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千古流传,历来都认为,曹操作为军队统帅、权高位重的丞相,在自己的坐骑因受惊而践踏了农田里的麦子后,以身作则,勇于承担责任,割发代首,这是守规则、讲诚信的表现。正因为曹操的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他的部下才乐于拼命,最后曹操才成就了自己的霸业。
应该说,曹操“割发代首”,在他那个时代,还是有一定的先进性的。曹操在行军打仗的时候,还能考虑到老百姓的生计,尽心维护庄稼,已然超出当时的军阀一大截了。曹操下令“只要有践踏麦田的,就斩首示众”之后,经过麦田的官兵,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地?过麦田。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欢喜称颂的,望着曹操大军的背影跪在地上拜谢。百姓的利益没有受到损害,曹操需要的政治影响,也达到了。
再说,曹操马踏麦田,是因为坐骑受惊,不是主观故意。按说,这样的无意过失,原本就不该斩首。无奈曹操有言在先,“只要有践踏麦田的,就斩首示众”,这就把曹操置于尴尬之境了。曹操必须做出姿态,于是他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要他治自己的罪。官员说:“怎么能给丞相治罪?”这是一句大实话,他不能,也不敢。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刑不上大夫”那可是通识。曹操正因为深谙这一点,所以才敢进一步把姿态做足。他说:“我亲口说的话,我自己都不遵守,还有谁会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想要自刎。估计曹操拔剑,用的是慢动作,众人的反应却是迅雷不及掩耳,连忙死死拦住。应该说,曹操能够认识到自己说的话自己要带头遵守,觉悟已经很高了。剧情发展到这个时候,需要一个人出来配合。于是,曹操的谋臣郭嘉出场。
郭嘉是大知识分子,饱读诗书。郭嘉走上前,款款言道:“古书《春秋》上说,法不加于尊。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么能自杀呢?”郭嘉保曹操的理由有两个层面,一、“刑不上大夫”、“法不加于尊”,从古到今都是这样,丞相你也休想例外,而且这是典籍记载的,这叫于法有据;二、丞相重任在身,你领导的革命事业还没完成,你绝不能半途撂挑子,这叫合情合理。曹操其实就是在等这个台阶,既然郭嘉帮他砌好了,那就下吧。于是,在装作内心痛苦挣扎了好一阵子之后,曹操缓缓说道:“既然古书《春秋》上有‘法不加于尊’的说法,我又肩负着天子交给我的重要任务,那就暂且免去一死。但是我不能说话不算话,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说完,曹操用剑斩断了自己的一把头发,扔在地上,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曹操又派人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现在割掉头发代替。”要知道,那时候的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随便割掉头发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是不孝的表现。更何况是丞相的头发!因此,在当时的人看来,曹操当众割头发和割掉脑袋简直就没什么区别了。因此都很知足,很佩服,都更加守纪了。
其实,头发是头发,脑袋是脑袋。头发割掉了还会再生,脑袋割掉了,只能剩下碗大个疤。不知道当时的士兵中,有没有人这么想过:既然丞相可以割发代首,那我们也可以割发代首的呀。如果都割发代首的话,恐怕老百姓的麦子都被踩光了也没什么事,就只见一片狼藉的田野里,到处是乌青乌青的发丝。当然,那时候的人,“觉悟”还没今天高,所以这样滑稽的一幕,也就没有出现。
不过,如果从更完美的角度来要求,郭嘉找的理由,其实是可以换得更“合理”一些的:踏坏麦子的,不是丞相,而是丞相的马,因此该受惩罚的,应是丞相的坐骑。考虑到丞相的马跟随丞相南征北战,战功赫赫,和丞相一样,也是尊者,就割掉它的半根尾巴以示惩戒吧。相信士兵们听了,一样会山呼万岁。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330229.html
相关阅读:三国演义中最为心狠手快的美女:孙翊的妻子徐氏!
三国历史上杀害关羽的幕后凶手居然是司马懿?
张飞死因何在?手足相残是真是假?
浅谈袁术和孙家三代世交:孙吴崛起离不开袁术
三国随章侃 第十二章 兖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