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攻四平失利以后,林彪对进攻国民党军集结重兵的大城市就心有余悸。那是在1947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进攻四平的兵力两倍于敌,血战半个月,伤亡8000人,好不容易拿下了大半个四平,眼看就剩下东北角了,杜聿明的增援部队来了。由于援军太集中,东北民主联军打援不成,结果是功亏一篑,不得不撤出战斗。
林彪 资料图
本文摘自:《党史博览》2014年2期,作者:黄瑶,原题为:《林彪倾听部属谈兵》,为节选。
听洪学智谈兵,增强了南下作战的信心
在辽沈战役开始前的1948年9月4日,林彪把训练营、团和副师职军事干部的上干大队大队长洪学智和政委刘其人召到司令部讨论作战问题。
此时,在东北的国民党军已将兵力猬集到长春、沈阳、锦州3个孤立的城市中。在长春有10万人,由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官郑洞国率领。沈阳及其周围本溪、抚顺、铁岭、新民地区,30万人,由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直接指挥。锦州、锦西,15万人,由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率领。
究竟应该怎么打?按林彪惯常的打法,可以围城打援。但是卫立煌却不管你怎么围城,他就是不出来。因此,要打只能使用大兵团进行攻坚战。对此,林彪3月间在野战军参谋会议上解释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时说:“大兵团是客观的变化,攻坚战也是客观的变化,不攻坚则无仗可打,因为敌人不来增援。”
自从攻四平失利以后,林彪对进攻国民党军集结重兵的大城市就心有余悸。那是在1947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进攻四平的兵力两倍于敌,血战半个月,伤亡8000人,好不容易拿下了大半个四平,眼看就剩下东北角了,杜聿明的增援部队来了。由于援军太集中,东北民主联军打援不成,结果是功亏一篑,不得不撤出战斗。
攻坚,在东北就是攻长春、沈阳、两锦(锦州、锦西)这三块。这三块哪一块都是比四平更硬的骨头,都更加难啃。其中沈阳是硬中之硬,林彪暂时还不考虑它。剩下的就是北面的长春和南面的两锦(锦州、锦西)。林彪对这两块掂量来掂量去,就是下不了决心。
1948年4月18日,东北局书记林彪,副书记罗荣桓、高岗、陈云、李富春,东北军区参谋长刘亚楼、政治部主任谭政等经过反复讨论,致电毛泽东并朱德、刘少奇转中央军委,报告了东北敌人形势和东北局提出的下一步行动意见,建议攻打长春。
毛泽东接到这封电报后,同周恩来等商量,考虑到解放军尚缺乏打坚固设防的大城市的经验,而打长春正可以取得这方面的经验。4月22日,他复电林、罗、高、陈、李、刘、谭,表示“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意见”。
5月24日,东北人民解放军向出动到郊区的国民党军发起攻击。国民党军出击部队迅速撤回,战斗未能继续发展。经过这一战斗,林彪发现部队对进攻坚固设防的大城市,在战术、技术上均准备不足。5月29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致电中央军委,报告了24日的战斗情况,“建议改变硬攻长春的决心,改为对长春以一部分兵力久困长围,准备乘其撤退时在途中追歼该敌,而使我主力转至热南承德、古北口之线一带作战的方针”。随后,东北人民解放军即在“练好兵,打长春”的口号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练兵运动。
7月间,林彪感到长春工事坚固,不好打。7月20日,他和罗荣桓、刘亚楼致电中央军委,提出:“最近东北局常委重新讨论了行动问题,大家均认为我军仍以南下作战为好,不宜勉强和被动地攻长春。”7月30日,中央军委提出,东北野战军应攻取锦州,歼灭范汉杰集团。8月1日,林、罗、刘提出南下作战计划,准备攻取义县、锦西、绥中、兴城、山海关,但此时,受攻四平失利困扰的林彪仍不想攻锦州,打算绕过锦州,入关攻打一些小据点。9月3日,林彪终于准备攻取锦州,并制订了作战计划。但是,对如何打,林彪仍在反复考虑。第二天,林彪把洪学智、刘其人找来讨论这个问题。他开门见山地问:“下一步我军行动问题,你们有什么看法,先打长春怎么样?”洪答:“长春工事比较坚固,有两个军坚守。我们要打起码需要4个纵队。战法是采取大分割办法,先把敌人的配系打乱。敌人每个连有4门六○炮,轻火器、重火器很强。敌人在市区建有很多群堡和建筑物,我军要有对付敌人群堡的办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359068.html
相关阅读:二战中日本王牌战舰“大和”号为何刚面世就已过时?
二战德国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护士组
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以百人伤亡毙伤敌军三百人
陈云忆抗战:如苏联没做这事抗战胜利起码推迟好几年
惨烈的塞班岛战役背后,还有日军更惨烈的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