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东单路口两座过街天桥的改造进入尾声,过街天桥走进市民的怀旧视野。北京当时是如何想起来在空中架桥的?根据报道可知,这种兴建于上世纪80年代京城的交通设施,曾有过"缺胳膊断腿"的麻烦,也曾有过"加腿"升级的经历,还曾是非法小广告和无照商贩聚集的"重灾区"。
1 首座过街天桥出现在西单
上世纪80年代初,本市交通流量增长迅速,行人过马路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像西单北大街、东单北大街和西四、东四、西单、东单、王府井等繁华街道和路口,每条人行横道高峰时一小时通过的行人就有1万多人次,经常出现"人墙"。
行人在这些地方过马路,要与1000多辆机动车和6000多辆自行车在人行横道处相交叉,过街十分困难。再加上个别司机开车到人行横道时不注意避让行人,交通事故不断发生。据不完全统计,1981年上半年,仅在建国门至天安门的长安街一线,在人行横道内就发生交通事故23起,伤18人、死亡3人,情况十分严重。(1981年9月2日《北京日报》2版,《尽快解决行人"过街难"的问题》)
为解决行人过街难的问题,交通管理者们提出了在路上架桥的想法,也就是修建"天桥",以实现人和车的彻底隔离。
1982年7月1日,北京首座过街天桥正式通行。这座过街天桥位于西单商场门前,它的建成,不但令附近交通状况得到改善,还为本市解决繁华街道行人横穿马路与过往车辆的矛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1982年7月1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首座人行过街天桥今起通行》)
此后,市政府根据《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开始在一些交通拥挤、阻塞严重的路口兴建人行过街天桥,仅1983年一年就在动物园门口、东四北大街等地修建了4座。(1983年12月30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四座人行过街天桥三条人行过街地道年前全部建成》)
这些过街天桥在设计时既考虑到桥体的坚固实用,又注意到了与附近建筑物协调,更重要的是改善了交通拥挤状况。比如动物园门前原来交通秩序混乱,马路上人车争道拥挤不堪,行人过马路很不安全。东西两座过街天桥落成后,每小时人流通过量可达3.2万人次,机动车、自行车、行人各行其道,互不影响。(1985年10月3日《北京日报》1版,《"六五"投资十八亿市政设施大改观》)
2 二环路架天桥取消红绿灯
一座座过街天桥,犹如彩虹飞架。到1987年,北京共修建了9座人行过街天桥,这些桥都很有特点。(1987年10月1日《北京日报》3版,《北京的过街天桥和地道》)
东单、西单、崇文门外大街和动物园门前等处的人行过街天桥,呈"一"字形横跨在街道之上,天桥两端一般都是"人"字形,两端叉开,台阶高矮适度,两侧还有扶手栏杆;桥上桥面宽阔,设有齐腰护栏;台阶和桥面,大都铺垒了当时的新型材料,行人踏上去既有弹性,又没有噪音。
在那时候的人行过街天桥中,最长的要数西三旗飞架在京昌公路上的那座。它长达50多米,是首都人行过街桥的"老大哥"。
除了"老大哥",还有个"小弟弟"??菜市口的人行过街天桥。当年,菜市口是个"丁"字路口,根据这个特点,这处建的人行过街天桥别具一格,呈"冂"形。南面的行人,如果去东北角的菜市口商场或西北角的上海餐厅,上天桥之后,可分别从东北角或西北角下去;横过南北向的街,也可通过天桥。可以说,这座天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1992年,二环路改建工程打响。当年9月,二环路上新建成5座立交桥和7座人行过街天桥,全程33公里的二环路取消了所有的红绿灯,成为一条快速路。本报1992年10月3日3版文章《北京街头看新桥》这样形容:二环路的过街天桥风格各异,色彩明快。阜成门过街天桥成了二环线上一大景观,红色桥面,金黄色栏杆,曲拱式造型,横跨在熙来攘往的大街上,如"长虹卧波"……
3 "缺胳膊断腿"的麻烦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已先后建成了近70座人行过街天桥,每一座过街天桥的造价约在300万元左右。考虑到残疾人和自行车过街不方便,市政设计部门还设计了无障碍过街天桥,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减少交通事故和缓解机动车拥堵等问题。(1995年5月19日《北京日报》2版,《人行过街桥为何不能充分利用》)
