然是这个

一说起这个话题啊,就不得不提到满清两大“吃货+美食家”-----乾隆爷与慈禧老佛爷了。为什么呢?因为各地民间,一说起某种当地特色美食故事,必然提到的不是:“乾隆爷点头称赞,问道该物何名?”;要不就是“老佛爷吃后连声称赞,自此某物年年进贡到宫中”。故事当然大部分都是杜撰,那么清代的皇家到底怎样吃饭的呢?

  先说正常的,按清代宫中膳食有份例规定的,皇帝每日份例为:盘肉二十二斤,菜肉十五斤,猪油一斤,羊两只,鸡五只,鸭三只,时令蔬菜十九斤,各种萝卜六十个,苤蓝、干闭瓮菜各五个,葱六斤。调料玉泉酒四两、酱及清酱各三斤、醋二斤。8盘240个各种饽饽用白面三十二斤、香油八斤、白糖核桃仁及黑枣各六斤,芝麻、沙橙若干。皇后及皇贵妃以下妃嫔、皇子等依等次递减。如无特殊情况,严格按份例供应,不得擅自增减。用膳时,皇帝坐北朝南,面前为一长方形上下两层大膳桌,桌上布满精美食具和菜肴,太监报菜名,皇帝有中意者,太监便盛入皇帝碗碟中。

  慈禧太后用膳与皇帝类同。每日两顿正餐,照规定需上100碗不同的菜肴。另有两次“小吃”,至少也有20碗菜,平常总在40至50碗左右。

  看到这儿,有人就得问了:这么多菜,他们一个人吃的完吗?其实上这么多的菜,不单是为了体现皇家富有天下,更多的原因是为了不让人哪怕是近身宫女太监知道皇帝喜欢吃什么菜,以防有人在菜中下毒。

  所以,宫中另有规定,再好吃的菜,也不能吃超过三筷子(或者三勺)。如果皇上或慈禧看上哪道菜,布膳太监就盛一勺到他/她的碟里,如果评价这个菜还不错,太监就会再盛一勺,如果再盛第三勺,其他太监就会立即喊撤,这个菜十天半个月就不会再上桌了。看来,就是身为皇上,也不能对自己爱吃的菜大快朵颐啊。

  当然,也有个别勤俭节约甚至抠门的皇帝,比方说——道光。这位平时穿着补丁衣服的皇帝,每餐吃饭不超过四个菜,除太后、皇帝、皇后以外,非节庆不得食肉。连为自己最敬重的皇后祝寿,宴请满朝亲贵重臣吃寿宴,每人面前也只有一碗打卤面。后来听说,为此次寿筵,道光帝特批御膳房宰了两头猪。皇后为此很高兴,因为道光帝曾明确规定:皇帝生日的万寿节、皇后生日的千秋节及除夕、元旦、上元、冬至等庆贺礼仪筵宴都停止举行,这一次还算是破例了。

  宫中正餐为早膳(早6时至7时)和晚膳(午12时至下午2时)。晚上6时另有一次晚点。其他时间可随意加餐。御膳膳单需由御膳房在皇帝用膳数日前开出,交由内务府主管大臣审批,而后照单准备。皇帝独自用膳。用膳时由御前侍卫向御膳房传膳,御膳房将膳食放在膳盒里或膳桌上,由侍卫抬送至用膳地点。这个地点并不固定,其实就是皇帝走到哪,太监就将桌椅板凳抬到哪,然后按规定布好菜点,经过验膳(插银板)、尝膳等程序后,皇帝开始食用。

  由于这个地点不固定,宫内又大,往往传好的膳到皇帝那儿就都凉了,于是乎,如何让皇帝吃上口热饭就成了厨师和太监们研究最大热点。从清宫的膳单来看,皇帝吃的大部分都是一种叫锅烧的菜,所谓“锅烧”,其实就是把炖好的菜放入碗中,再放在一个特制的器皿中,底下有热水,保持着菜的温度不会凉。其实现在的食堂保持菜的温度跟这个原理也是一样的。

  但是这种办法对于爱吃果香烤鸭、炙烤乳猪,小火煨羊腿;一天三顿离不开小烧烤的慈禧来说,就无疑只能吃凉的了。那个时候,也没有郭靖烤全羊,可以想在哪儿吃,就在哪儿烤。倘若当年的慈禧太后知道还有这种可以抬着特制烤炉到处跑的烧烤方式,恐怕也只能恨生不逢时,哭晕过去好几回了

皇上吃的真的一点都不好!别再被电视剧给忽悠了

在美食这一点上,皇上吃的并没有人们想象中辣么好,或许还不如平常百姓人家。为啥?

