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物有效课堂的探寻和思考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来源: 记忆方法网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新课改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种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过程出现“从教到学”的转化,让学生不断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而走向独立,从而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然而在我们的好多课例中发现,很多教师仅仅模仿了课改的“形”,并未真正领略到其“神”,课堂的效益不高。结合自己中学生物教学的实践,谈谈中学生物有效课堂的探寻与思考。

一、有效的课堂不一定要场面“热闹”,应该有“深度”

新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是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课改的本质所在。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只追求热闹而忽视效益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合作学习中由于人员集中,七嘴八舌,甚至有辩论等,显得课堂很热闹,好像学生都动起来了。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学生动起来。但是,动只是手段,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进入研究??得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只有思维真正地动起来,才会带动口、眼、手动起来,课堂才会真正充满活力。

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上学习气氛的热烈,以显示教学气氛的宽松、民主,任凭学生的自言自语或大喊大叫,甚至有的学生借机吵闹,教师却熟视无睹。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有必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合理配置,对独立思考和同桌合作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要扩大到小组,防止假热闹与低效益问题出现。静悄悄的课堂并非一潭死水,那却是学生的思维在积极地进行。当思维一旦冲破了种种迷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后,课堂一定会因为学生迫不及待地要展示自己的想法儿又“热闹”起来。因此,我们切不可注重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该关注学生思维的进入状态。正如周玉仁教授所说: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以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点成功的体会。因此,有效的课堂不一定要“热闹”,但应该有思维的深度。

二、有效的课堂应充分利用学生生活实践,创设问题情境

对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应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背景,让生活中的问题、经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迅速引发思考。例如:在《尿的形成和排出》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些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应该多喝开水?人体几天不排尿可以吗?为什么患肾病的人大多会有全身浮肿的现象?在讨论中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知识不够,只有掌握了这节课的理论知识才能解释这些问题,从而积极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去。

在构建知识时,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尽可能采用生活实践作题材,当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能马上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时,就会认识到生物学知识的价值,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例如在《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的教学中,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山区中学生怎样合理搭配食物?如何预防食物中毒?通过与学生探讨交流,让学生学会营养膳食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这些知识将使学生终生受益。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会自然而然的理解新知识,同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活动,选择教法和学法。要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有效的课堂应设计有效的问题,舍弃不必要的提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智者问得巧。”所谓巧,即问的艺术,它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效果。为什么有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一脸茫然,无从入手?为什么有时教师虽全力引导,却启而不发?其根源是没有从学生的思维现状出发,以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征、情感需求的前提下,设计开放、有趣、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生成更有智慧性的东西。例如,在进行细胞吸水原理的教学时,我以实验导入,先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事先切好的两块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马铃薯块放在天平的左右盘上,让天平保持平衡;然后引入问题:如果把这两块马铃薯分别放入等量的浓盐水和清水中浸泡15min,再取出来放在天平的左右盘上,天平能否继续保持平衡?如果不能保持平衡的话,是左盘下沉还是右盘下沉?你能否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出正确的解释呢?不同浓度的外界溶液对同一种植物细胞的作用效果相同吗?如何通过实验手段来解决此问题?这一系列的设计,使学生求知的激情油然而生。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本质就在于交流。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该进行平等对话。但是有的教师片面地理解了“对话”与“交流”的意义,出现了一种“满堂问”的课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一类毫无启发性的提问充斥课堂,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问答。这种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实际上却是用提问的方式来“灌”。

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方式,我们要坚持教师提问,但那些不必提问答案已明的问题充斥整个课堂,则降低了生物课堂的效益。新课改并不反对提问,而在于我们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的提问是否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

四、有效的课堂教师要善于捕捉“风浪”,促进有效生成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要环节’,由于错误真理才会被发现。”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导致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出现差异。这样,学生在课堂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也是难免的。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的错误,那么学生的知识构建就会产生困难,甚至错误。因此,在教师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教师“临危不乱”,冷静思考,尽可能地把学生的错误当成一种有用的教学资源,去引领学生探究,促成有效生成。例如,在探究种子的萌发的条件是,预期的效果是浸没在水中的种子应该不会萌发,但常会出现意外??浸没在水中的种子也萌发了。此时,教师要预先对萌发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设计多个方案,以便根据情况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并做出合理的解释。那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因“错误”而演绎出不曾预约的精彩。

教师面对课堂上生成的“错误”信息,不是以“课后再说”搪塞,也不要急于简单地纠正,而是细心呵护,大力挖掘错误潜在的教育价值。错误是教学中永恒的话题,只要教师巧妙引导,学生的错误定能给课堂带来涌动的生命。为此,我认为课堂不一定要“顺畅”,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捕捉“风浪”,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并使讨论的内容深深地留在学生的脑海中。

总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对它的思考远非这些,它将成为我教学生涯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959669.html

相关阅读:2016年高考备考:生物基础知识111条
高中生物的“学习策略”
少揭“伤疤”,多贴“膏药”
定时定向递送miRNA的新载体治疗骨质疏松
人神经胶质母细胞瘤的干细胞起源和精准干预研究获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