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人对高尔基的儿子另有看法。比如作家霍达谢维奇在回忆录 中,就不无讽刺地说马克西姆虽然已是30岁的人,可是“他的智力发 育很难说超过13岁”。
1935年,高尔基从意大利回国定居。斯大林想让高尔基为自己写一部传记。高尔基一拖再拖。当斯大林发现他的目的达不到时,便冷落了高尔基。那几年,契卡头子亚戈达经常到高尔基家中作客。有人 怀疑亚戈达别有企图。马克西姆变得忧郁,眉头经常紧缩,和妻子的 关系也悄悄出现了一些流言。 古人云,人生不幸有三,其中一条是“老年丧子”。这无疑是人 的悲痛。
有人认为,当时契卡采取的便是人为地让高尔基老年丧子, 以便用他心爱的儿子的死刺激高尔基,以期致高尔基于死地。 1934年5月11日,本来身体矫健的马克西姆突然由于感冒而逝世。 当天,苏联党政领导人亲自看望高尔基。接着国内外著名作家纷纷向 高尔基发电或写信表示慰问。一位作家的儿子的死,能牵动如此众多 的社会人士,在历史上实属罕见。这时正是苏联“大清洗”的前夕。
马克西姆的去世使高尔基夫妇万分伤心。他们要好好地安葬自己 的儿子。高尔基派妻子专程拜访女雕刻家穆希娜,恳请她为儿子设计 一座墓碑。 穆希娜是著名的女雕刻家,接受了这项任务。这是穆希娜第一次 设计墓碑。为此她拜访高尔基,与高尔基夫人进行长谈,还向马克西 姆妻子了解他生活的种种细节。她搜集了大量照片,最后创作了现在 这种姿势的雕像,得到了高尔基夫妇的肯定。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368730.html
相关阅读: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
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
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
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