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之时间词辨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作者:武殿军

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篇目主要由文本、注释、研讨与练习三部分组成。其中注释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疏通与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对文言文注释板块也十分重视。

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的时候,产生了对本课注释的不同看法。

文本中言邹忌在“入朝见威王”之前,用了四个时间词:“朝”“旦日”“明日”和“暮”。教材注释部分把前三个词分别释义为“早晨”“第二天”和“第二天”,第四个时间词“暮”,教材没作解释,按常规应释义为“晚上”。笔者认为教材注释对“旦日”“明日”的解读是值得商榷的。

“朝”与下文的“暮”是对应的,“朝”的本义是太阳出来之前,天微明的时候。如,乐府诗《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朝露(太阳未升起时的露珠)等着太阳出来照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对“朝”也解释为“早晨”。如,《诗经?小雅?北山》:“偕偕士子,朝夕从事。”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都是这个义项。教材注释为“早晨”是正确的。文本中“朝服衣冠”一句,意为邹忌早晨起来穿戴好衣冠。

“旦”是指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从“旦”的象形会意角度看:旦字上面一个日字,表示太阳;日下面的一横表示地平线。也就是说,太阳完整现身于东方地平线上(太阳轮廓下缘与东方地平线相切),所以“旦日”可译成“天明”。当然,有时根据语境,“旦”是可以理解为“第二天”的。比如:“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根据上下文意,此处的“旦日”,可以译成“第二天”。这是因为陈胜吴广所做的篝火狐鸣一事是发生在此前的夜里,顺接而来便可以理解为“(到了)第二天”,究其本意还是“天明”。再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乐府诗集?木兰诗》)此处的“旦”就不能理解为第二天,应译成早晨或者天明。而“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乐府诗集?木兰诗》)的“旦”顺承前文,就可以理解为“第二天(早晨)”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旦日”一词是顺承前面的“朝”字,就不能理解为“第二天”了。解读为比“朝(早晨)”更晚一些的“天明”似乎更妥。这样,文本中的“旦日,客从外来”就可以解释为“天明后,有客人从外面来了”。

而“明日”,教材注解为“第二天”,笔者认为也不妥。“明日”可理解为太阳升到空中照耀万物的明亮。是比“朝”(太阳在地平线下)、“旦”(太阳升到地平线上)再晚一些的时间段。这样邹忌的活动和思索,就有了一个时间的延续性。所以,教材中“明日徐公来”,可以理解为“天大亮后徐公来做客”。

“暮”,是太阳落山后,天色变暗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晚上”。“暮寝而思之”即在白天发生了这些事,晚上睡觉的时候引发了思考,这也合情合理。

归纳一下文本中的这四个时间词,即:

1.朝:早晨,太阳在地平线下还未升起。

2.旦日:天明,太阳刚升上地平线。

3.明日:天大亮(或上午),太阳升上空中。

4.暮:晚上,太阳落到地平线下。

这样,邹忌劝谏前的活动和思索就是在一天之内发生的了。邹忌天微明即起身,“朝服衣冠”,窥镜问妻问妾自己与徐公孰美;天明后,“旦日,客从外来”,又问客;天大亮后,“明日徐公来”,又暗自与徐公比较;晚上自思,“暮寝而思之”,从中悟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这样解读,顺理成章。

也许有质疑,怎么会这么巧,这些事都发生在一天之内。笔者认为,这更是作者有意而为。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本身就不是写实,把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很多活动或思维片断,集中写到一天内,是很多中国文学作品的惯用手法,不足为奇。如《诗经?秦风?蒹葭》,诗歌中没有明显的时间词,但是用事物的变化来表达时间的变化:“白露为霜”“白露未?”“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主人公追寻那思慕的人儿,曲折阻隔,情绪起伏都集中在了一天的时间内。

这就有点像戏剧文学,人物、时间、场景高度集中,即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和时间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以及一定的场景,展开复杂的矛盾冲突,推动剧情的发展,以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841995.html

相关阅读: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
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
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
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