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天宝九年(750年),名震一时的唐朝西兵主帅高仙芝,以粟特昭武诸国之一的石国(故地在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塔什干一带)“无藩臣礼”为由,将石国国王那俱车鼻夫妇押至长安,屠戮石国老幼,洗劫石国财富。唐军撤退途中,还袭击了唐朝的传统盟友突骑施(活动在今吉尔吉斯共和国楚河流域,以及伊犁河流域一带),俘虏其可汗,并在长安当众杀害了他们。高仙芝大发战争财:“瑟瑟十馀斛,黄金五六橐驼,其馀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
石国当丝绸之路要冲,富甲一方,也是唐朝的传统盟友,而唐朝依靠突骑施,在中亚牵制大食(阿拉伯帝国)多年。高仙芝的倒行逆施,在中亚人民中激起了极大愤慨。石国王子躲过一劫后,西去大食搬兵,此时唐朝在中亚人心尽失,从保护者成了敌人。中亚诸国的求援对象,也由大唐换成了阿拉伯人。
怛罗斯一战的“负资产”
有人认为,高仙芝伐石国,是为了借阿拉伯帝国朝廷易代(白衣大食、黑衣大食)的混乱之际,彻底击溃大食,从而确保唐朝在中亚势力范围的长治久安。笔者不这么看。武道的意义在于止戈,滥杀会失去民心。就算高仙芝有此考虑,也不应以讨伐石国为开启战端之由头。石国之战后第三年,他尝到自己酿下的苦果,因“诸胡皆怒,潜引大食欲共攻四镇”。
天宝十年,高仙芝决定先发制人。他调动安西兵二万人,以及一万属国兵,再次翻越葱岭,深入中亚700余里,围攻怛罗斯城(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塔拉兹附近)。在这场战争中,中亚国家不再为唐军的到来提供支持,大食却源源不断地征发当地军队到达战场。唐军围攻怛罗斯,五日不克,天时已失;敌在城上,己在郊野,地理已失;民心不向,人和再失!终于,作为唐朝属国的葛罗禄(突厥的一支)部众叛变,与大食夹攻唐军,高仙芝无法抵御,遭到惨败,只有数千人生还。
怛罗斯战役的影响,绵延后世。对唐朝的丝绸之路经营来说,这场大败令人扼腕,大唐从此退出了中亚的角逐,后者逐步伊斯兰化。当然,从世界文明交融的角度说,也不全是坏事——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通过唐朝战俘,传到了大食,再由阿拉伯人,传到了更为遥远的西方。
怛罗斯战役三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安西、北庭都护府的边军大部被调回内地平叛,吐蕃乘机发力,将西域与中原彻底隔绝。留守安西四镇的唐朝将士,在强寇当前且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与沙陀、回鹘等盟友相依,仍苦苦坚守了整整30多年。
高仙芝是冤死的吗?
没有证据表明,怛罗斯战役的失败与安史之乱有什么直接联系。然而有一点需要注意:安史之乱的发起者——安禄山(原名扎荦山,意为战斗之神,其母为巫女)、史思明都是粟特人。安禄山年轻时就是从事互市的“牙郎”,精通多个民族语言,混迹粟特政商圈子。
唐代的粟特商人们从中亚运来货物,经丝绸之路到达长安,分发后要么驻留,要么东进,要么南下。安禄山所生长的营州(今辽宁朝阳一带),正是商贸发达之地。这里有契丹人、奚人,还有渤海人、新罗人、日本人,是东亚商贸的运转中心。安禄山领三镇节度使后,丝绸之路便成为他攫取财富的“提款机”。同时,安禄山也是粟特祆教徒中的宗教领袖,自称“光明之神”的化身。
怛罗斯战役唐军失败后,中亚伊斯兰化进程加快,很多不愿意改宗伊斯兰教的粟特人,源源不断向内地流动。他们以营州为核心,逐渐形成一个既有政治性,也有经济性和宗教性的地域聚落。同时又以粟特人为核心,形成一个有突厥人、奚人、契丹人等依附的民族聚落。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010617.html
相关阅读:唐朝初年大龄剩女问题严重 连唐太宗都干预了!
古人也有“签名档”:唐朝号为“花押”
裴行俭是个什么样的人-如何评价唐朝名将裴行俭
榜下捉婿 宋代科举造大批剩男剩女
杨万春:唯一打败李世民的人为何消失在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