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231)字??,河间?(今河北任丘北)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官渡之战时,本为袁绍部将的张?投降了曹操,并在曹操帐下多立功勋,于曹魏建立后加封为征西车骑将军。张?多次抵御蜀汉诸葛亮的进攻,于公元231年在木门道被诸葛亮设伏射死。谥曰壮侯。
生平简介
东汉末,应募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后属冀州牧韩馥为军司马。初平二年(191),袁绍取冀州,张?率兵投归,任校尉。后因拒幽州割据势力公孙瓒有功,升宁国中郎将。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战中,建议袁绍派重兵增援乌巢未被采纳。袁军因而大败。张?反遭诬陷,愤而投奔曹操,任偏将军。此后,随曹操攻乌桓,破马超,降张鲁,屡建战功。继与都护将军夏侯渊留守汉中。建安二十年(215),率军进攻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被蜀将张飞击败。后任荡寇将军。建安二十四年(219)正月,从夏侯渊迎战刘备军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南),当夏侯渊战死,全军面临覆没之际,张?代帅,率部安全撤退。后屯陈仓(今宝鸡东)。曹丕称帝后,升左将军,封?侯,奉命从曹真击平安定(郡治今甘肃泾川北)胡羌,后与夏侯尚围攻江陵(今属湖北荆沙)。魏太和二年(228)春,随曹真西拒诸葛亮,张?领兵5万,与蜀军前锋马谡战于街亭(今甘肃天水东南,一说今张家川北),先将蜀军围困,绝其汲道,使其饥渴混乱,尔后督军攻击,大败蜀军,迫其退回汉中。因功升征西车骑将军。太和五年(231)六月,领兵追击蜀军,至木门(今天水南)遇诸葛亮伏兵,中箭亡。张?戎马一生40余载,被称为曹魏五大良将之一。以用兵巧变著称,又善列营阵,长于利用地形。
演义生平
张?原为袁绍手下名将,官渡之战时,受郭图陷害,无奈投降于曹操,从此被曹操重用,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平马超,灭张鲁,多有战功。诸葛亮一出祁山时,张?任司马懿先锋,跟随司马懿在街亭击败蜀将马谡,使诸葛亮撤兵。此后,在诸葛亮的多次北伐中,张?先后随曹真、司马懿前往对抗,多有表现,连诸葛亮也叹其勇猛。诸葛亮五出祁山撤退时,于在剑阁设计埋伏,张?前往追击,中埋伏被乱箭射死。
战绩纵览
191年,袁绍取冀州,韩馥战败,张?率兵归附袁绍,任校尉,用来对抗公孙瓒。后来,公孙瓒被击败,张?功劳很大,升为宁国中郎将。
200年,曹袁两军相持于官渡,袁绍派淳于琼率万余人护送军粮,屯于乌巢。曹操留将守营,亲自率兵偷袭乌巢。张?认为曹操兵精,淳于琼必败,应迅速去救援,而袁绍的谋士郭图却建议进攻曹操的大本营。袁绍采纳了郭图的建议,张?劝阻,袁绍不听,只派轻骑去救乌巢,而派重兵去进攻曹操的大本营,结果不能够攻下。很快,乌巢兵败,消息传来,袁军军心动摇。郭图闻讯后大为羞愧,为推卸责任,诬谗张?不卖力作战,失败后还出言不逊。张?心中害怕,与将军高览愤而投奔曹操。曹操闻张?来降,十分高兴,将此事比作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于是拜张?为偏将军,封都亭侯,授予他部队,随军作战。204年,张?随曹操攻克邺城,大败袁尚。次年,又随曹操在南皮消灭袁谭势力。
