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019年,隋炀帝第三次发兵征伐高句丽,结果自然是铩羽而归。大量隋军士卒在路上逃亡不断,最终成为了压垮隋朝统治基础的最后一个稻草。
四年后,隋王朝就宣告覆灭。天下顿时大乱,四方群雄并起。在依然是政治和经济重心的北方,形成了大唐--大郑--大夏的三足鼎立之势。这三股势力从领导层起源到基层组织力量,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但谁都不会想到,仅仅一场气势磅礴的大战,就让其中的两家迅速出局。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虎牢关战役。
公元621年,已经牢牢控制关中与山西两地的李唐政权,派出了善战的二皇子李世民。他亲率50000大军东征,攻打占据天下中枢洛阳的大郑领袖王世充。王世充则调集了麾下的全部30000兵马,抵挡李唐的总攻。
虽然交战双方都是出自原本的隋朝体质内,但麾下的军队风格却大不相同。
唐高祖李渊的家族出身自著名的关陇集团。在以太原留守的身份起兵后,唐军很快就占据了曾支撑北周与隋的武力源泉--关中。李渊麾下将士里,很多本身也出自关陇集团及隋朝的边防部队,很好的承袭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遗风。因而,唐军以骑兵,尤其是那些人马俱甲的具装骑兵为最强悍的突击力量。
纵观李世民的军事生涯,骑兵破阵可谓是其屡试不爽的杀手锏。那 些利用乱世冒头的地方小霸,无论宋老生、薛举还是宋金刚,统统都败在了李世民的精锐骑兵手里。在进军洛阳战前,他更是把军中最强悍的数千骑兵单独编组成 "玄甲骑"。这支当时东亚地区最好的重骑兵力量,由骁将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等人统领。李世民每次作战,都亲自率领玄甲骑为先锋,无往不利。
李唐军中的内亚风格步兵,也绝非等闲之辈。按照唐代名将李靖的著作记载,最精锐的唐军步兵,能同时装备并很好的使用长矛和弓箭这两种武器。他们会在敌人靠近前射击对方,等敌人接近后,将弓箭交给后排队友保管,自己再向敌人发起冲锋。他们还有着众多内地军队所不具有的丰富经验,尤其在对抗骑兵方面很有心得。
正在进行近战训练的唐朝步兵
至于困守中原腹地的王世充,虽然也是曾是隋朝的武将,但其麾下士兵多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而紧急招募的。这些从南方的江都一带招募的新兵,虽然打掉了不少农民起义军,但既没有足够的精锐骑兵支持,也无对抗精锐骑兵的经验。哪怕是步兵间的较量,对这些武装与组织风格都倾向于往日南朝风格的弱旅来说,也是勉为其难。
因此在交战的前期,王世充一直避免大规模野战。他明智的选择了退守洛阳,打算凭借坚固的城墙让李唐的骑兵优势化为乌有。但此等战术无异于将战争的主动权拱手让人。李世民也看穿了王世充的企图,直接兵分多路,让人去占领洛阳城的外围关口。唐军的封锁策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一系列的外围作战,唐军成功截断洛阳周边的交通要道。
最后,不但粮食无法到达洛阳,郑国安插在外围各地的官吏们,也在得不到首都消息的情况下,也纷纷投降唐军。王世充的局面日益恶化,基本上成为了困守洛阳一城的孤家寡人。
王世充的部队基本上停留下昔日南朝军队的水准
小试牛刀
在围困洛阳的过程中,李唐的骑兵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他们无法冲破城墙,但也是迫于这些精锐武士的压力,王世充都没有给于外围要塞以足够的支援。几次小规模反击尝试,也因为唐军骑兵的快速驰援而宣告失败。
