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新石器时期龙山时代前考古文化的演变2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上古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二、BC5000年至BC4000年在进入仰韶时期以后(即BC5000年以后),首先是渭河平原以彩陶为标志的势力向东发展进入河南,结果促成了中国史前第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考古文化---仰韶文化的诞生,仰韶文化以磨光红陶、彩陶和尖底瓶的使用为显著特征。仰韶文化盛期最南端可能到达汉水,并影响大溪文化(大溪曾发现用鱼陪葬的现象,而鱼一般认为是半坡类型的图腾)。最北端则进入晋中陕北直至内蒙,成为山西腹地新石器时代考古上可以辨别的最早居民。其最西端到达甘肃,仰韶末期其最东端曾到达安阳地区(以大司空村类型为标志)。仰韶时代的农业已经相当发达,有种植栗,黍等,还有家禽家畜的出现。彩陶文化进入河南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这里的本地文化---裴李岗系统的东迁。裴李岗系统中有一部分向豫西南迁移构成了后来的下王岗类型,另一部分向河北西南地区迁移,影响了磁山遗址的文化面貌。裴李岗系统中绝大部分则沿着淮河向下游迁徙到达海岱地区。这一迁徙的时间大致发生在BC5000年前后。裴李岗系统的东迁是后来海岱地区考古文化大发展的基础。稍后,大致在BC5000年至BC4500年之间的某个时期,北方辽河流域先民的一支来到了濮阳地区(龙形的南下)。他们和原磁山地区的先民,以及裴李岗系统北迁的那一支融合。后岗类型很可能就是这一融合的结果。但后岗中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成分仍在各因素中占有主导。在BC4000年稍前,后冈类型出现了扩张的迹象,北向的一支沿太行山麓东侧向北到达山西东北部,后来发展成滹沱河类型,其中一部分并进入北方草原,这一支是否对红山文化的兴起产生过重大影响,不太清楚。但红山文化中曾发现此前曾在裴李岗系统和仰韶文化出现的物品,也许可以解释成是后冈类型北上的结果。南向的一支则影响了北辛文化的晚期,并导致大汶口文化的诞生(早期)。后岗类型的完全是仰韶系统中的一个特例,它主体产生于半坡仰韶系统,却对后来仰韶文化最发达的庙底沟类型有抵制,基本保持统一性的庙底沟在后岗类型势力范围内很难得到发展。当然这一局面在庙底沟类型成熟后便不复存在。仰韶系统有八大类型:半坡、庙底沟、北首岭、史家西王村、后岗、秦王寨、大河村。大致在大汶口文化诞生的同时(BC4000),在仰韶文化圈内部,产生了一次突变。此前占据主导地位的半坡类型,被庙底沟类型所代替。半坡类型的分布范围此后明显被压缩,在仰韶后期(接近BC3000时)只有晋中地区的仰韶文化还保留较多的彩陶,部分庙底沟类型(庙底沟一期)代替半坡类型。这次巨变似乎并不和平,从渭南史家、姜寨、华阴横阵出土的大量多人二次葬来看,发生过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史前人口数量有限,这样大量的二次葬出现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可以看出是一场持续多年的部落冲突。
仰韶文化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内蒙古南部和湖北西北部一带,仰韶文化以其分布之广泛,延续之久长,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远,而成为中国诸新石器文化中的一支主干,它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制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仰韶文化遗址众多,具代表性的有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华县元君庙和泉护村、华阴横阵,河南陕县庙底沟、洛阳王湾、郑州大河村等。BC4400年前后,南方的大溪文化开始出现。从出土物判断,大溪文化可能是多种文化在湖北交融的结果。其中可以辨别出的有仰韶文化和裴李岗文化,可能还有当地原来的城背溪文化的因素。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在BC7000年已经开始,并持续了一千多年。但东南地区的文化序列就目前尚不明朗,马家浜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早期阶段制陶工艺尚保持一定的原始性,以红陶为主;晚期以青浦崧泽遗址中层为代表,陶质与早期近似,泥质陶则以灰陶为主,并出现轮制,器形渐趋复杂。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362114.html

相关阅读:中国汗青传说时期最早的宗祖神:黄帝
黄帝曾孙之女竟然嫁给一条狗?
黄河流域文化遗址
黄帝的妻子是谁 黄帝有几个妻子
吴刚是谁?吴刚为什么会在月宫伐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