 皇帝吃的并不好

  首先,“不可持续发展”的美食吃不到

古代科学技术还不发达,那时还没有温室大棚栽培技术,如果皇帝夏天要吃冬笋,冬天要吃新鲜蚕豆,供膳太监弄不到就可能掉脑袋了。所以,那些一年只有一两个月才有的果菜,皇帝一般是吃不到的。

再者,民间美食皇帝也难吃到。众所周知,美食常藏匿于民间的各种犄角旮旯里,皇帝想吃,难道还能找不到?关键他一开搜索引擎,太监们就已经把那些个民间美食屏蔽掉了,他根本搜不出来。

好不容易乾隆年间,扬州盐商美食名满天下,也传到乾隆帝耳边了,他下江南时还真就专门要尝尝盐商们的手艺。可这吃了半天也没尝出什么不一样来,原来还是太监们搞的鬼——所有的菜统统都被多加了一大勺糖,那味道可就变奇怪了,如何还能称得上美味?太监们只怕万岁爷回宫后还想吃,做不出来,小命又是不保。

 其次,“面子工程”太误事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的排场莫过于吃饭。关于皇帝吃饭有一套术语,是绝对不能说错的。饭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到了吃饭的时间,皇帝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监便照样向守在养心殿的太监说一声:“传膳!”这样一道道传下去,不等回声消失,一个犹如过嫁妆的行列已经走出御膳房。这是由几十名穿戴整齐的太监们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进入明殿里,由套上白袖头的小太监接过,在东暖阁摆好……不过,御膳房做的菜只是摆着看的,因为皇帝一叫传膳,就马上得上那些个菜,来不及做,那些菜都是事先做好,然后一直放在灶上热的,这就是为了排场。这种菜基本很难吃,皇帝也不爱吃。

所以,溥仪自己吃的基本都是太后和太妃们送的食物。(Ps:就算是现做的,大家也知道,就古代房屋那建筑面积和布局,等饭菜从御膳房到皇帝跟前的功夫,现炸的春卷,刚出锅的包子,才烤好的肉串……都早凉了!)

 再次,自己一个人吃饭,好吃还不能多吃

身为一个吃货,多吃美食的欲望,也绝对是“美食”的一部分。但皇帝喜欢的菜品可不是想吃就能多吃的,清廷就有“吃菜不过三匙”的家法。还有一说,皇帝吃过的两口的菜,几个月内不能上桌;皇帝吃过三口的菜,这辈子都不可能上桌,就怕被人知道了万岁爷喜欢吃什么,往里面下毒!(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银制品测试、太监试吃啥的,还是不能百分百确保食品安全。诶,其实皇帝吃的每一口,也都是小太监吃过的剩菜了……)

另外,皇帝一般都是一个人吃饭,除非设宴请客,要么就是叫来后妃一起吃。可妃子们来陪膳时,也必须谨遵君臣大礼,一本正经,很没意思。

这下,您信小编了吧?

  皇上吃的一般,那名人呢?

  文豪里的著名吃货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文豪他们不仅非常有才,而且还是不折不扣的吃货,大吃货!苏轼、贾思勰、曹雪芹、袁枚……必须都到碗里来。

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乃“中国现存最完整的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但是它却不曾提起,其中文章共92篇,而涉及饮食烹任的内容就占25篇,包括了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醋、豆豉……提到的食品、菜点品种约达三百种。至于苏大学士的东坡肉,《红楼梦》中的各色美食……不是吃货如何能自己独创出美食来,亦或写的出来呢?不过,他们和袁枚相比,似乎还是逊了点。

如图,知道这首诗吗,不知道也没关系,小编告诉你,它就是袁枚这货写的。你肯定想不到,袁枚简直是个吃货全才,不仅爱吃美食,还学怎么做,做完还记录下来整理出书!可能还是个处女座,有点追求完美主义,强迫症——他要弄清楚每一样美食的制作工艺、制作过程,用什么样的刀工,什么样的火候,连用什么碗、盆来盛更能体现出菜肴的色泽都有详细的记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393771.html

相关阅读: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
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