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关于夏史的论述王煦华
在本世纪二十年代的古史讨论中,顾颉刚先生创立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在学术界受到广泛的赞誉,但也遭到一些人的误解和怀疑。特别是对禹的来历,他引《说文》,说禹为虫,更在人们中引起不同的议论。以致有些人以为他连真实的夏史也反对,导致了对古代历史文化认识上的空白。为此,这里以顾先生关于夏史的一些论述,来说明他是怎样研究夏史的。
一禹的传说及启和三康的故事的考辨
说禹的本义为虫,并不始于顾先生,就我所知,是他的老师崔适首先提出来的。《史记探源》卷二:
《集解》:“《谥法》曰:‘受禅成功日禹。”’案:此言谬矣。禹之本义为虫名,犹鲧之本义为鱼名,夔、龙、朱虎、熊罴之本义为毛虫、甲虫之名也。受禅成功,乃禹之勋业,岂禹之字义 乎?
崔氏虽然首先提出“禹之本义为虫名”,但没有进一步的阐述,因此在学术界没有什么影响。顾先生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除引《说文》“禹,虫也”之外,还说:
我以为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九鼎是夏铸的,商灭了夏搬到商,周灭了商 搬到周。……他们追溯禹出于夏鼎,就以为禹是最古的人,应做夏的始祖了。
这就是说他以为“禹为动物,出于九鼎”。此后,在《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的信中,他又“因为九鼎不铸于夏代,禹说才起于西周的中叶”,而修正了这个假定,他说:“我现在对于这个假定的前半还以为不误,对于后半便承认有修改的必要了。”这就是说他坚持“禹为动物”之说,放弃“出于九鼎”之说。同时,他列举了九项理由,对禹的来历再作了一个新的假定:“禹是南方民族神话中的人物。”
对于禹为动物之说,他晚年仍坚持不变。1952年他写的一条《叔向名禹》(《虬江市隐杂记》第4册)笔记中说:
《叔向父毁铭》云“叔向父禹曰”。孙诒让曰:“《说文》:‘,知声虫也。重文蚋,司马相如说:从向。’《玉篇·虫部》云:‘■,禹虫也。’若然,‘禹’、‘■’一虫,禹宇叔向,即取虫名为义。向,即■蚰之省。此可证司马相如、顾野王说矣。”(《古籀余论》卷中)禹之为虫,又得一证。
1954年他又在一则《高山族之蛇图腾》(《法华读书记》第21册)笔记中说:
自平伯《红楼梦研究》受批判,时有人诋禹为一条虫之说。案予谓禹为虫,原本《说文》;“虫”为动物总名,非软体动物之专名也。近在中央民族学院见台湾高山族之器物,其族以蛇为图腾,其器物亦多蛇形之刻镂,或延体于筒,或伸颈于壶,或蟠于人像之两肩。以此可以推想禹为夏族之图腾,其器物刻镂亦必若此。夏器固尚未发现,然观殷、周铜器,所有盘螭、盘虺纹者,疑即禹图腾之遗留也。
潘光旦君语予,曾在唐诗中见有“■”宇,即狒狒,则禹为动物固无疑。可见他自始至终是坚持着禹为动物之说的,但对其出处则作了二次修正。1937年写《九州之戎与戎禹》一文时又放弃了“禹是南方民族神话中的人物”这一假定,从九州、四岳的原在西方,提出禹的传说产生于西方戎族。禹原为戎的宗神,随着九州、四岳的扩大演化为全土共戴的神禹,更演化为三代之首君。
