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古诗词助力写作三境界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提要:中国古代诗词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绝好材料。可是,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古诗词却常常被忽略。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的一大不幸。本文将集中论述师生利用中国古代诗词提升写作能力所能达到的“三种境界”,亦即通过古诗词提升写作能力的三种途径??“引用”“化用”“意用”。

关键词:古诗词作文能力运用途径

正文:

中国是诗的国度,自古就有“诗礼传家”的传统。诗歌在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的同时,还能润泽心灵,提高审美修养,提升志趣品位,涵养道德情操。无怪,教育家孔子在谈及个人道德修养时讲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首首诗歌犹如一曲曲清歌雅乐在我们的灵魂深处一次次叩响,是诗词歌赋的一次次浸润,构筑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

然而,孔子在《论语?子路》中也提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背诵了《诗经》三百首,如果不能通达政事,在外交辞令方面,又不能应用,诗背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可见,在诗歌的学习中死记硬背却不能通达运用的情况,古已有之。遗憾的是孔子并没有给我们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笔者在长期的古诗词教授和学习实践中,根据中华诗词的特点,将前人的诗词教学经验和西方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相融合,总结出一套别具特色的古诗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提高写作能力成为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

就比较浅显且容易把握的层面来讲,诗歌对写作能力提升所发挥的作用,大致有以下三个境界:

一、第一层境界??引用

引用,就是直接使用诗词中的名句,借前人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做法古已有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经常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老师们也经常告诉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适当地运用名言警句能使作文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强感染力。怎样让学生将“引用”的方法运用自如呢?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按照一个人自己的兴趣和认知结构组织起来的材料就是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

因此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诗歌的语言和个体生活情境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要用个体丰富的知识经验背景去同化诗词,构建个性化的诗歌世界。一旦诗词的文字和现实的生活情境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遇到相似的情景时,相关的诗句就会自动浮现在脑海。引用诗句也就不成问题了。

二、第二层境界??化用

化用,就是不直接引用诗词的原文,而是把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这种现象在语文课本里也出现过:比如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八单元语文天地的《竹颂》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惊异地望着你尖尖的竹笋,坚毅顽强地顶开压在你头上僵石般的硬土。转眼间长得同你的先辈一样粗壮,发出一样的萧萧金石之声。啊,你未出土时便已有节,直到凌云高处依然虚心。

这里就是化用了对联“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化古人之句为我所用。

中国的古诗词往往写景生动,意蕴悠远,而且语言简练,易读易背。因为它写景生动,意蕴悠远,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写景、抒情的绝好范本;因为它易读易背,让我们可以轻松地积累大量优秀的语言材料;又因为它语言简练,因此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发挥空间。一句简简单单的诗句,往往可以演化出一大段优美的文字。比如苏轼的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再加上李贺那句“黑云压城城欲摧”,似乎可以化出这样一段描写夏日暴雨的文字:

不知是哪个调皮的小孩打翻了墨盘,把天空染成了一片漆黑,远处的高山在翻卷的乌云中依稀可辨。黑云奔涌翻腾,好像一只张牙舞爪的怪兽,它挥舞的巨掌似乎要把远处的群山拍成碎片。很快,如注的暴雨倾泻而至,一粒粒白亮的雨滴在阴沉沉的天地间显得更加明亮,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空倾倒而下,瞬间砸成粉碎。

诵读古诗词不但能给我们带来绝佳的审美享受,更是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写作能力的捷径。甚至可以说你背了一首诗,就相当于背下了一篇精美的散文。

三、第三层境界??意用

所谓“意用”,就是完全脱离诗词的文字,只是借用诗词的意境或思想。这似乎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大致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借法。

借法,即借用写作手法。

比如今天这课《枫桥夜泊》我们就可以学习作者以动写静的反衬手法;

从《游子吟》中,我们可以学习作者取材于生活中小事,以细节展现大爱的手法。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让我们看到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浓墨重彩地表现元宵节热闹的场面??灿烂的烟花、豪华的车马、热闹的花灯、欢乐的人群……可这一切都只是陪衬,文章的中心只是最后那一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极力铺陈,妙手反衬”的写法是我们可以借用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些句子把无形的愁绪写得那么形象,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是我们可以拿来就用的。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们也可以像作者那样,把自己内心的感受,投射到外在景物中,借景道情。

诗词,是一座取之不尽的文学宝库,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我们自己去慢慢品味吧。

2、明理。

即通过诵读古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形成对人、事、物和社会现象的观点、看法,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审美品味。我们说一篇文章好,不仅在于优美的文字,更在于深邃的思想。甚至于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文章,通篇找不出什么华丽的词汇,但它就是那么动人。一篇文章只有具备了深刻的思想才可能具有不朽的生命力。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代表性的文学形式,但这只是表现形式的不同,它们所表现的都是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和感情,都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诵读古诗词也是可以让我们提高思想境界的。