207年,曹操远征乌桓,张?与张辽共为先锋。战后,张?因功升为平狄将军。后来,张?又参加了征讨管承,征讨陈兰、梅成等人的作战。
211年,马超、韩遂叛乱,张?随曹操出征,在渭南大破关中军。继而,张?率军围攻安定,击降杨秋。
214年,马超在张鲁支持下,卷土重来。张?跟随夏侯渊击败马超,并平定了宋建的叛乱215年],曹操亲率大军进攻汉中,从散关入,派张率五千步兵在前开道,一直到阳平。张鲁投降,曹操回军,留张?与夏侯渊、徐晃等守汉中,以拒刘备。同年,张?率兵南下进攻巴西郡,欲迁徙当地百姓到汉中。刘备派征虏将军张飞为巴西郡太守,抗击张?。张?军进至岩渠,被张飞击败,率残部退回南郑,改任荡寇将军。
218年,刘备进攻汉中,屯于阳平,夏侯渊、张?、徐晃等率军迎击,张?负责防守广石。刘备亲自率精兵万余人,分为十部,夜间猛攻张?。张?亲自率兵与蜀军进行搏斗,刘备不能攻克。次年,魏军主帅夏侯渊在定军山战死,曹军大败,张?同败军一起退守阳平关东。司马郭淮和督军杜袭收敛散卒,推举张?继夏侯渊为魏军主帅。张?出任,指挥士兵,布置营寨,军心安定。刘备欲渡汉水来攻,见魏军在汉水以北列阵相迎,刘备于是放弃渡河,隔水相持。不久,曹操遣使令张?假节。后来,曹操亲自进攻汉中,不能取胜,于是撤出汉中的部队,令张?屯兵于陈仓。220年,曹丕即位,任命张?为左将军,进封都乡侯。不久,曹丕称帝,又进封张?为?侯,随即命令张?跟随曹真征讨安定的胡羌,之后与曹真一同进朝朝见。
223年,张?同夏侯尚一起进攻江陵。张?别督诸军渡江,攻取洲上屯坞。
227年,魏明帝曹?即位,张?奉命屯兵荆州,与司马懿进攻孙权部将刘阿等人,追至祁口交战,击败吴军。
228年,蜀相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响应。魏明帝曹?加张?位特进,使督诸军,与蜀将马谡战于街亭。马谡依守南山,下不据城,被张?截断水源,杀得大败。继而,张?又平定了三郡的反叛。魏明帝曹?下诏嘉奖张?,增加食邑1000户,前街亭之战后一共4300户。司马懿在荆州训练水军,欲从沔江顺流进入长江伐吴,魏明帝曹?命令张?率关中诸军去荆州接受调度。张?到达荆州后,正值冬天水浅,大船无法通行,于是又回军屯驻方城。同年年底,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出散关围陈仓。魏明帝曹?急招张?进京,把三万士兵交给他指挥,并派遣武卫、虎贲等侍卫保护张?。魏明帝还亲至河南城置相酒送,问张?能不能来得及救援陈仓,张?判断诸葛亮军没有粮草,一定不能持久,便回答等援军赶到时,诸葛亮已经退走。张?率军连夜赶到南郑,诸葛亮果然退军,于是奉诏还于京都,被拜为征西车骑将军。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张?随司马懿前往相拒。后诸葛亮粮尽退兵,张?追至木门,与诸葛亮军交战,被飞矢射中右膝,死亡,被谥为壮侯,儿子张雄继嗣。由于张?前后征战有功,魏明帝分张?的食邑,封张?的四个儿子为列侯,封他的幼子爵为关内侯。
降曹始末
张?为曹操“张乐于张徐”五员大将之一,五子各有所长,而?尤以巧变著称。张?起自袁绍属下历任校尉、宁国中郎将,于官渡之战降于曹操。
官渡火烧乌巢的瞬间,《三国志·张?传》对袁绍方的谋划有详细记载:“绍遣将淳于琼等督运屯乌巢,太祖自将急击之。?说绍曰:‘曹公兵精,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将军
