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天子失权,王纲解纽,周代的最高政治权力出现了真空,诸侯漫无统纪,起而互相兼并,进而发展为大国争霸,形成了取代王权的霸主政治,又称方伯政治。《史记·周本纪》说:“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方伯政治是周代奴隶社会在衰落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历史局面。周初,“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即天子分封诸侯国,诸侯分封卿大夫之家。天子在所分封的诸侯国中,委任王室功臣、懿亲为诸侯之长,代表王室镇抚一方,称为“方伯”。春秋时,王权陵替,霸业代兴,可以说正是这种方伯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诸侯强并弱、大吞小的兼并战争中,许多国家都遭到了覆亡的厄运。《荀子·仲尼》载齐桓公“并国三十五”,《韩非子·难二》载“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有度》载“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十过》载秦穆公“兼国十二,(《史记·李斯列传》作“二十”。)开地千里”。而那些兼并了较多领地的国家,如秦、齐、晋、楚、吴、越等则成为实力雄厚的大国,彼此展开了激烈的大国争霸。
春秋时的诸侯兼并和大国争霸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至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北杏会盟,开始称霸,前后凡八十九年。这一阶段是诸侯互相兼并的混乱时期,在兼并中形成了几个区域性的“小伯”,即郑、齐、秦、楚。
郑在武公时就吞灭了虢、郐(kuài,音快)等十邑。郑庄公雄继承父业,任王朝卿士,依靠优越的政治地位和三军武力,在周平王四十九年(公元前722年)首先削平了共叔段之乱,统一了内部。继之对外用兵,先后伐陈、伐宋、入许、败息、救齐,大败戎师。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又在?葛战败周桓王。一时之间,中原诸侯罕有其匹,号为“小伯”。但郑为四战之地,壤地褊(biǎn,音扁)小,无法向外发展,所以未能成为与齐、晋、秦、楚相匹敌的大国。齐为太公望吕尚的封国,西周时为东方大藩,有征讨“五侯九伯”之权。春秋初,仍未丧失大国地位。《国语·郑语》说:“及平王之末,……齐庄、僖于是乎小伯。”襄公嗣位后,首先伐灭了阻碍齐向外扩张的纪国,又灭?(chéng,音成)、伐卫、伐郑、杀鲁桓公,保持了东方诸侯之长的地位。
楚本祝融姓的一支,早在周初已经建国。春秋初,楚君熊仪(若敖)、熊?(?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积极向外扩张。楚武王熊通伐随,败郧(yǚn,音云)与蒲骚。楚文王熊赀灭申、灭息、灭邓,屡犯蔡国,势力伸展到河南南部。至楚成王熊恽时,更加紧北进,兵锋常临陈、蔡、许、郑诸国,势力深入中原腹地,是南方大国。
秦本西陲附庸小国。西周末,秦襄公将兵救周,又护送平王东迁,始受封为诸侯,平王赐以陷落戎族手中的岐丰之地。襄公及其子文公,历时两代,打败犬戎,“收周余民而有之,地至岐。”其后秦宪公(宁公)、武公又攻取西戎大片土地,在?(guī,音龟)邑、冀戎、杜、郢等地设县,发展成为西方大国。晋在春秋初期,由于曲沃叛乱,内讧不止,国力削弱。至周僖王四年(公元前678年),僖王命曲沃武公为晋侯,允许组建一军,晋始起步发展。武公子献公积极对外扩张,先后灭耿、霍、魏、虢、虞,终成北方大国。x第二阶段,由公元前681年齐桓公称霸,至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前后凡四十九年。