王世充开始意识到局面的危急。如何继续龟缩城中,只能活活饿死,不战自溃。不得已之下,王世充只能选择进行一次大规模会战,希望能就此改变困境。他亲帅20000大军在谷水河边列阵,打算依托此地的墙垣沟堑,抵消李唐的骑兵优势。
面对严阵以待的郑军,李世民首先选择登高望远,从而洞悉了郑军的部署虚实。随后他亲率精锐骑兵在北邙山列阵,并派出大将屈突通帅5000步兵渡河攻击王世充。在双方步兵接战后,唐军骑兵疾驰而下,开始冲击郑军的侧翼阵线。
王世充率部下殊死战斗。由于他的军队在战场上占据数量优势,所以三番四次被打散后,就会有增援力量来进行补充。那些暂时溃散的步兵,又会被重组集合起来。双方从早上一直打到正午,郑军还是抵挡不住唐军的猛攻,开始溃败。失去秩序的郑军被唐军一路追杀到洛阳城下,折损7000余人。
此战之后,郑军再也无力突围,只能继续固守坚城。虽 然凭借坚固的城墙,暂时不用担心李唐的铁骑杀入城中。但被包围的城市却成为一片炼狱。大量被聚集到城里的军队,很快吃光了大部分物资储备。结果米价暴涨, 金银珠宝贱如土芥。饥肠辘辘的百姓吃完了树皮草根,只能把米屑和泥土裹在一起吃下,死者无数。城中原有的30000户人家,在围城期间锐减至3000户。 就连王世充的朝廷官员,都饿死一片。
千里送人头
此时唯一支撑王世充继续抵抗的底气,是远在东部的另一个强权领袖--窦建德。早在洛阳之战开始不久后,王世充便向主要控制河北地区的窦建德求援。不过那时的窦建德正忙于和山东地区的孟海公激战,无暇相助。
不过到了公元621年,孟海公终于向河北方面投降后。出于唇亡齿寒的需求,窦建德立刻率十万大军,驰援王世充。不 同于李渊和王世充,建立大夏的窦建德是彻头彻尾的农民起义军出身,因而他麾下士兵基本上都训练不足。加上兼并了不久前还是对手的孟海公麾下农民军,更加大 了军队间相互协调的困难。不过窦建德的军队依然有一个巨大优势,那便是人数众多,气势正盛。就算李世民和王世充的部队加起来,也不如他从东面带来的人多。
在得到窦建德出兵的消息后,唐军内部不少人都提议放弃围攻洛阳,以免腹背受敌。但李世民却认为窦建德的大军不足为惧。与其退却,还不如将其一战消灭,早日一统天下。于是他力排众议,在留下围城部队后,率3500精锐部队率先出发,赶往洛阳东边的虎牢关驻守。这里地形狭窄,被宽广的黄河与崎岖的山麓所包夹。唐军若占据此地,就可以用有限的空间去抵消窦建德的兵力优势。
李世民麾下的3500部队,并非全员骑兵。但较小的人员规模,加上训练有素,使其行军速度大大超过了人数众多的夏军。在两军几乎同时接近虎牢关的情况下,唐军比较轻松的抢先一步,控制了虎牢。
在占据虎牢的第二天,李世民就率500骑兵前往夏军营地。在 留下大部分骑兵做埋伏后,他和几名近卫来到夏军大营门口,主动表明身份,并射杀夏军将领来进行挑衅。当愤怒的夏军出营复仇时,李世民又以身为饵,一路且战 且退,将夏军追击的数千骑兵引入埋伏圈内。结果,500唐军骑兵奋勇合击,一举击溃人数远多于己方的夏军骑兵,斩首300多人。双方的战斗力差距,可见一斑。
由于这次冲突,两军都选择按兵不动,峙了20多天。期间双方还多次发生小规模战斗,单兵战斗力较强的唐军在这一阶段,占尽优势。洛阳城里的王世充则只能在饥饿中,度日如年。
眼见大军顿兵不前,窦建德的谋士开始建议他调转方向,北上攻取此时兵力薄弱的山西。然而考虑到此时的王世充已经坚持不了太久,夏军如果转而去攻打山西,你们洛阳可能就会迅速沦陷。一旦拿下洛阳,李世民的军队又可以迅速支援山西。最后,还是因为觉得自己有数倍于唐军的兵力优势,窦建德认为自己这边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输。所以,调头北上的计划被立即否决。夏军转而打算强攻虎牢关。
史诗大捷
五月初二,窦建德率军倾巢而出,队列连绵了足足20里长。唐军士兵看到对方人数如此众多,都不禁恐慌起来。经过20多天的对峙,虎牢关内的唐军已经得到了一些增援。但唐军总兵力不过50000人,还要除去围困洛阳及其周边关卡的部队。因此,虎牢关的唐军人数还是处于极大的劣势。
