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照例有些不太寻常。国际社会中,英国民众公投“脱欧”,土耳其人流血政变,法国尼斯遭遇恐怖袭击;菲、日、美联手挑衅,中国南海波诡云谲。国内多地洪水袭城,武汉新乡等地开启“看海模式”;经济领域也颇不宁静,登山家王石大叔去留两难全…
看这世界你方唱罢我登场,纷纷扰扰好不热闹。个中缘由,众说纷纭。但我始终“固执”地认为,这些看似与教育不大相干的事件中,都有某些教育失败的影子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教育要培养的是什么?是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开放、和平、友爱、责任、担当、奉献、智慧、尊严、勇气、勤勉等让社会和人性变得更美好的东西。而隐含在上述事件背后的逻辑链条和价值取向,多是特权、邪恶、暴力、撕裂、隔离、封闭、仇恨、淡漠、贪婪、自私、功利、愚蠢、逃避、懒惰,是苦涩的社会与人性之殇。
如何判断教育的成功与失败?目前各界主要有两大关注点,一个是外在向度的,对教育发展的评估,算的是投入和产出的经济账和政治账。一个是内在向度的,对个体成长的关照,看个体是否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是否受到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教育,是否达到其个体成长的目标,是否让人性更善良,是否让社会更美好,算的是“实际获得”的教育账和社会账。于国于民,两本账都要好好算。
中国大陆几十年的教育改革,成就斐然,此处毋庸赘述。但煌煌大观之余,失败之处、曲折之处,也相伴相生,然而对此我们却泛泛知道得多,深入研究得少,甚至避而不谈、视而不见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先往远处说,东中西部地区、城市乡村地区教育发展依然不均衡。“北上广”的学校已经在研究云管理,川甘宁等地有些农村学校还没有计算机。城里人为了孩子“上好学”求人求己,农村人为了孩子“有学上”别土离乡,“锁区”“学区房”“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等成为中国教育的特有词汇,“有教无类”这句话说起来真真是让教育人心虚,可为什么我们明知其不可而难扭转之?
再往近处说。为什么有些地区仍在用升学率作为唯一指标来评价学校和教师?毒操场、毒教室事件频发深层原因何在?学生成为刷题工具是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恶性校园欺凌事件是不是我们愿意听到的?某些学生“核心素养”不足、毕业即失业是谁的责任?虽然我们终于有了两位“诺奖”获得者,但“钱学森之问”真解决了吗?甚至,“港闹”“医闹”等事件中我们需要反思什么?
近期读到的几个数据令人如鲠在喉。欧美同学会秘书长张学军说,到2025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将突破千万。四川段晓芳等人对西部两省47所农村小学调研发现,能熟练使用Word、Excel等常用办公软件的教师只有48.00%和41.00%。北京大学黄晓婷等人对138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17,841名学生的调研发现,学生抑郁检出率为64.50%。
我们一直“不是在改革,就是在改革的路上”,我们推出了无数的成功经验,但有没有将那些失败的教训冷静反刍?加拿大的工程学院学生在毕业典礼上,都要参加一个独特而又神圣的仪式:接受铁戒指。这枚铁戒指代表着工程师的骄傲、责任、义务和谦逊,更重要的是提醒他们永远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与耻辱??因工程师失误而导致的魁北克大桥坍塌的悲剧不要重演。
陶西平先生在《“庆祝失败”》(《中小学管理》2010.09)中提到,在某国际学校一派喜庆祥和的毕业典礼仪式上,加拿大劳里埃大学MaxBlouw校长对学生的寄语却是:“同学们在未来会遭受许多失败,而失败正是前进的界碑、成功的阶梯;你们会从失败中汲取很多营养,积累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进而走向成熟。所以,同学们要把失败当成一件喜事来庆祝。”
曾几何时,我们一再追逐和推崇某些成功,对失败则轻描淡写甚至讳莫如深。因为我们当时的确底气不足,所以总想在人前做出一副光鲜靓丽的模样,以免“被人耻笑了去”。现在已经有“外人”在研究我们的模式,有“他人”在模仿我们的数学教学……我们可以“说是”,也不怕人“说非”了。那么,此时此刻,从官员到研究者到校长到教师到家长乃至社区,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好好研究某些理念的误区、政策的失灵、机制的缺失、课程的简陋、管理的僵化、评价的低效……把自己的失败案例拿出来,把自己的尴尬时刻亮出来,从中总结经验、汲取营养,才不枉我们曾经错误一场、曾经踉跄一次,我们的学费才没有白交,汗水和泪水才没有白流。
教育成功,教育失败……成败之中,有你有我;成败之间,气象万千。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842004.html
相关阅读: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
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
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