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屠美霞
新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农村独具的地方文化,能使学生感受到人文情愫的魅力。语文教师就要利用综合活动这一平台,合理开发、合理整合,引导农村的学生,走向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村,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
一、“农”味之“农”景
农村有美丽的高山田园,清澈的小溪流水,红砖黑瓦的矮屋,朦胧渺茫的炊烟,设计新颖的农居,错落有致的街道。这些丰富的景观既是语文综合活动的题材,也是培养热爱家乡情怀的载体。在“寻觅春天的踪迹”实践活动中,师生到大自然中找寻春天,学生触摸田野中第一拨初生的幼苗、树枝上第一批绽开的嫩芽、河流中第一块融化的浮冰……这样的活动只需在上下学的途中就可以轻松解决。活动还可以安排为一个阶段,让学生观察感受春意渐浓在自然景物上的细微变化,这样春天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的就是一个动态的立体的画面了。有了情感体验再将其转化为文字就容易多了,这不正是综合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效果吗?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如“感受自然”“说不尽的桥”“背起行囊走四方”“漫话探险”等,教师都可以利用手边丰富的自然资源,让学生亲手把五彩斑斓的现实内化为丰富的认知阅历和情感顿悟。
二、“农”味之“农”情
相对城市纷繁复杂高速运转的生活,农村有着独特的清新恬静。人文环境的淳朴,给身处农村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农村就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鸡犬相闻”的传统民居远比城市钢筋水泥的“牢笼”能够温暖人心。朴实的农民那种勤劳、向上的本色,让与之朝夕相处的学生心灵得到熏陶,而这种情商的存在,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如鱼得水。语文学习本来就是一种触及心灵的感悟,能将农村独有的淳朴民风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更能让学生守卫一份真诚而单纯的精神世界。在当前这样一个物质化泛滥的社会,守住纯真不也是语文教学在情感道德层面的一份责任吗?
所以,在“我也追‘星’”这个活动中,我指导学生走出传统的榜样范畴,发掘身边普通农民身上的闪光点——淳朴、踏实、吃苦耐劳等,正是这些名不见经传的“老农民”构成了社会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其实更是这个时代的“明星”。当学生树立了与自己贴近的“偶像”,对学生的实践指导意义就加深了。
农村是一个大舞台,无数的“风流人物”都是崛起于“陇亩”之中的。通过对这类风流人物资料的搜集整理,能使学生受到巨大的感染力,并为身为农村儿女而自豪。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有特色的农民企业家、菜农大户、粮食大王,他们是新时代的风流人物。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对他们进行采访、调查和研究,记录企业家对学生的寄语,以专辑的形式写出企业家的坎坷创业经历,使之成为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教材”。这样“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这个活动就更有内容、更有可操作性了。其他的如“脚踏一方土地”“走上辩论台”“这就是我”,我们都可以发掘农村的人文资源,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三、“农”味之“农”俗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城市中很少可以看见正宗的民俗了。而在农村,类似鲁迅先生“社戏”“祝福”中的民俗,是可以从年头看到年尾的:婚丧嫁娶、包粽子、晒干菜、酿米酒、腌咸菜、搡年糕……很多习俗至今仍然保留在大部分农家人的生活中,学生说起这些也都头头是道。农村中还不乏一些长者,他们是记录历史的“活字典”,学生通过探访这些长者可以了解到最地道、最本土的地方风俗。我们将“到民间采风去”“脚踏一方土地”“戏曲大舞台”“民俗文化的魅力”等一系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农村特色结合起来,不仅能使学生运用语文,而且把亲情、乡情、爱国情融为一体,使学生受到了爱家、爱国的情感熏陶。
四、“农”味之“农”活
根据农村特点,学生可利用自家的小菜园、邻家的养鱼塘等有利资源,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例如在进行“科海泛舟”这个实践活动时,可以让学生去发现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可以和菜农结成对子:①研究一种蔬菜,写好观察日记。②写一写与菜农接触或亲身体验农活的感受。③结合观察日记分析某种蔬菜适合的生长环境……这样的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增长了科学知识,在活动中又与语文学科紧密相联。
农村广阔的大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淳朴的民风民情、特色的民俗民味、有趣的农活农产品为我们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因地制宜,寻找农村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切入点,根据农村特色开展活动,赋予农村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生命力,重新唤起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是新课标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一条新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835264.html
相关阅读: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
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
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