但经验丰富的李世民却认为,夏军根本没打过什么硬仗,所以不难对付。尤其是他们在大战的列阵,还喧闹不止,毫无纪律可言。在善战的关陇军事贵族看来,对面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只要列阵的时间一长,自己就会失去秩序。
于是,李世明再次下令全军先按兵不动,等到中午过后再开始作战。期间,不耐烦的窦建德还派出来300名骑兵到阵前挑衅,希望进行一次勇士间的团战。李世民出于蔑视态度,仅仅以200步兵迎战。结果人数占优势的夏军骑兵,几次冲锋都无法冲破持枪结阵的唐军步兵。双方最后都只能各自回营待命。
对峙持续到中午,夏军士兵们饥饿疲惫,纷纷坐在地上休息。很多人争抢着到附近的黄河边打水喝,全军已然秩序全无。李世民马上派出300骑兵,发动试探性冲锋。结果夏军战阵果然出现了动摇。意识到战机已到的李世民,立刻率领精锐骑兵向夏军发起冲锋,后续部队则紧随其后。
很快,急速冲锋的具装骑兵就轻松的击穿了夏军的阵线。绵延二十多里的夏军战阵,首尾不能相顾,乱作一团。如 果说王世充的南方部队还能坚持抵抗一阵,那么这些连正规军事训练都非常欠缺的炮灰,就根本是一触即溃。很多人在看到李唐的战旗出现在自己身前后,调头就 跑,整个大军转瞬间土崩瓦解。但因为虎牢关的地形夹杂在黄河与群山之间,拥挤的人群,根本没法迅速撤离。他们只能成为李世民骑兵冲杀或践踏的目标,残存者 则又被追击而来的唐军步兵攻击,死伤一片。
慌乱中,位于军队较后方位置的窦建德也被唐军顺势俘虏。他战败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洛阳城内,困守多日的王世充,也立即失去了抵抗意志。在唐军收拾残局不久后,便亲自出城投降。
精锐重骑对乌合之众的胜利
纵观整场虎牢关之战,可谓是完美的诠释了什么是百战精兵,什么是乌合之众。双方的战斗力与意志力,简直是天差地别。无论后者怎样制造数量优势,都抵不过自身克服不了的质量劣势。
唐军大将李道玄在战斗中冲锋在前,身上被扎满了箭矢,被射的如同刺猬一般。但由于护甲精良,居然没有大伤。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量连护具都没有装备的夏军,纷纷应弦倒地。良好的护甲,在古代战场上的作用,显露无疑。
在双方对峙的多日里,人数明显占优的夏军,居然没有进行过大范围的分兵行动。西进的地形虽然被黄河与群山所阻隔,但若是分兵渡河,则立刻拥有宽广的战场。然而由于手里只有缺少训练的乌合之众,窦建德既无法进行有效的分兵作战,也忌惮这些人在更为平坦的战场上被李世民的骑兵收割。结果,庞大的数量优势,有限的战场空间内,成为了大夏一边的致命伤。
在此前的洛阳战役中,唐朝的具装骑兵也向世人展示了,骑兵在围攻作战中的巨大价值。他们可以压制对方的增援势力,也能更高效的帮助步兵完成对城市的封锁。唐朝能在隋末的乱世中脱颖而出,绝对少不了这些非传统中原样式的武装力量。
可笑的是,一直到今天为止,还有很多人认为古代战争只要人数多寡的比对。只要能够一直维持数量优势,就能取得战役的最后胜利。装备重甲的精锐骑兵,虽然个体战斗力强,却也花费众多。于是,有关重骑兵在东亚地区的战争中毫无意义的结论,甚嚣尘上。毕竟,与其花钱养精兵,还不如多养几个更便宜的炮灰呢。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262285.html
相关阅读:二战德国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护士组
惨烈的塞班岛战役背后,还有日军更惨烈的兽行
二战中日本王牌战舰“大和”号为何刚面世就已过时?
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以百人伤亡毙伤敌军三百人
陈云忆抗战:如苏联没做这事抗战胜利起码推迟好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