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郭图曰:‘?计非也。不如攻其本营,势必还,此为不救而自解也。’?曰:‘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官渡之战的过程不用多说,由以上记载便可知张?深知兵机,乌巢之事的带来的变化已在其所料之中。然而,这次争论,却为张?降曹埋下伏笔。
《张?传》:“太祖果破琼等,绍军溃,?惧,乃归太祖。”以袁绍军破而后张?降,然则传后的裴松之注《武帝纪》与《袁绍传》对此说存疑。《武帝纪》:“(袁绍)乃使张?、高览攻曹洪。?等闻琼破,遂来降。绍众大溃。”《袁绍传》:“太祖还,未至营,绍将高览、张?等率其众降。绍众大溃。”这两说都是张?降而后袁绍军溃。
关于张?降曹的原因,本传记为郭图进谗言:“?快军败,出言不逊。?惧,乃归太祖。”《三国志》所记,应有此事,不过《?传》袁绍军先破而后张?降这一说法就有很大疑点。《?传》、《武帝纪》与《袁绍传》同出于《三国志》,在此事上就写作立场而言,后二者较为可信,而《?传》将此顺序小有改变,所要掩示的,也正是《武帝纪》与《袁绍传》没有掩饰的------张?降而后袁军溃,更进一步可以理解为张?的投降是袁军崩溃的重要原因。乌巢被烧,袁绍败局虽成,然而也应该是余粮尽军心散之后的事,事实上却是在乌巢被烧瞬间,这样庞大的军队顿时土崩瓦解。不难发现,张?在此时起了几乎是关键的作用。曹操火烧乌巢之时,“绍但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太祖营,不能下”《?传》。这里所领“重兵”的无疑是张?、高览,二人的突然投降,使得袁绍的这支“重兵”或降或逃,一下子烟消云散,受乌巢之火与重兵覆没的双重打击,袁军才马上军心散乱以至崩溃。否则若是袁绍粮尽前全军死战,曹操方即使胜利也要付出相当大的伤亡。所以由此可见张?在这里作用的明显。
另外要说的是张?对投降时机的拿捏也是相当到位,不负“巧变”之名。《袁绍传》:“太祖还,未至营,绍将高览、张?等率其众降。”张?的投降,是在曹操烧乌巢后回营这一瞬间,此时曹军根本就未对袁绍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乌巢之火的影响也没有明显化,而以军力来看,张?、高览所领的“重兵”未必处于劣势,这样情况下的投降,应该称得上是非常之举,而这也正是张?拿捏准军机变化的表现。事实证明,这成为左右后来战局的关键,对曹操而言而是得到了相当大的一笔筹码。所以对于张?来归,曹操惊喜之余,有“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之喻,以之为“偏将军、都亭侯”,可以说是相当厚待。
恶战刘备
“刘备屯阳平,?屯广石。备以精卒万余,分为十部,夜急攻?。?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陈寿后评称张?用兵以巧变称,而此战则显示出他的严整坚重。刘备起自河北,又曾北从袁绍,对张?向来应有所知,阳平广石之役可能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魏略》“渊虽为都督,刘备惮?而易渊。及杀渊,备曰:“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意以未得张?而不满。夏侯渊“虎步关右,所向无前”,又素号知兵,却为刘备所轻,张?在关右汉中诸战皆为渊部下,反倒为刘备所重惮,从刘玄德顾诸葛亮于乡野、识马谡于病中的阅人之道来看,也略见张?的不简单。夏侯渊败死,“当是时,新失元帅,恐为备所乘,三军皆失色。渊司马郭淮乃令众曰:‘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遂推?为军主。?出,勒兵安阵,诸将皆受?节度,众心乃定。”遂不致为刘备所乘,亦可见张?在军中的威望。后来,曹操亲自进攻汉中,不能取胜,于是撤出汉中的部队,令张?屯兵于陈仓。