我们来看陈子昂的《感遇》

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吾闻中山相,乃属放?翁。

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诗人在这首诗里借古讽今,抒发自己对时事的深沉感慨。全诗质朴刚健,寄寓深远。诗中写了两个历史人物:乐羊和秦西巴。乐羊是战国时魏国的将军,魏文侯命他率兵攻打中山国。乐羊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国君把其子杀死,煮成肉羹,派人送给乐羊。乐羊为了表示自己忠于魏国,就吃了一杯儿子的肉羹。魏文侯重赏了他的军功,但是觉得他心地残忍,因而并不重用他。秦西巴是中山国君的侍卫。中山君孟孙到野外去打猎,猎到一只小鹿,就交给秦西巴带回去。老母鹿一路跟着,悲鸣不止。秦西巴心中不忍,就冒着被杀头的危险私自把小鹿放走了。中山君认为秦西巴是个忠厚善良的人,就任用他做太傅,教育王子。

一个为了贪立军功,忍心吃儿子的肉羹。骨肉之情淡薄如此,这样的人,对别人怎么可能忠心呢?一个怜悯孤兽,私自将国君的猎物放生。这样的人,对一只孤兽尚且有恻隐之心,更何况对人呢?他对国君肯定是能忠心到底的。

读了这首诗,我们对人性的看法是不是会更加的深刻了呢?向这样思想深刻的诗句还有很多,比如:“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自从我读了白居易的这首《鸟》后,这句话就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每当眼见受到伤害的小动物时,我总是会忍不住地去想他们也是有父母子女的,他们的父母子女该是多么的伤痛啊!是白居易的这首诗让我明白了这些。

又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虽然只是一句描写庐山景色的诗句,但我们仔细思量,却可以从中领悟到另一层深意:人处在不同的位置,对待事物的看法就会不同。下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揭示的哲理就更明显了。

3、移情。

即将诗词的情感移入诵读者内心,在作文时再移入自己的文章。没有感情的文章是不可能动人的。同时只有具有丰富的情感,有一颗善感的心灵,才能发现生活中动人的点滴。

诗词的诵读能带给我们丰富的情感体验,就如前面所说,诵读诗词是一次次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对话。通过一次次诵读,古诗词所蕴含的深沉情感就会犹如一滴滴涓涓细流,不断地汇入我们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之中培育起那一份悲天悯人的情怀。

就如曹文轩老师在《回归经典》一文中所说:“悲悯情怀是经典的基本品质。经典名著,无论是喜剧的还是悲剧的,都衬着这个浑厚的底子。它在做一个与天地共在的文章??感动的文章。它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深刻的思想,还有情感。经典的意义之一就在于它有情感教育的功能。

“情感是人、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人类社会之所以维持了数千年的运转,就是因为有“情感”二字的温馨浸润。

“这些经典所营造的世界,正是一个情感的世界。这个世界,无论是在笑声中还是在哭泣中,都在张扬使人变得更加人性化的悲悯精神。受伤的心灵可以在这里获得慰藉,冷漠的心灵可以在这里重新点燃情感的热火。它们将告诉读者,情感是多么的重要,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值得加以颂扬。

“(经典作品)犹如高山,我们需要仰视。……它们会在悄然无声之中,将阅读者引入一个圣洁的世界,一个使灵魂得到净化的世界。……在一番严肃与认真中,在一番陶冶与感化中,我们变得纯洁与高尚。……一个孩子的理想阅读,应从经典开始。”

古诗词是经典中的经典,诵读古诗词,让诗歌与生命共舞!。

提要:中国古代诗词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绝好材料。可是,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古诗词却常常被忽略。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的一大不幸。本文将集中论述师生利用中国古代诗词提升写作能力所能达到的“三种境界”,亦即通过古诗词提升写作能力的三种途径??“引用”“化用”“意用”。

关键词:古诗词作文能力运用途径

正文:

中国是诗的国度,自古就有“诗礼传家”的传统。诗歌在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的同时,还能润泽心灵,提高审美修养,提升志趣品位,涵养道德情操。无怪,教育家孔子在谈及个人道德修养时讲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首首诗歌犹如一曲曲清歌雅乐在我们的灵魂深处一次次叩响,是诗词歌赋的一次次浸润,构筑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

然而,孔子在《论语?子路》中也提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背诵了《诗经》三百首,如果不能通达政事,在外交辞令方面,又不能应用,诗背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可见,在诗歌的学习中死记硬背却不能通达运用的情况,古已有之。遗憾的是孔子并没有给我们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笔者在长期的古诗词教授和学习实践中,根据中华诗词的特点,将前人的诗词教学经验和西方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相融合,总结出一套别具特色的古诗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提高写作能力成为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

就比较浅显且容易把握的层面来讲,诗歌对写作能力提升所发挥的作用,大致有以下三个境界:

一、第一层境界??引用

引用,就是直接使用诗词中的名句,借前人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做法古已有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经常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老师们也经常告诉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适当地运用名言警句能使作文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强感染力。怎样让学生将“引用”的方法运用自如呢?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按照一个人自己的兴趣和认知结构组织起来的材料就是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

因此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诗歌的语言和个体生活情境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要用个体丰富的知识经验背景去同化诗词,构建个性化的诗歌世界。一旦诗词的文字和现实的生活情境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遇到相似的情景时,相关的诗句就会自动浮现在脑海。引用诗句也就不成问题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920127.html

相关阅读: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
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
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