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用新课程理念丰富我们的数学课堂活动教学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所谓数学课堂活动教学,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具有活动性数学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形式。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发现:数学课堂活动教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它将更具有生命力。

  一、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数学课堂活动教学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理念把学生内部的思维活动看作是消极的条件反射,学生以“接受知识”、“掌握知识”为主要目的,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和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数学学科课堂教学融入了新课程的理念,更具有时代的气息。

  二、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的原则

  (一)主体参与的原则。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是活动化的教学,学生是主体,教师应当从多方面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设计教学活动问题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他们经常遇到的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出发,创设精妙的问题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学生自主地进入到问题的角色中。

  (二)活动载体生活化的原则。传统教学中的许多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脱离了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缺乏对学生实际生活的塑造,课堂生活没有现实感。我们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应当考虑那些贴近生活,同时在学生的平时活动中遇到过的图形、物体或者是问题,这样就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通俗易懂。比如说,我们在教学生“直线”的概念时,学生脑里对“无限长”这个概念是很模糊的,如果我们在创设情境时,拿一望无际的天空为背景,倒不如拿长江流水源源不断为背景,更能让学生接受。

  (三)活动载体的探究性原则。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全盘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方法。发现探究是活动化教学的基本方式。如果我们设计的问题过于复杂和深奥,使许多学生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样的问题会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甚至会造成学生的厌学。

  三、数学课堂活动学习兴趣的培养

  数学是思维的体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量的研究表明,数学学习兴趣是一种自觉的动机,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数学学习成绩与数学学习兴趣有显著的相关性。浓厚的兴趣产生较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数学学习,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并乐于迎接学习中的各种挑战。稳定的数学学习兴趣是逐渐形成的,需要长期培养。

  培养过程中应注意下面几个环节: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协作关系。师生情感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关键。教师是师生情感的主导者。热爱学生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前提。

  (二)高超的教学艺术是引发数学学习兴趣的保证。调查表明,学生学科兴趣形成的最重要条件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为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努力的方向包括:

  1.处理好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数学教学中应当处理好的关系包括: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与数学基本能力、基本态度培养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与教师的讲解引导之间的关系;新的数学知识与已有数学认知结构之间的关系;共同要求与学生个性差异之间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等等。这里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这“四个基础”之间的关系作些讨论。

  2.学会创设问题情境,搞好启发式教学。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教学实践表明,只有那些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问题情境,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问题情境的创设,首先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学要求,熟悉教学内容,掌握教材结构,把握新旧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已有数学认知结构和智能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按照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学生数学思维规律,从已知到未知、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困难地安排内容。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李景珍、王建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881696.html

相关阅读:高中数学学习方法:高二数学复习八大原则
高中数学:扇形的面积公式_高中数学公式
三角函数图象性质
高考数学复习:系统梳理 重点掌握
科学把握数学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