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晨在《文史天地》撰文指出:标准的红军军服是深灰色的颜色,加上红星帽和绑腿。作为配饰的红帽徽、红领章如革命的火炬,引导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去夺取革命的胜利。但第一套标准的红军军服竟然是在长汀县城诞生的,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情节呢?
八一南昌起义时,共产党领导的各地起义部队穿着国民革命军灰色军服,参加起义的工农赤卫队穿自己原来的服装。在起义后的转移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各部队都建有规模不同的被服厂,加工服装供应部队。例如,1928年5月,毛泽东、朱德、陈毅领导的红四军,在江西宁冈县桃寮村张家祠成立了第一个被服厂,由会缝衣服的战士和群众充当裁缝,但没有缝纫机,全部手工作业。
由于红四军自创建以来,长期处于战争环境之中,无法大量生产军服,只能穿缴获的白军军服和沿途打土豪而来的衣服,有穿工人、农民服装的,甚至有穿土豪的长袍马褂,导致部队服装各式各样,形形色色,着装相当的混乱,且大部分战士的军服已很破旧,为了便于作战和管理,统一服装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毛泽东在部队整编完成后曾说:"部队是焕然了,但还没有一新啊!"
1929年3月14日,红四军从赣南杀入闽西,在长汀近郊长岭寨,击毙国民党军十七军六师第六混成旅旅长郭凤鸣,解放了长汀县,取得了红四军入闽第一仗的胜利。红军接收了土著军阀郭凤鸣创办的一个军服厂,该厂有12台缝纫机和一批布匹。
毛泽东决定利用这笔军饷和长汀良好的缝纫、印染条件,赶制4000套军装。长汀地下工会协助红四军后勤部购置布匹。为了购得足够的优质布料,红四军军需处领导杨至成找到许多布店老板交涉,由于红军实行买卖公平的政策,不少商家很乐意为红军筹集军需物资。当时商店没有灰布,军需处就与染布坊联系,帮助把布匹染成灰色,然后将个体分散的裁缝工人和原郭凤鸣的军服装厂人员组织起来,在县城南门街郑屋成立了红军临时被服厂(即后来的中华苏维埃被服厂)。
军需处参照当时苏联红军军服和列宁戴过的八角帽式样,初步设计出具有红色特色的军服,再由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亲自审定,最终确定:新军服为灰蓝色(深灰色)布质;帽子为有沿的大八角帽(列宁帽),上缀一颗布质红五星帽徽;上衣为中山装式,开襟,衣前和衣侧有4个口袋,领口佩缀红领章,领子上绣一圈黑边;裤子为普通样式,配绑腿。陈毅用诗一般的语言对军服的灰蓝色做了说明:"灰蓝色代表天空、海洋、青黛的群山和辽阔的大地。"
红军军服是美的,穿在男战士身上显得格外威武强壮,而穿在女战士身上则又显得英姿飒爽。但它不仅仅只有美的风采,还有付诸战争的实用价值:红五星、红领章的配饰,显示军威、军容,鼓舞士气;灰蓝色的布质便于隐蔽和自我保护;绑腿让战士机动灵活,身手利索,便于御寒、行军和作战。
在军需处的积极努力下,红四军终于首次配发了统一制式的一套灰军服:从军长到士兵每人领到了一套灰军服、一顶军帽、一个挎包、一副绑腿以及两双"陈嘉庚胶鞋"。
这是红军首次在一个军的范围内有了统一的服装。红四军换上新军装后不久,中央苏区各部队也陆续穿上了这种式样的军装。 1932年以后,各地红军着装的军服基本上趋向一致。上衣为灰色中山装;军帽是八角帽,帽徽为红布五角星;军上衣是立翻领,4个带盖加扣的明兜,领口上缀一副红布领章;下装是有插手口袋的西装式军裤,打绑腿。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256053.html
相关阅读: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
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
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