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数学情境导入新课的思考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摘要]数学情境导入就是在新内容教学之前,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探索,去思考,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精妙的导入可以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知识和心理准备。因此,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情境;导入;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适当的情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形成一种认知期待,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并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设置精妙的数学情境导入新课,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点粗浅的见解。

  一、创设各种数学情境

  数学情境包含生活情境、童话情境、数学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既有学生亲身经历的学校与社会生活,也有学生能够理解的生活,还有提升的科学与社会常识。)能够使学生感到这样的数学学习有用。童话情境:学生感兴趣,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心所欲地组织数学材料。数学问题情境:根据数学自身的需要来创设教学情境。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可以由三角板的内角和导入(计算三角板的内角和,然后随手画出一个三角形,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有复习旧知识可以将安排的着眼点放高一点,而不是仅限于分解新知识,降低新知识的难度上。

  二、分析教材提供的情境对一节课的数学教学发挥的作用

  教材中创设的情境,有的只是起了引入新课的作用,有的起了引领全课的学习,有的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入作用的: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至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情境不再提供支持,只提供“敲门砖”的作用。引领作用的:(看条件,提问题的训练)培养根据已有知识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综合思路的基本训练;学生明白了这节课的知识背景;算式列出后引领了学生的全课学习,像线串起了全课的学习,使课堂紧凑。(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该与新课的目标水乳交融,而不能是油水分离)启发学生的思考:提供的直观材料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52÷2,52个羽毛球分给两个班),能从图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以多种手段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现代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习始于注意,所以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首先问题或问题情境应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具有持续时间短、易变化的特点,所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就显得尤为必要。我们可以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利用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如故事讲述、实物模型、图片、幻灯投影、电脑显示、实验演示、表演操作等,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创设具有“现实性”和“生活性”等特征的教学情境,并在此情境中融入了学生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的直观形象,通过对这些情境中所镶嵌的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学生较易发现与形成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将情境引入往往可以给儿童提供一些能够激发他们好奇心的场景,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的许多场景中充满着奇妙的数学知识。如在教授小学三年级上册《掷一掷》内容中,书中的情境——掷骰子,这种游戏学生较为熟悉,有这方面的经验,充满童趣,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会规则的公平性,因此采用这些情境导入新课,教学效果较好。

  三、分析情境中的数学内容与非数学内容,恰当地发挥非数学内容的作用,突出数学内容

  非数学内容(情节和画面里含有)反映了事情的真实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数学内容正是这节课的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我们要分析哪些是数学内容,哪些是非数学内容。例如田园风光图,师问“你们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学生回答:小鸡,兔子……树林里可能有小鸟,水里有小鱼,小鸡是谁家的,没有人看,它不跑吗?等等,非数学内容就干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但是一师问:“在这美丽的田园里,有兔子,有小鸡,你们看看,兔子、小鸡是几只几只的在一起的,谁能这样几只几只地数一数小鸡?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三个2只我们怎么算?从而开始了几个几的学习。让学生看小鸡几只几只在一起,就突出了现实情境中加数相同这个特点。让学生说出这是3个2只,4个3只,这就是把生活语言抽象成数学语言。为与乘法意义建立联系做了准备。将生活语言上升成数学语言,再联系乘法意义进行思考,正是解决简单问题的思路。让学生数一数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有几个,又从形式上加深了几个几的联系。这一切都为乘法意义的教学做了准备。

  四、情景导入新课要有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问题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创造性的把书上的“句号”转变成“问号”,把“问号”溶于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遇到问题,促使学生努力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这样设计:请学生拍手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四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每人分多少?学生很快拍两下,我接着说现在只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每人有多少?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只作一个拍手的手势,问他什么意思,他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们能把你心中半个月饼在黑板上表示出来吗?此时,学习分数成了学生自身的愿望了。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共2页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957687.html

相关阅读:高中数学:扇形的面积公式_高中数学公式
科学把握数学新课标
高考数学复习:系统梳理 重点掌握
三角函数图象性质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高二数学复习八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