此后,他又与童书业合写《鲧禹的传说》,把二十年代古史讨论中涉及的鲧、禹传说的来源及其演变,作了系统的论述。说明在《诗》、《书》中,禹的地位是独立的,事迹是神化的;禹是禹,夏是夏,两者间毫无交涉。一直到战国以后的文籍里,禹才是夏代第一君主。在《山海经》和《天问》等记载原始神话的书里,已把鲧、禹说成父子,鲧与夏发生关系也始于《国语》和《左传》。关于鲧、禹治水,以前相传都以为鲧用堙的方法以致失败,禹改用疏的方法得到了成功。其实这个传说,起初都说鲧、禹治水用的都是同一的“堙”;“填”的方法。鲧的失败,是由于“不待帝命”,而不是“湮洪水”。到了战国以后才出现鲧防洪而失败,禹疏洪水而成功的说法。所以会这样改变,是由于战国时出现了防洪筑堤和疏水灌溉两种办法,筑堤害多而利少,疏水有利而无弊,由此防洪水的故事便渐归丁上帝所殛的鲧,而疏洪水的故事就归丁上帝所兴的禹。晚年,他又写丁《息壤考》,对于鲧、禹以息壤治水的先期神话,作了新的考辨,并对鲧、禹治水故事的演变作了进一步的论述。
顾先生与童书业合作的《夏史三论》,是论述启和三康(太康、仲康、少康)的故事演变的。他们认为三康的传说从启分化而出,少康中兴的故事是东汉人造出来的。因此这些传说不是古代的史实。此文又联带叙述五观和羿、浇等故事的演变,指出五观的传说与扈、观有关;羿的传说在先秦、西汉时非常纷歧,到西汉中叶以后才渐渐统一;浇的传说与象的传说有关等。
前人把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视作真实的古史,顾先生的考辨则把前人视作真实的古史还原为神话传说。这种揭穿原先对古史认识的假象,对建设真实的古史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夏代疆域和都城的探索
顾颉刚先生虽然认为禹是动物,是神,跟夏没有关系,但并不怀疑夏的存在。1933年,他在燕京大学开春秋战国史时所编的《春秋战国史讲义》中说:“在西周和东周人的记载里,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在周的前边有夏和商二代。……夏的存在是无可疑的。”接着他又依据了春秋、战国间人所讲的夏事去推定夏代的疆域。他说:“夏的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县),又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县),又在帝丘(今河北濮阳县)。他们的国境是河、济之西,华山之东,伊、洛之北,羊肠坂(属太行山)之南,约当现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四省之间。”顾先生虽然认为启、三康、五观和羿、浇等故事是传说,不是夏代的史实,但这些传说中的地名,可以考见那时的舞台有多大。:他在《春秋战国史讲义》中又说:
这里边的地名很多,我们可以抽出来看一看那时的舞台有怎样大。据历代经学家的研 究,羿的有穷在今山东德县北:浞的寒在今山东潍县东北;靡逃奔的有鬲氏和有穷是一地;夏后相逃奔的斟灌氏在今山东寿光县东北,斟寻氏在今山东潍县西南;后郎逃奔的有仍氏在今山东济宁县;浇封的过在今山东掖县北;■封的戈无考,他们猜测大概在今河南商丘 县与新郑县之间;少康逃奔的有虞和他受封的纶在今河南虞城县。这一个地名单子如果都 可信,那么我们在一望之间就知这数十年的战争都在济水流域。……此外,说到夏代国名的,有韦、顾、昆吾。……韦国在今河南滑县东南,顾国在今山东范县东南,昆吾国在今河北濮阳县东。这三国…”·非常的接近,也都在济水流域。 至于夏的同姓及其后裔的侯国,…·观国在今山东观城县,就在顾国之西。莘国在今河南陕县,贴近夏后皋之墓。杞国先在河南杞县;春秋前迁到山东,耒详何县;后又迁到安丘县,再迁到昌乐县。(曾卩)国在山东峄县。
这些国家的位置都在现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间。为此,顾先生以为不能认为夏的政治中心在山西。他在《春秋战国史讲义》中又说:
以前我们因为晋封夏虚,卫封殷虚,又因为晋用夏正,他们的纪月法和用周正诸国不 同,觉得晋和夏特别接近。又因魏、晋以来都说“夏都安邑”,觉得他们的政治中心定在山西南部。现在有了以上这些材料,就知道夏王国的政治中心在河南;他们的势力范围,大部分在山东,小部分在河北、山西。他们享有了黄河流域的下游和济水流域的全部。
到了五十年代,他又在读书笔记(《法华读书记》第14册)中进一步指出“夏都均在河南,山西之为大夏当在夏亡后”,他说:
夏代疆域可能较广,但其政治中心始终未远离今河南一省。阳城在嵩山下,为鲧、禹神 话传说之中心,战国时即说为禹避舜子之处。阳翟,《汉·志》定为夏禹国,说不定为夏之第一都城,后称之日夏邑。此后,太康居斟寻,今巩县西南也。太康失国居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也。相居斟灌,今山东观城县也。相又居帝丘,今河北濮阳县也。少康奔虞,今河南虞城县南也;虞思邑之于纶,今虞城县西也。帝杼自原迁于老丘,原今河南济源县西北也,老丘在今陈留县北也。胤甲居西河,东河之西、太行之东也。桀先居斟寻,后徙河南,河南今洛阳也。总合其一代观之,夏都不可能在今山西。故山西之为大夏必在夏亡之后,商历年六百,夏族之变化多矣,惜其事迹未克留下,所留下者惟其地名,我辈只得凭藉地名以作猜想矣。
此后,他又搜集夏代的地名作了一篇《夏代地名今释》,记在他的读书笔记《法华读书记》第20册中。在此文中,他把夏代的地名分为六类:(一)都城:有阳城、阳翟、斟邓、阳夏、斟灌、帝丘,原,老丘、西河、河南等lo个都名。(二)邑筑:有虹、乎阳,安邑、鸣条、钧台、夏台等6个邑名。(三)山:有涂山、会稽、贫山、崤、天门、卢罩、泰华、伊阙、羊肠等9个山名。(四)水名:有洛表、伊水、洛水、河济、天■等5个水名。(五)方国:有六、费、昆吾、苏、豕韦、温、顾、扈、甘、观、彭、■、穷石、寒、过、戈、仍、鬲、斟■、虞、纶、葛、莘、商、蕃、商丘、亳、皮氏、三躞、郧、南巢、防风氏、巴、畎夷,峭夷、淮夷等36个国名。六类总共66个地名,都有简明扼要的今释。
以上都说明顾先生虽主要致力于推翻历代相传的伪古史,还其神话传说的原貌。但在还其原貌之后,则用传说流传之地域来推断真古史之地域,所以顾先生的疑古思想,是既要推翻伪古史,又要为建设真古史作新的探索。
三以古书的记载印证考古的新发现
顾颉刚先生不仅利用新出土的器物来推翻伪古史,而且也用古书的记载来印证考古的新发现来为建设新的真古史而尽一分力量。如仰韶文化发现以后,顾先生就在他的《春秋战国史讲义》中写道:
仰韶文化既在石器时代的末期,又确在商代以前,又和中国有史时期这样的密切,那 么,它究竟是什么时候的呢?说到这儿,自然叫人联想到夏代上面。……夏以河南为中心,它的势力范围及于山东、山西、河北,现在这几省都已发现了仰韶期的文化了。夏后皋的坟墓在渑池,其同姓的莘国在陕县,仰韶村又正在那边。夏的铜器没有发现过,而仰韶期正无铜器。夏的文字没有发现过,而仰韶期正无文字。靡逃奔的是有鬲氏,传说中又说“昆吾作陶”,“桀作瓦屋”,而仰韶期正以陶器为最盛。然则这十余年来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遗物大批发现,或者就是给我们看一部夏的历史吧?
后来龙山文化发现了,顾先生又在《古史杂记》第3册的《夏王朝》条笔记中写道:
夏代虽成立了一个国家,但文化尚低,没有创造文字,所以现在发现的古器物中找不 到夏王朝的遗迹。猜想起来,它相当于龙山文化的黑陶阶段,所以《礼记》上说“夏后氏尚 黑”。
<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357006.html
相关阅读:吴刚是谁?吴刚为什么会在月宫伐桂?
中国汗青传说时期最早的宗祖神:黄帝
黄帝的妻子是谁 黄帝有几个妻子
黄帝曾孙之女竟然嫁给一条狗?
黄河流域文化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