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增强
过渡语是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润滑液,是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的推进剂。好的过渡语,承前启后,能够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好的过渡语,简洁明了,能够达到以一当十,一两拨千斤的效果;好的过渡语,自然灵动,能够起到调节气氛,尺水兴波之功效。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往往并不能够达到这样理想的教学效果,或单调无趣,激发不起积极的思维活动;或旁逸斜出,游离教学内容之外;或难度过大,阻碍教学活动的开展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试着提出一些教学过渡的办法,期待收到好的过渡效果。
第一种,轻松式过渡。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常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保持在那种状态,是不现实的,如果我们能够变换一下教学形式,采用相对轻松的过渡,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余映潮老师上蒲松龄的《狼》,其中设计有“品语言”的环节,学生品析之后,余老师采用了一种轻松的过渡方式转入下一个环节:“我们轻松一下,我觉得应该为刚刚的发言鼓一下掌,好不好?(生鼓掌)……你们的表现非常好,看来老师逃不过表演这一关哪!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讲故事。是先鼓掌还是后鼓掌?(生:先鼓掌)讲得好的话就再鼓掌,讲得不好就算了。好,行了。开始讲!(老师用湖北评书的语调讲《狼》)老师的故事讲完了。(生鼓掌)”。我教学《长征组诗两首》,语言品析后,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如果再这样下去,教学效果肯定不会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我灵机一动,这样过渡:“听说,同学们中间有不少人会演唱这首歌曲,我还不信了呢?真的吗?(学生们轻松下来,推荐一个学生演唱)”接下来,让这个学生教唱全班学生,很快就把两首长征组歌唱会并且背了下来,效果非常不错。
第二种,递进式过渡。为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呈递进式发展,好的过渡设计是非常必要的。笔者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整体感知环节后,这样过渡:“秋风肆虐、群童欺负、大雨瓢泼,好端端一座茅屋被毁“破”了。诗人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呢?这是怎样的“破”呢?让我们深入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吧。”这个过渡语的设计,既有对整体感知内容的总结,也有对下一个环节学习方法的提示,引导学生围绕“破”字开展学习活动,向着学习的纵深发展。于漪老师讲《变色龙》,她引导学生分析完“变”的环节后,过渡道:“变的背后,本质变不变?”这是一句很有分量的过渡,“变”是上一环节的内容,“不变”是下一环节的发展。这一问,一两拨千斤,过渡自然巧妙,还触及了文章的主旨:不变的是“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沙皇卫道士的嘴脸。
第三种,示范式过渡。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有章可循,常常需要老师的示范引导。如李镇西老师上《孔乙己》,在课堂快要结束时,有一段这样的过渡语:“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说,‘大约孔已己的确死了’,这个‘大约’隐含着社会的冷漠,这个‘的确’表现了孔已己死亡的必然。冷漠的社会,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也导致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这个‘人’死了,这个社会也没有任何理由继续存在下去!如果说我们同情孔已己的死亡,那么我们更有理由诅咒这个社会的灭亡!作者正是这样,通过一个人写出了一个社会。(在课题‘孔已己’的下面板书了一个副标题:‘一个人和一个社会’)好,我刚才写的这个副标题,可以看作是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现在,我希望你们也学李老师,给这篇课文的题目,另外加上一个副标题,表达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或对孔已己的认识,也可以是对课文的独特思考。”李镇西老师的这段过渡语,解释了文章的主题,并通过示范拟写副标题展示出来,然后再引导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拟写副标题,起到了示范引路的作用。程红兵老师教学《皇帝的新装》也曾采用拟写副标题示范的方式过渡,教学效果良好。
过渡的方式应该还有更多,如直入式、归纳式、顺流式、悬念式、粘连式、提示式等(王旭东《精妙的课堂过渡语》),过渡语的设计也应该有很多。无论怎样的过渡语设计,既要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推进,更要兼顾学情、环境、思维等因素,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流畅、更有效,更有语文味。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925587.html
相关阅读: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
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
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