这一阶段齐桓公称霸在前,晋文公建霸在后,是春秋霸业的高潮阶段。特点是齐楚、晋楚三国争霸。
齐桓公为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年即君位后,即任命大政治家管仲为相,在国内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实行“参国伍鄙”制度,“作内政而寄军令”,重农业、通工商、治鱼盐之利,为霸业奠定了基础。齐桓公称霸的特点是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在“尊王”方面,公元前655年,他召开了诸侯“首止之会”,安定了周惠王太子郑的太子地位;公元前652年,他举行“洮之会”,安定了周襄王之位。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之会”上,推重周天子,甘居臣下地位,以约束诸侯。公元前649年,王子带召扬拒、泉皋、伊洛之戎同伐京师,入王城。秦、晋伐戎救周。次年,晋为戎、周讲和,未获成功。齐派管仲“平戎于王”。“尊王”的旗帜使齐桓公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齐桓公的“攘夷”功绩,有以下几个突出事例:即救邢、封卫、救燕、服莱夷和伐楚。D齐桓公称霸三十多年,团结了中原诸侯,打击了戎狄势力,抑制了楚国的北进。他多次召开诸侯大会,尤其“葵丘之会”,重申了周代的一些礼制,促进了中原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是他霸业的顶点。孔子曾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是对齐桓公霸业的中肯评价。周襄王九年(公元前643年),桓公死,齐因内乱因而霸业衰微。这时,中原诸国唯宋最大,宋襄公有贤名,遂奋起争霸。周襄王十年,宋襄公伐齐,立孝公。次年,又执滕子,杀?子,攻伐曹国,在诸侯中立威。随即转而向南对抗强楚。楚成王也想乘齐霸衰微,北上争霸。这就引发了宋、楚冲突。
公元前639年,在诸侯“盂之会”上,楚人逮捕了宋襄公并讨伐宋国,后来又放了他。宋襄公不能吸取教训,于公元前638年伐郑,楚救郑伐宋,双方战于泓水,宋军失败,襄公受伤。次年,宋襄公因伤病殁,称霸之梦遂化作泡影。
楚败宋以后,声势显赫,公元前637年伐陈,与卫联姻,结好鲁国、曹国。公元前634年,楚又伐宋、伐齐,占据齐国谷地。中原诸侯莫敢撄(yīng,音英)其锋。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国即君位,整顿国政,通商宽农,启用人才。他像齐桓公一样打出“尊王攘夷”旗帜,于公元前635年出兵平定王子带之乱,安定襄王,获襄王所赐南阳之田,开辟了进出中原的捷径。数年之间,国势大振,遂扩编三军,进兵中原,与楚争霸。公元前633年冬,楚军围宋。次年春,晋出兵救宋,一路侵曹伐卫,然后联合秦、齐在城濮与楚展开大战,击败楚军,一举获得中原霸权。楚国北进势头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击,中原诸侯一时纷纷离楚从晋,中原又出现了安定局面。
第三阶段,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至公元前546年宋之盟,前后凡86年,是晋、楚两强争霸的历史阶段。城濮之战后,晋借胜楚之余威,雄踞北方,长期称霸。公元前627年,秦派兵长途奔袭郑国,企图在东方找到立足点,以染指中原霸权。但秦军在崤山中晋埋伏,全军覆没,三帅被俘。从此秦为晋所阻,终春秋之世,不能东进。楚虽在城濮之战中受到重创,但究属偏师折?,并未影响国力,依然是南方大国,仍不断北进,与晋争夺中小国家,尤其是地处中原要冲的郑国。公元前626年,楚太子商臣弑父而立,是为穆王。穆王在位十数年间,灭江、六、蓼,积极自强。其时,晋灵公年少昏庸,霸业不竟。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更积极向外发展,先后灭庸和舒蓼。公元前606年,进兵中原,借伐陆浑戎之机,“至于洛,观兵于周疆…问鼎之大小轻重”。公元前609年,晋国内乱,灵公被弑,成公即位。但成公即位不过数年便死。景公嗣立,六卿不和。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晋、楚战于?,楚胜晋败。楚庄王终于夺得中原霸权。
