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身边的重臣荀?突然病故,成为当时的一件大事,这一年荀?才五十岁。
《三国志》认为荀?是得病死的,说他“以忧薨”,就是在心情郁闷之下而死。这样说似乎是有迹象的,此前不久,曹操发动了东征合肥之战,他特地请天子派时任尚书令的荀?代表朝廷到谯县来慰问。荀?到后,曹操却留住他不让走了,之后以献帝的名义调整了荀?的职务,由尚书令改任光禄大夫,尚书令的品秩只有一千石,光禄大夫的品秩是“比二千石”,前者是“司局级”干部,后者是“副部级”。但是,尚书令相当于朝廷的秘书长,在目前情况下实际上替曹操主持朝廷的日常工作,而光禄大夫是个闲差,荀?表面上升了官,其实却被贬了。
如果再往前看,可以从荀?反对九州制、五等爵制等问题上找到答案,荀?已经从曹操的坚定支持者、亲密战友,转变成曹操政治上的绊脚石,荀?的失宠是不难揣测的。有一本叫做《魏氏春秋》的书甚至认为荀?死于自杀,说“太祖馈?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也许荀?死得太过蹊跷,他死后各种传言都有,还有一种说法流传很广,说直接导致他死的是伏皇后事件。
献帝刘协的董贵人和父亲董承被杀后,献帝的伏皇后出于对曹操的憎恶和恐惧,写了一封言辞激烈的信给自己的父亲伏完,让伏完联络一些人除掉曹操。伏完也是高干子弟出身,又是桓帝刘志的女婿,对于曹操大权独揽早有不满,接到女儿的信,他还真的开始了行动,他也找到了荀?,希望荀?跟他一起对付曹操。但是,以荀?的政治智慧很容易判断出这根本不可能成功,只能是自取灭亡,但他也不愿意检举揭发,史书记载:“?恶之,久隐而不言。”
伏完的妻弟樊普也在被联络的人里,樊普害怕事后被株连就把这封信交给了曹操,但曹操没有立即把事情挑明,装着不知道。荀?后来越想越不对劲,觉得曹操迟早会知道,于是就在想如何为自己解脱。荀?最后主动从许县跑到邺县见曹操,劝曹操废掉伏皇后,改立自己已进宫为贵人的女儿为皇后。曹操约摸知道了荀?的心思,但故意装着不解,问他为什么废掉伏皇后。荀?说:“后无子,性又凶邪,往常与父书,言辞丑恶,可因此废也。”
荀?想轻描淡写地把那件重要的事糊弄过去,谁知曹操很认真,他追问说怎么从来没有听你汇报过这件事。荀?装着吃惊的样子说:“昔已尝为公言也。”哪知曹操仍穷追不舍,说绝对不会,这么重要的事说过怎么能忘呢。荀?只好给自己打圆场,说可能是官渡之战最紧张的时候不想打扰您,所以没有说。曹操仍然不放过这件事,他说:“官渡事后何以不言?”,等于把荀?逼进了死胡同,史书记载:“?无对,谢阙而已。”
上述记载虽然未必足信,但可能性显然存在,如果荀?确是被逼死的话,那恐怕背后一定藏有隐情,荀?反对九州制是好多年前的事了,不支持五等爵制也只是政见不合,如果没有特别大的内情,曹操怎会向为自己建立了赫赫功勋、在士人中影响很大的荀?下狠手?
荀?之死或许可以警示我们,遇到重大事件必须及时向领导汇报,这一点很重要。荀?未必想替伏完隐瞒,因为他后来还是主动向曹操报告了,差别在于荀?对汉室一向抱有同情之心,造成了他当时的一犹豫,但就这一犹豫,他也失去了报告的最佳机会,结果成为埋给自己的一颗炸弹。
重大事项报告不仅是制度要求,更是取得领导信任、避免领导日后猜疑的重要前提。除非你打定主意永远隐瞒下去,否则事发后一点都不能犹豫,该报告的一定要果断报告,否则一旦积压到手里,就会成为烫手的山芋,吞不下去也扔不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221660.html
相关阅读:张飞死因何在?手足相残是真是假?
三国历史上杀害关羽的幕后凶手居然是司马懿?
浅谈袁术和孙家三代世交:孙吴崛起离不开袁术
三国演义中最为心狠手快的美女:孙翊的妻子徐氏!
三国随章侃 第十二章 兖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