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萍
怎样进行朗读教学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悟文入境
语文教学要创设多种情景,让学生触景生情,唤起学生的情感。恰当的情景是培养学生丰富健康的情感体验的重要前提。因此,课堂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置情境,使学生深入其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文本带动,激发情感
教师在授课之前要认真分析蕴含在课文中的情感,用心、用情感挖掘文章中人物的情感因素,找出“激发点”,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我先找准“激发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以此激起学生对孔乙己的同情。在品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到孔乙己在特定的处境下,只能是不幸死去,进而探讨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由此,教学中我注意及时准确地把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随字、词、段、篇,并通过朗读、阅读、讲读等方式展现给学生,引导、点拨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把作者的情感引发到学生的心坎里,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其参与认识活动,加深对课文内容、中心的理解,进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教师引领,情动学生
于漪老师曾说过:“教师要把课上得情思横溢,使学生学得有劲头,学有所得,首先自己要进入角色。”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范读这一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学《最后一课》一文,我备课时就事先做好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感蓄积,再想方设法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我用愤怒的表情、悲伤的语调范读韩麦尔先生上课时的那一片段。学生被我真挚的情感感染了,也被主人公表现出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同时也更激发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
四、指定目标,入情入景
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所以,朗读,不仅仅是大声读,更不是滥读。我发现有的老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老师不但没有仔细听,反而是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这样一来,老师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所以也无法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性的评价。这样的朗读只是一种形式。
教师授课时每一次的朗读,都应该给学生一定的要求。如在初读课文之前,我总是提出简单明了的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2)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对于课堂上的个人自读,我总是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从不走过场,草草收兵。对于精读,我要求学生做到声情并茂,不仅要读准字音、节奏和语调,还严格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并注意把握好朗读的速度。这样的朗读,学生就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在分角色朗读时,先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朗读时,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对于集体朗读,我首先就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其次要求读出感情。
这样,朗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在每个朗读的环节都有不同的要求。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思维始终在活动。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速度加快了,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也加深了。
五、方法多样,灵活运用
在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多种朗读形式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如: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等。诚然,各种形式的朗读均有其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不尽相同,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又如美读,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874616.html
相关阅读: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
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
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