?之战晋国虽败,但国力未衰,仍为北方强国。晋景公吸取?战教训,奋力图强,于公元前594年、593年接连灭掉了身边的赤狄潞氏、甲氏、留吁、铎辰诸小国,国力有所壮大。
齐见晋败于?,兴兵进犯鲁、卫等小国,又南联楚国,企图与晋分享北方霸权。晋、齐冲突再起。遂有公元前589年的鞍之战,晋大败齐军。?战十年之后,即公元前587年,晋又在麻隧大败秦师。为了打破楚、秦联合的局面,晋采取联吴制楚的策略,派巫臣出使吴国,“教吴乘车,教之战阵,教之叛楚。”晋在灭狄、服齐、败秦、联吴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后,专力对付楚国。
周简王六年(公元前580年),晋、楚出于长期斗争,双方都无法征服对方的考虑,提出了“修好结成”的愿望,并一度结盟于宋西门之外。但不久即在争郑问题上发生冲突,导致了公元前576年的鄢陵之战。
鄢陵之战,晋胜楚败,晋在双方争霸中又占了上风。
鄢陵之战后,晋厉公宠信外嬖胥童,诛杀三?,栾氏、中行氏又杀胥童、弑厉公。晋国内乱,公室衰微,六卿擅权。公元前573年,晋悼公即位,修明政治,“节器用”,“盟诸戎,修民事,田以时”,使国力恢复。公元前570至562年的八年间,九合诸侯,诸侯纷纷倒向晋国一边。又在虎牢筑城,迫使郑国服晋,兵威大振,三驾而楚不能敌,恢复了晋国霸业。
但是,晋国公室衰微的趋势已难于挽回,悼公争霸的努力虽成功于外,对内也只能求得安定。他始终不敢纠弹栾氏、中行氏弑君的案件,就是例证。
楚国虽未发生政权下移的问题,但多年的争战造成重重内忧,而不竞于晋。其两届令尹子囊、子木先后说:“当今吾不能与晋争”,“晋之伯也,有叔向以佐其卿,楚无以当之,不可与争”。他们都厌倦了与晋的争战。而那些夹在晋、楚两强中间的中小国家,晋来服晋,楚来服楚,饱受战祸蹂躏,更希望和平,所以弭兵就成了当时大小国家一致的要求。公元前546年,晋、楚两国达成了宋之盟,晋、楚两强暂时停止了争霸战争,转而忙于各自的内部事务。宋之盟是春秋历史的转折点,它表明中原诸侯争霸的历史进入了尾声。第四阶段,由公元前546年宋之盟至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知伯而分其地,前后凡九十四年。
这一阶段是中原列国军权下移和东南吴、越争霸的历史时期。宋之盟后,中原诸侯的军权普遍下移于卿大夫,礼乐征伐大权已由前一时期的“自诸侯出”转变成为“自大夫出”。早在周灵王十五年(公元前557年),《公羊传》就说天下“信在大夫”,“君若赘旒然”。列国之君,有的被杀,有的被逐,不被杀逐者的权力也大为削弱。晋在平公时,公室已卑微,“戎马不驾,卿无军行,公乘无人,卒列无长”。六卿专权,政出多门,卿族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程度。首先是范氏与栾氏斗争,栾氏失败,牵连被杀逐者数十家。至赵简子(名鞅)执政时,赵、魏、韩、知四家又掀起了同范氏、中行氏的斗争。这场斗争长达七年,牵涉五国,最后以范氏、中行氏失败告终。至春秋末,知氏最强,想兼并韩、赵、魏三家,反被三家消灭而分其地,历史也就进入了战国时期。齐至景公时,政权下移,卿大夫的兼并斗争愈演愈烈。开始是崔氏、庆氏擅权,继而庆氏灭崔氏。栾氏、高氏又灭庆氏。不旋踵间,栾、高氏又为陈、鲍氏消灭。及景公死,陈无宇子陈乞联合鲍牧驱逐齐国守国命卿高张、国夏。齐简公时,陈乞又除掉简公近臣阚止,朝廷内外皆陈氏之党羽,姜氏之齐终为陈氏所取代。
e其他国家,如鲁在文公时已失政权。《左传》昭公三十三年(公元前510年)说:“鲁文公薨,而东门遂杀嫡立庶,鲁君于是乎失国,政在季氏。”终春秋之世,鲁国政权始终在季孙、叔孙、孟孙三家手中;郑在穆公以后,权归七穆,即游氏、国氏、良氏、罕氏、驷氏、丰氏、印氏七家;卫国政权落入孙氏、宁氏手中;宋国政权落入华氏、向氏手中。
