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心智模式
当你的信念发生改变了,你的行为也就改变了!
--《谁动了我的奶酪?》
发掘心智模式是心态教练的第三步,这一步用《第五项修炼》中的理论解释,也可以称作"反映真相"。因为无论是挖掘到对方的什么模式,都要再加上一步就是令对方去面对,不面对是起不到作用的。敢于面对,就有可能站高一线看到自己的模式,就能看到现状和目标之间的差距,看到不一致、不统一的地方,才会有动力去改变。
你有没有驴子的模式?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关于心智模式的研究,为心态教练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提出"心智模式"这个概念,简单的理解就是指人的心态和信念,再深入区分就是指一种根植于人们心中,对周围事物及外在世界的假设及信念系统。经过大量的研究,他认为人们常常以自己的信念和假设来看世界,很多时候我们透过自己信念和假设的"有色眼镜",去诠释和判断外在的世界,实质上我们看到的仅仅是自己"假设的事实",然而我们却把它当成是"真实的东西"。
心智模式就像一个自动操作的内在系统,在不知不觉中左右一个人的行为和对外界做出反应。由此可见,人所有的结果不是源于我们做了什么,而是源于我们为什么这样做。
固有的信念和假设时时刻刻都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一头驴子拉了一辈子的磨,主人看它老了,决定让它远离磨坊,好好去享受自由自在的日子。于是把驴子牵到草地上,对它说:"你以后再也不用天天围着磨盘转了,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愿意去哪里就去哪里吧!"
驴子在蓝天白云下,绿绿的草地上一时不知所措。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驴子实在觉得无聊,就围着一棵树,一圈一圈地打转……
驴子身上的模式可笑吗?可悲吗?而事实上,有时人身上的固有模式比驴子的更顽固。很多企业家跟我讲"企业发展到了瓶颈",什么是"瓶颈"啊?分明是企业家自身的模式不改变导致了企业模式不改变,不能适应市场的大环境了!所以,我们开玩笑说这叫"瓶盖",一个人自满、固执、不能"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就会受到局限。有不少曾经成功、曾经辉煌的企业,靠一个模式兴起,又被这个模式淘汰,在市场中销声匿迹,这样的故事永远都在上演,一切都是人的内在模式起的作用。
人的"心智模式"好像电脑的软件。电脑的硬件不断在进步,电脑使用者的要求在变化,甚至电脑病毒也越来越厉害,这些大环境的驱使,软件必然要不断升级。所以,人内在的"心智模式"要适应环境发展,也必须不断升级。
外在环境每时每刻都在改变,这个客观因素对于所有竞争者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企业决策者是否有能力觉察到这种变化?是否有能力觉察到自己的模式?从而迅速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如果决策者的洞察力不够敏锐,不能针对环境对自身的信念和心态作相应的调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企业规模壮大或竞争加剧的时候,问题就会凸显出来,所以,失败并不意外。彼得?圣吉对类似情况的总结是--今天的问题来自于昨天的解释。
心智模式是一种习惯
卓越是一种习惯。
--亚里士多德我们常说人是习惯的动物,好的习惯让我们工作效率很高,不良的习惯影响我们达成目标。人的心智模式也是习惯的一部分,心智模式的好坏是看对目标是否有效来决定的。无效就要立即调整。因此,心智模式中信念的宽度,决定我们事业的宽度。意思是说,可供选择的心智模式的方案越多,说明对外在环境变化中的应对能力就越强,实现目标拿到成果的速度也就越快。我们都不可能离开心智模式而生存,不适应环境的模式只能改变。
有一个故事流行很久了,我们不妨从习惯这个角度来演绎一下。
一个小山上住着父子二人,他们每天砍柴之后用牛车运往山下去卖柴。老父亲赶车经验丰富,所以坐在前面驾驶,下山的路崎岖不平,而且弯道特别多,儿子眼神比较好,坐在柴堆上了望路况,他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
有一次父亲病了没有下山,儿子一人赶着牛车。走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引诱牛,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突然想起一个办法,他看看左右没有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牛的固有模式我们称之为条件反射,一旦形成很难改变!而人的固有模式就更加难以改变。就像习惯一样,做久了感觉很舒服,要改变则很难受!尽管如此,人与牛不同的是人有理想和愿景,可以面对痛苦自察、自省,调整心智模式,于是可以有机会改变旧习惯,建立新习惯。
科学家实验证明,任何新习惯的建立只一需要一刹那,可能是万分之一秒,而要巩固和养成就需要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心智模式同样是一种习惯,它的改变一样需要时间和坚持。
如果说卓越是一种习惯,那么懒惰也是一种习惯。人出生的时候,除了脾气会因为天性而有所不同,其他的东西基本都是后天形成的,大部分是家庭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我们的一言一行也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生活中,有的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有的人养成了不良的习惯。作为教练,需要把卓越变成一种习惯,只有卓越的心智模式才会导致卓越的行为,才会拥有卓越的成果,对于心态教练来说,卓越就好像我们的第二生命,自己不卓越的教练无法使别人创造卓越。
"Being"模式
心态教练的实践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心智模式,有效的、无效的、积极的、消极的……但是心态教练最根本的还是"Being--Doing--Having"这种心智模式,我们简称"Being"模式。
"Being"就是"人,生命,存在,生存,成为,体验"的意思。美国潜能训练的先驱者们曾在上个世纪就提出一个成功的思想:Being(成为或是)--Doing(做)--Having(拥有),意思是说此时此刻就要成为你想做的那个人,然后再去奋斗,去创造和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切。
然而,普通人的模式是截然相反的。生活中,他们通常习惯用的模式是"Having--Doing--Being"。比如说我们想成为一个成功人士,我们认为应该先拥有成功所需要的条件,然后再去努力做一些事情,我就成功了,我也就成为成功者了或者说我就是一名成功者了。这看起来是合乎逻辑的,但在心态教练眼里这是一个无效的心智模式。一个人要成功,更有效的顺序应该是:Being--Doing--Having。也就是说,你先让自己心态上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接着你才能像成功者一样去思考问题、去做事情,然后你就会拥有成功者所拥有的条件。这种做法不依赖于环境因素,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我就是环境的主宰,我创造我想要的生活。
这种模式就是心态教练的根本思想--先在心态上成为我想成为的那个人,然后我去做,最后可以拥有这些成果。就算没有条件我也可以主动创造出条件来,是否成功由自己决定。而且,要成为成功的人,不是十年以后,而是现在!这种思想可以通俗地演绎为:"不是拥有以后才快乐,而是快乐地去拥有"。阿根廷有句谚语--"快乐的母牛多产奶"!也形象地表达了这一理念。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jiaolian/12986.html
相关阅读:通过倾听来开放我们的直觉
管理教练在企业中的运用
从成长模式中探寻冰山下的自我
NLP教练技术
树立威望:融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