不过,也有一些过街天桥给行人带来了麻烦。
1997年1月18日,本报2版刊发读者来信《有上无下过街桥缺"腿" 越障绕行过街人无奈》,反映位于39路公共汽车天坛体育场站的人行过街天桥有上无下,建成多半年仍无法使用,给附近居民出行造成不便。本报记者调查后发现,这座过街桥形同虚设,附近居民和中学生常翻越栏杆,交通事故时有发生。而且,由于银行、商店、农贸市场等服务设施都在马路对过,半公里以外的另一座过街桥成了必经之路。记者掐表计算从这座单"腿"桥走到那座桥过街,然后再绕到马路对过单"腿"桥的另一端,需要用17分钟,如果雪天路滑,行路难更可想而知。
过街天桥"缺胳膊断腿"的事还在双榆树地区发生过。1997年9月6日,本报2版刊发读者来信《断桥一年多 修复无音讯》,反映了位于西北三环路边的一座过街天桥因地基下沉造成桥裂,被有关部门吊走了梯道的下行部分,一年多过去却不见修复,附近居民上下班只能绕道而行。
这些问题经本报报道后,相关部门立即督促整改,很快,问题得到解决。
1999年,伴随着三环路道路改造,三环路上的23座过街天桥进行了一次"大手术"。这次三环道路改造包括:改造大学生体育馆、北太平庄等人行过街天桥23座;在北工大计算机学院南新建过街天桥1座等。
实际上,过街天桥的改造主要是帮天桥"加腿",也就是在桥下加设两条梯道,同时在主路与辅路的隔离带上新建公交站台。这样,公共汽车在快速路上行驶,可直接在主路边靠站,行人即通过新梯道,在隔离带上直接上下车,从而解决了公共汽车进出站穿行于辅路之间造成的自行车、公交车、行人混杂局面,提高了公共汽车的运行效率。(1999年4月16日《北京日报》1版,《三环路天桥"加腿"》)
那会儿,三环路、二环路都进行了这种提速改造,把城市干道的公交专用线路连成网络,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地面公交系统和快速道路系统,运营速度由原来每小时10余公里提高到了25公里。(1999年7月2日《北京日报》1版,《三环路快起来》)
4 一座过街桥有近500个小广告
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过街天桥成了非法小广告和无照商贩聚集的"重灾区"。
据2001年11月27日本报7版《一过街桥竟有五百个小广告》一文报道,位于海淀区四通桥东侧、三环路主路上的一座过街天桥的桥墩、扶手、桥侧面等处充斥着大大小小的非法小广告,有的干脆直接用黑色、红色、蓝色或白色笔写在桥的表面,内容很简单:一个电话号码或呼机号码,外加" *** "二字。记者数了数,竟有497个,这"城市牛皮癣"多得令人难以置信。
有那么几年,市民挺怕上过街天桥的,不是因为过街天桥质量有问题,而是怕桥上卖假光盘的无照商贩,怕堵在桥头往行人手里塞小广告的人,还怕假装贫困的乞讨者……(1999年11月21日《北京日报》7版,《怕过天桥》)
5 自动滚梯上天桥
过街天桥虽对解决路口的交通拥堵问题有帮助,但也总有市民抱怨,走过街天桥时老是颤悠,让人提心吊胆,而且对老人和孩子来说,上下天桥也不轻松。
进入新世纪,过街天桥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2001年,本市首座自动滚桥行人过街天桥在朝外大街建成,桥身还首次采用抗腐蚀材料制作拱架罩棚。(2001年9月14日《北京日报》5版,《行人过街坐电梯》)
随着人行过街天桥设计越来越人性化,电梯、罩棚、无障碍坡道等都已在人行天桥中应用。从2004年起,本市还要求新建30米以上的大跨度过街桥时要采用拱跨式或斜拉式,"消灭"震颤,也就是人们走在过街天桥上不能有颤巍巍的感觉。(2004年7月17日《北京日报》5版,《今后建人行天桥不许"颤"》)
2005年,北京站东街路口等14座过街天桥更换了"防滑"桥面,统一采用抗磨砂浆铺筑桥面,在表面形成了细砂粒似的防滑层。桥面颜色和谐统一、美观大方,远看就像一块平坦的绿草坪。(2005年7月23日《北京日报》5版,《二环路14座过街天桥陆续更换"防滑"桥面》)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146164.html
相关阅读: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
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
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