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可以叫,关键是你对基因的定义域有多宽。当你采用大的外延时,RNA病毒(如流感病毒等)的基因难道不就是在RNA上吗?当然,这个问题不必跟学生大面积地去讲,有人问到了就私下厘清即可。
因为,一来,高考不会在这样的问题上纠缠,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知不知道这种东西,或者这种东西有没有必要搞得那么清楚,并不能完全反映其“生物科学素养”的高低,这只是些细微末节的琐碎知识(类似的还有细菌到底有没有染色体等等问题);二来,学生能够把最核心的概念和最主干的知识(换言之,就是最普遍、最常见、最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对学生在大学里进一步深入研究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最有用的知识)搞清楚就可以了,对这种人为定义的概念死扣文字,就如同争论一个针尖上到底能站几个天使一样,是毫无意义的。
当然,老师一定能够要搞清楚,否则有学生问起来乱答一通岂不成了笑话。同时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搞清这些东西也不是负担,甚至会开拓她的视野,培养他的发散思维和批判精神,这也是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之一。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934591.html
相关阅读:2016年高考备考:生物基础知识111条
定时定向递送miRNA的新载体治疗骨质疏松
高中生物的“学习策略”
人神经胶质母细胞瘤的干细胞起源和精准干预研究获进展
少揭“伤疤”,多贴“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