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乡村教育先驱黄质夫-战火废墟上办栖霞乡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军事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栖霞山在旁边,扬子江在面前。首都善首,我们的责任先……”这些铿锵歌词是民国时期南京栖霞乡村师范的校歌,出自时任校长黄质夫先生之手。贫穷战乱中,他20年苦心经营4所乡村师范。抗日中,他远赴贵州偏僻山区办学,培养了大批师范生,被尊为“六百年贵州不能忘记的人”之一。前不久,扬子晚报记者通过江苏与贵州两省档案馆的档案材料,以及黄质夫的后人讲述,揭开这位教育家的尘封往事。

早年贫农的孩子立志用教育改造乡村

黄飞是黄质夫第三个儿子,今年78岁了,定居在南京。从黄老的口中以及江苏省档案馆的材料,记者得以了解黄质夫早年经历。

1896年光绪朝,黄质夫出生在江苏仪征市十二圩一户贫农家。家中只有七亩半的田地,父亲到处打零工以勉强度日。1904年,黄质夫只有8岁,十二圩创办了仪征县第一所新式小学堂,父亲毅然决定送他进学堂。黄质夫聪颖又勤奋,读完了共9年的初小和高小,以名列榜首的成绩考取了扬州的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成为中国最早一批师范本科生。1920年,24岁的他考入东南大学的前身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科农艺系,首次接触到学校老师陶行知“经由教育创造一民主国家”的理念,从那时他就树立了用教育改造乡村的志向。

在江苏战火废墟上建起一座乡村师范

南京西北郊的栖霞山清幽雅致,北滨澎湃的长江,南通畅达的京杭公路。在这里,黄质夫创办了后来成为全国示范的乡村师范学校。

1927年8月底,北伐战争中的龙潭战役打响,栖霞山成为双方争夺阵地。栖霞乡村师范的前身??南京中学的乡村师范科成了营地,“屋漏墙圮,校产荡然”,满院的大炮,激战时炮声震天,有时炮弹掠头而过,校外浮尸成堆。黄质夫就是在这个当口被任命为师范科主任的。他和几位同事与驻军周旋,直到9月初龙潭战役结束。

硝烟还未散尽,1927年10月11日,同学们在残破的教室里开学。随后他开始设计学校建设,号召师生们自己的学校要自己建。他去江边扛运木料盖房,抬土运石修路。仅仅一年后,学校就新增了45间校舍,寝室、浴室、图书馆一应俱全。

1932年乡村师范科正式独立,为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学校。“对于各种基本知识应有充分的修养”就是栖霞乡师的培养目标之一。据栖霞乡师30年代的学生秦羽如回忆,课程远不止文化课和教育专业课,总共达30门。

为了解决村民识字问题,黄质夫开办夜校,细致到设立问字处,任何时候遇到生字都可以去问。后来又设半日或季节性的简易小学。据统计,到1933年,乡师周围共建起16所小学,入学儿童达800多人。

在贵州将贵阳乡师迁址,办成贵州最大师范学校

十年磨一剑,但1937年11月,上海至南京一线次第沦陷,切断了栖霞乡师2019年的进程。在前往汉口及贵州的流亡途中,黄质夫担任起救助江苏师生的任务。

1939年9月,黄质夫被贵州省教育厅任命为省立贵阳乡村师范学校校长。他上任后第一个提出迁校。记者看到1939年底黄质夫写给全校的一封信称,“乡村师范,宜在乡村;边疆师范,宜在边疆”。

当年冬天就由一名苗族学生做向导,跋涉黔东南山区十多个县,实地考察,最后选定湘黔桂三省交界的榕江县。这里离贵阳有400多公里,汇集了多个少数民族,选为学校新址。当地百姓也非常欢迎学校的到来,将一批公房、庙产祠堂,荒山、土地拨给学校使用。1940年,黄质夫带领150名师生迁往榕江,不久改称“国立贵州师范学校”,直属教育部边疆教育司。

迁校后,先后设立了师范部、简易师范部、耕读班,还在黎平县设立分校,最多时有16个班级,成为贵州省规模最大的一所师范学校。

江苏省档案馆研究人员徐志刚告诉记者,其实早在1924年,刚从南京国立高师毕业的黄质夫就被派往高邮县界首镇创办界首乡村师范学校。此外,1930年因为政治风波,他不得不暂时离开栖霞乡师,第二年前往浙江湘湖乡村师范任校长九个月。这样,他20年间,共经营了4所乡村师范。

1944年,抗战胜利前夕,因为政治原因黄质夫离开贵州返回江苏。此后从事农业改进工作,1963年去世。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330209.html

相关阅读: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以百人伤亡毙伤敌军三百人
陈云忆抗战:如苏联没做这事抗战胜利起码推迟好几年
二战中日本王牌战舰“大和”号为何刚面世就已过时?
二战德国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护士组
惨烈的塞班岛战役背后,还有日军更惨烈的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