江陵之战
魏文帝继位,以张?为左将军,“诏?与真讨安定卢水胡及东羌,召?与并朝许宫,遣南与夏侯尚击江陵”《?传》。魏初,诸曹夏侯从战统军是定俗,而真正在前线奋战的,却是张?这样的外姓将领。
江陵之战,《?传》只记为:“?别督诸军渡江、取洲上屯坞。”
《吴主传》:“(黄武元年)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徐晃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二年春正月,曹真分军据江陵中州。”
由以上二传可见,带兵分据中州的便是张?。《朱然传》:“魏遣曹真、夏侯尚、张?等攻江陵,魏文帝自住宛,为其势援,连屯围城。权遣将军孙盛督万人备州上,立围坞,为然外救。?渡兵攻盛,盛不能拒,即时欲退,?据州上围守,然中外断绝。权遣潘璋、杨粲等解而围不解。”这一段更是详写其过程。这个江中洲具有相当重要军事意义,对曹魏而言,可以阻断对江吴军的救援,对东吴而言,以之为基地可以随时进击江陵城下,换句话说,占据了江中洲,便把握了整个战局的主动,事实上,正是由于后来魏军占领了江中洲,使得东吴多支援军长期束手无策。对于江中洲的地位,东吴方事先也有相当的认识,故以“万人备州上,立围坞”。而张?渡江击孙盛,从前后相关记载来看,实乃江陵之役中最大的硬仗。《潘璋传》:“魏将夏侯尚等围南郡。分前部三万人作浮桥,渡百里洲上。诸葛瑾、杨粲并会兵赴救,未知所出,而魏兵日渡不绝。”单由浮桥延至陆上一点登陆,不可能抢滩成功,而必须以水军配合,或是协助排除守军对浮桥的干扰,或是从背后牵制吸引洲上的守军的兵力。水陆两方的配合本来就具有相当的难度,而由浮桥登陆,更是将己方一线暴露在敌方的一面中,因而最具艰险。
《夏侯尚传》:“黄初三年,车驾幸宛,使尚率诸军与曹真共围江陵。权将诸葛瑾与尚军对江,瑾渡入江中渚,而分水军于江中。尚夜多持油船,将步骑万馀人,於下流潜渡,攻瑾诸军,夹江烧其舟船,水陆并攻,破之。”先下流潜渡牵制水军,再由陆路登上江中渚,便达到“水陆夹攻,破之”的效果。
《三国志·诸葛瑾传》后注引《吴录》:“曹真、夏侯尚等围朱然于江陵,又分据中州,瑾以大兵为之救援。瑾性弘缓,推道理、任计划,无应卒倚伏之术,兵久不解,权以此望之,及春水生,潘璋等作水城于上流,瑾今攻浮桥,真等退走,虽无大勋,亦以全师保境为功。”
《夏侯尚传》中“入据江中渚”的,应是吴将军孙盛。《尚传》“尚夜多持油船”这里的“尚”官方记功语气很重,然而也意多隐晦,可指“夏侯尚部”,也可指“夏侯尚军”,但夏侯尚作为诸军统帅,亲自渡江涉入险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张?此时正是夏侯尚所督之部。此战水陆两线,吴方从正面带来最大的压力当是孙盛屯坞里的万余人,而率主力渡江激战的,最终将孙盛部击破占领江中渚的,乃是张?。
街亭之战
魏明帝继位前后,曹操以来的元老宿将,所余着惟曹真、张?、徐晃等人,司马懿起自曹丕左右,于文帝时代在魏国迅速崛起。魏国的军事重心大致可归于江汉与关中两区,张张?