楚国的军权虽然没有下移,但楚灵王杀郏敖夺位,残暴不仁,引发内乱。平王得国后又诛杀大臣,宠信佞臣,国势削弱。昭王继位,令尹囊瓦专权,崇信费无极,杀大夫?宛、阳令终,国家益乱。囊瓦又贪残索贿,囚唐侯、蔡侯。蔡侯遂于公元前506年导吴伐楚、在柏举大败楚军,五战五胜,攻入楚都郢。楚国遭受了这次打击,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参与争霸事业了。
秦僻处西陲,自崤战以后,虽屡求东进,但均未得手,转而向西发展,渐次消灭戎、狄小国,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景公以后,长期与中原隔绝,书简有阙,史事已不可详考。在大国忙于内争时,一些中小国家重又互相攻伐,中原秩序紊乱,致使时人有“无伯”之叹。在华夏诸侯霸业衰微的时候,东南的吴、越两国迅速崛起,闯入中原,争夺霸权。
吴为太伯之后,地处东南,春秋初常附属于楚。周简王二年(公元前584年),晋采取联吴制楚方略,遣使通吴,吴由此强大。吴国发展的战略是先西后北,首先西进与楚争夺淮河中游两岸。公元前519年,吴在鸡父(今河南固始县东南)大败楚军,攻占州来(今安徽凤台县),此后又连克淮河中游重镇巢(今安徽巢县东北),钟离(今安徽凤台县东北)。为稳定后方,公元前512年灭徐,公元前510年侵越,断绝楚国在吴背后布置的后援。于是加紧西进,围弦,侵潜,侵六,逼进楚国本土。公元前506年借口救蔡,大举攻楚,在柏举破楚军,五战入郢,获胜楚大功。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伐越,越王勾践在?李大败吴师,吴王阖庐因伤而死,子夫差立。夫差二年,在夫椒大破越军,越王勾践被迫降吴。夫差稳定了南方之后,率军北上伐齐,争霸中原。公元前484年,在艾陵大败齐师。公元前482年,夫差又空国北上,与晋在黄池争霸,“欲霸中国以全周室”。越乘吴国内空虚之机,攻入吴都,俘吴太子友,焚姑苏台。吴被迫撤军向越求和。此后,越连续攻吴,不到十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越为东南“断发文身”之族,至越王允常时始见记载。晋联吴制楚获得成功,楚以联越伐吴作为对策。《春秋》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记载,越从楚伐吴,是楚联越伐吴之始。
越至勾践时始强。公元前496年,越在?李败吴师,阖庐因伤而死,夫差日夜思想报复。公元前494年,吴、越夫椒之战,勾践战败求和,向吴请降。夫差采纳太宰伯?建议没有灭越国。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国势渐强。公元前482年袭破吴都。公元前478年,越复攻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越在笠泽大败吴军,并进围吴都。公元前476年,越又举兵攻吴,吴师败,退保姑苏山。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并有其地。
越灭吴后,“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南),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当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越王勾践是春秋时代最后一名霸主。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025188.html
相关阅读:战国四大名将简介:战国时期实战的最高水准
铁农具和牛耕导致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说质疑
臧文仲
春秋时期的名人之芊叔为什么罢官?
鲁国的传奇寡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