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巧用信息技术改革创新数学课程资源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摘要:本文将本着新课程理念讲述利用信息技术改革创新数学课程资源几点尝试:利用多媒体技术“改活”文本性资源,构筑情境型学习的平台;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思维性资源,构筑智慧型学习平台;利用即时呈现展示技术“搜集”生成性资源,构筑辩证型学习平台;利用人、机互动技术“提供”选择性资源,构筑个性型学习平台;利用网络互动技术“编写”交互性资源,构筑探究型学习平台;利用远程教育技术“补充”扩展性资源,构筑合作型学习平台。

  关键词:信息技术 改革 创新 数学课程 资源

  新的教学理念拒绝“圣经式”的教材观,它要求教师确立课程资源的意识,认识到教材实质是一种文本性资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或范例,是可以选择、拓展、补充和增删的。毋宁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以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条件为基础的,是以更好的体现新课程标精神,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因此,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完全有空间和可能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教材作为学生学习内容的一种重要载体,是由教育管理部门、学科专家、教材审议专家等人员通过对学生和社会的研究,立足学生实践,根据学科的科学体系而编著的。它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理念,对教学提供了基本的教学内容、方法、规范和要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平台。但是我们是不是就能够随心所欲地重组教材,抛弃教材,另起炉灶,另搞一套,靠自己的经验来教学,凌驾于教材之上呢?!,答案肯定是不能的。因此,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要整合数学课程资源,首先就要尊重教材,深层次地钻研教材。尤其是重点、难点、关键处,要钻深、钻透。要能立足于原教材的“精神”上来突出教材的趣味性与可用性,燃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利用教学内容的生活性,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紧扣教材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构筑学习数学的广阔空间;把握教材使用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教材编写意图的多元性,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此基础上,我们经历二年时间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改活”文本性资源,构筑情境型学习的平台。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尽管现行教材都竭尽全力地将数学学习生活化,但仍采用文本为叙述载体,这就使生活中的数学教材仍然蒙上了一层抽象的面纱,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小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立足教材,面向生活,找到数学问题的生活原型。利用多媒体技术“改活”文本性资源,创设愉悦性的生活情境数学课程资源,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就显得非常必要。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运用多媒体演示,先让学生看到画面中自行车、三轮车、汽车的车轮都是圆的,接着将他们的轮子都换成三角形或正方形等形状,学生观察后议论纷纷,个个笑得前俯后仰……最后画面又把轮子换成椭圆,同学们看完后都说不行。此时,教师提出“为什么圆形得轮子就行,其他不行?”在教师的启发下,激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认识圆的特征就变的容易多了。这种借助具体的生活原型,搭建脚手架,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其实就是整合数学课程资源的过程。它不但能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启迪思维;还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索,解决遇到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构筑情境型学习平台是非常有效的整合思路。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思维性资源,构筑智慧型学习平台。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要看作是一个知识的累积过程,更需要看作是一个思维探究的过程。虽然我们强调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协作能力的培养,但最重要还是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我们把这些能力也看作是一种课程资源,因为“思维”不仅是数学学习的内容,也是数学学习必不可少的过程。民间有句俗语“知人知面,不知心”其实就是指一个人的思维具有极其的隐秘性,数学学习中的思维也具有这样的特性,如何才能将这种思维简洁而又准确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会学生思维呢?目前恐怕也只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最能胜任这个角色了。因此,我们在遇到抽象的数学思维而无法很好表达时,往往就运用这一法宝。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认识“年”、“月”、“日”的产生形成就是一个极其抽象思维过程,如果不动用多媒体演示,任凭教师伶牙俐齿也难以启迪学生思维而一筹莫展的;又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如果不用多媒体演示将圆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靠学生动手裁剪拼组或是凭空想像是很难完成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的。事实证明,借助多媒体不但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人”、老师的“面”,还能知道老师的“心”;数学课程资源中的抽象性、逻辑性思维也就被简洁而又准确展现出来了,在数学思维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也正是多媒体技术整合数学课程资源特有的优势,它为学生构筑了智慧型的学习平台。

  三、利用即时呈现展示技术“搜集”生成性资源,构筑辩证型学习平台。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掘、利用生成性资源。那什么是生成性资源呢?专家学者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认知数学知识,进行辩证思维,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形成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的,被称为“预设性生成资源”;但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许多老师在教学前没有预料到会出现的问题,这些则被称为“非预设性生成资源”。无论哪种生成性资源都是学生思想的火花,也是学生劳动的成果,老师都应该珍视并迅速地作出反映,充分加以利用,使数学课程资源的现实鲜活性得到充分展现,同时也将教学活动更好地引入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之中。然而,这种生成性资源往往稍纵即逝,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怎样才能快速地“搜集”这些现实性资源呢?为此,我们经常采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即时呈现功能,用摄像机,实物展示平台来“搜集”、“重现”这些生成的课程资源。如教学《角的度量》时,我们就利用多媒体教室的摄像系统对3个小组度量角的过程进行重现,学生通过这些生成性的资源不但正确地掌握了度量角的方法,而且找到了造成度量误差的原因。又如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利用实物展示平台将学生在巩固练习时“生成”的一些典型错误即时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这些问题交给学生进行互动式的辩证分析讨论,使这些处于萌芽状态下的“生成”问题立即得以解决,效果非常明显,被学生形象地称为“手术台”。长期以来,这种生成性的资源越来越引起了师生的重视,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即时“搜集”生成性资源,有利于构筑辩证型学习平台。

  四、利用人、机互动技术“提供”选择性资源,构筑个性型学习平台。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中,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多边互动,因材施教”问题。即优秀生可以快一点,差生可以慢一点。利用计算机的分组辅导、个别辅导、交互辅导功能,教师可以将整体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因材施教,比较自由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个性。例如在四年级《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我们将长方形面积计算推导过程制作成可以在计算机上操作使用的“学具”,为学生准备了用小方格一个一个地量,用小方格一行一行地量等多种测量方法,由学生自主选择符合自己个性的推导过程。又如,在三年级《找规律》的教学中,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了普通、强化、拓展等四个不同等级的练习题,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能力的状况,根据自己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适当地选择不同层次的题目和不同的速度来进行解答。对于解答的结果,计算机可以及时进行评判,并进行鼓励和赞扬。如果学生遇到了一些疑难问题,还可以点按帮助按扭来答疑解惑。学习中,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态,没有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自身的潜能得到了应有的发挥,甚至会有超水平的表现。这种张扬学生个性,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保障不同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大众数学思想。这样一来数学教学课堂呈现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场面,每个学生都在自觉地寻找知识中发展自己。于是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由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介入融为了一体,学习效率和教学技能相应得到提高。可见这种“提供”选择性资源的整合方式,非常有利于构筑学生个性型的学习平台。采用基于网络教室的训练型软件进行操作时,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共2页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987009.html

相关阅读:科学把握数学新课标
三角函数图象性质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高二数学复习八大原则
高考数学复习:系统梳理 重点掌握
高中数学:扇形的面积公式_高中数学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