?前在关中随夏侯渊平定诸羌胡及?罕宋建,渊死代之统领汉中诸军,文帝时“?与真讨安定卢水胡及东羌”;后又在江陵之战督诸军奋战,“明帝即位,遣南屯荆州,与司马宣王击孙权别将刘阿等,追至祁口,交战,破之。”江汉与关中诸军都曾受张?统领。
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首出祁山。
《三国志·诸葛亮传》“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三国志·曹真传》:“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军?,遣张?击亮将马谡,大破之。
《三国志·张?传》:“诸葛亮出祁山。加?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
张?的出战,《亮传》:“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战于街亭。”关中的剧变,使得魏明帝不安之下移驾西镇长安,面对诸葛亮从祁山方向而来的主力,魏明帝派出的领军将领是张?。
“加?位特进”,《宋书·百官志》:“特进,前汉世所置,前后二汉及魏、晋以为加官,从本官车服,无吏卒。晋惠帝元康中定位令在诸公下,骠骑将军上。”东晋制:“特进,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诸持节都督。右第二品。”综上来看,“特进”在曹魏也应是与“骠车卫”近级的高位,然而,这是临时的加官。张?行伍起家,根据《三国志》本传的记载来看,此时为左将军、?侯,这在曹魏政权下已是外姓将领的极至了,毕竟张?既非诸曹夏侯嫡系,又非诸帝身边近臣,即使此后再有功,也被当权者想办法把功劳转移给了亲信嫡系。所以终文帝一世与明帝初年,虽张?数战有功,却未得升进。然而此时明帝的大将,曹真被牵制、司马懿在荆州,能用的就只剩张?。而一但战败,明帝自身所在的长安便将暴露在蜀军面前,此时明帝也是抱着搏一把的心态把所有希望都放在了张?身上,“特进”就是在这关键时刻对张?的破例提升。
街亭之战,成为三国的经典战例之一,而马谡由此战成为后人的笑柄。《三国志·马谡》:“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战于街亭,为?所破,士卒离散。”后人多以此战笑马谡不知兵,然而却很少看到,马谡面对的,是知兵善变的张?。
史称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这样的智商,断不是随便犯低级错误的人,街亭之事,《诸葛亮传》:“谡魏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所破”,诸葛亮自贬三等疏对于街亭之败的陈述为“不能训明章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何以为“举动失宜”,?《张?传》“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在《王平传》有:“谡舍水上山,举错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马谡的“舍水上山,举错烦扰”正违了军法,所以诸葛亮便有“不能训明章法之言”。在优势情况下,统领大军对敌却不敢踞城硬战,试图上山踞险,举错烦扰,无不表明,一向“好论军计”的马谡“临事而惧”了,一惧之下,便失去理智,罔顾军法,这正应了刘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之言,马谡之失,不在于才智,而在于器量,令他所恐惧失常的,是张?的威名。而此战中的张?,的确是与他一直的威名相符,轻松的利用马谡的破绽将其全军击败。在不利情势下冷静应变,最终抓住对方破绽将之击破,使得己方的不利得以全面扭转,这看似平凡实际上却又是难为之事吧。此役之后,诸葛亮费尽心思所造成的大好形势顿时全部丧失,不得不退回汉中。诸葛亮出祁山最成功的一次,却以张?的完胜而收场。而张?随后又拔军讨平了叛魏应蜀的南安、安定、天水三郡。
街亭一战,实际上是张?以孤军击败蜀军的主力,这样的结果令魏明帝也为之感动,《?传》:“诏曰:‘贼亮以巴蜀之众,当?虎之师。将军被坚执锐,所向克定,朕甚嘉之。益邑千户,并前四千三百户。’”壮语之下,也是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吧。
陈仓之战
街亭之战后,诸葛亮利用关中空虚之机复出攻陈仓,“帝驿马召?到张?
京都。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虎贲使卫?。”作为外姓将领,能得到这样的待遇,这在曹魏建国以来绝对是未有之事。由此可以看到魏明帝对张?的信重。而之后的事实,也验证了张?熟知兵机:“因问?‘迟将军到,亮得无已得陈仓乎!’?知县军无谷,不能久攻,对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这就是传说中的料敌千里之外吧。尽管张?已料到了陈仓之战的结果,为使明帝安心,他还是晨夜进军,“?晨夜进至南郑,亮退。”
陈仓围解,张?被招还京都,“拜征西车骑将军”。仅次于大司马曹真与大将军司马懿。这个名号应该是夹杂了种种含义的,“车骑”是由左将军的提升,这本是一直以来行伍出身的外姓将领在曹魏政权下从不曾达到的高度,而“征西”既是一个军号,又隐含了对张?长期以来在西线诸战特别是街亭之战中立下功绩的感念。这几种复杂的感情夹杂在一起,便产生了“征西车骑”这样一个前所未有又威武无比的军号。在曾经共同奋战的同辈人逝去后这么多年,张?才达到他的最高点。
木门道之战
黄初五年,诸葛亮复出祁山,大司马曹真病死,明帝使司马懿西屯长安。此时张?以征西车骑将军受司马懿节制。
最初的部署,《汉晋春秋》:“宣王使要(费)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余众悉出,西救祁山。”《晋书·帝纪第一》:“张?欲分军往雍、?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麋”。司马懿欲以主力救祁山,而张?建议多留兵后镇以防诸葛亮来袭。
其结果是《汉晋春秋》:“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其麦,与宣王遇于上?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得还。”诸葛亮分兵袭了上?。这正是张?先前欲分兵防备的,而司马懿的恐前军不能当之虑则多余了。在这里,司马懿初次主持对蜀作战,所求的只是不丧师,而以张?的丰富战斗经验,他的主张则是制敌之策,两者的处发点都是慎重,而明显在这样的战争中张?更务实一点。诸葛亮退走,司马懿又追至卤城,“张?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悬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事在《汉晋春秋》。
蜀军出兵以来,并未有重大损失,在祁山一线还保留着相当的实力,《晋书·帝纪第一》:“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由此可见蜀军还占据了一定地利,魏军与之正面冲突未必能占到便宜,在此情况下张?之策有正有奇,不给蜀方以空隙,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可谓万全。《汉晋春秋》:“五月辛巳,(懿)乃使张?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驽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蜀书·王平传》里便提到:“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攻平,平坚守不动,?不能克。”
这里“平坚守不动,?不能克。”故有其原因,《王平传》:“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那么此时王平所领便至少有原五将之兵,加以坚守重围,即使巧变如张?,也无计可施,“?不能克”,但也表明不是军败,所以“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所击破的应是司马懿部。
“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驽三千一百张”应是一场相当大的败仗,《三国志》里各传原文,对此战的以上过程尽皆隐去不提:《张?传》:“诸葛亮复出祁山,诏?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诸葛亮传》:“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陈寿掩盖了司马懿败战的事实,然而终究还是在《王平传》中描述了一点详情,即使在这里,司马懿之败也被略去。此战的结果,《三国志》诸传皆为蜀军粮尽退兵。
《三国志·张?传》:“?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膝,薨,谥曰壮侯。”这是较正式的说法,然而却是为司马懿隐讳,关于实情,《魏略》所记甚是清楚:“亮军退,司马宣王使?,?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髀。”木门之战的过程,刘琳注《华阳国志·刘后主志》,转引《御览》卷291,引袁希之《汉表传》:“亮粮尽,军还至青封木门。?追之。亮驻军,削大树皮题日:‘张?死此树下’,豫令夹道以数千强弩备之。?果自见,千弩俱发,射?而死。”
“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曹操定出这样的军法,也是当年有所认识的:征张绣之战,曹操正是以死地之兵,击退追来的张绣刘表联军,司马懿对此也定有所知。而此时的蜀军远胜于当年张绣刘表联军、木门道又是天下至险之地,在这样的地点追击这样的归师,实际上绝对是将张?置于死地。张?对此一定有所觉悟,然而主将有强令,他尽管“不得已”,还是得遵命,而这一次的情况,被他自己料中。与同一个人发生这么多次争执,在司马懿一生中是仅见的,而几乎每一次都是被张?所料中,司马懿在道理上处于劣势,自?一死,全魏就再未出现在智计上使司马懿这样出于劣势的人。陈寿对张?的评价是:“?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这样的智将,在朝野内外有着崇高声望,为敌人所惧怕。
《三国志·辛毗传》末注引《魏略》:“诸葛亮围祁山,不克,引退。张?追之,为流矢所中死。帝惜?,临朝而叹曰:‘蜀未平而?死,将之若何!’司空陈群曰:“?诚良将,国所依也”。张?被明帝和重臣们视为国之支柱,他的死,是当时朝野伤悼之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330231.html
相关阅读:三国历史上杀害关羽的幕后凶手居然是司马懿?
张飞死因何在?手足相残是真是假?
三国随章侃 第十二章 兖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机
三国演义中最为心狠手快的美女:孙翊的妻子徐氏!
浅谈袁术和孙家三代世交:孙吴崛起离不开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