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数学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作者:佚名

  

  一、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和指南针。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教师在准备上课教案的同时,根据本节课教学知识的特点、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教师集体备课的结晶。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导学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将学生的学习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

  

  导----指导、引导;学-----学生、学习;案----方案、设计。

  

  二.编写导学案的五个原则:

  

  1、课时化原则在教材教学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怎样设计问题:①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②问题要细,要具体;③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④问题的呈现要尽量少用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的思维。⑤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判断的依据?你的理由?你的发现等等。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3、参与化原则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发动学生,只要教师敢于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其学习潜能将会得到更有效的挖掘。

  

  4、方法化原则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在课堂教学中应逐渐渗透各种方法,如:阅读的技巧、做笔记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等;或在导学案中引导学生领会理解,或者提出明确的要求,也可以口头说明。

  

  5、层次化原则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认真研究导学案的层次性。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导学案设计要求

  

  由于导学案承载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体现了高效课堂教学系统要求,又集“导”、“学”、“练”、“测”、“评”等功能于一体,所以对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高效课堂认知程度不同,也会直接影响导学案设计的质量。但是,对初学者来讲,就像朱熹所说:“宁浅勿深,宁近勿远,宁小勿大,宁下勿上。”应该本着“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教中研,在研中教”的思想来尝试实践,也就是要“教、学、做、研合一”。

  

  由于导学案设计是从教与学准备、教与学施到教与学评价的系统性、全过程的设计,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导学案设计的过程,它要经历从“无形设计”到“有形设计”两个阶段。所谓“无形设计”包括研读课标、钻研教材、课程资源开发、把握学情、策略构思等,这些是看不见的设计。它融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底蕴、情感态度、教育机智、语言表达于一体,并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之中。”所以“无形设计”在整个导学案设计中属于上位设计,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谓“有形设计”即指通过设计产生的有形的结果性文本材料——导学案。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相比,传统备课也有“无形备课”和“有形备课”,但二者的设计理念大相径庭;传统备课体现的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而导学案设计体现的是“以生为本,以学为本”。另外导学案设计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无形设计”、“有形设计”和“集智(体)备课”这三个大的方面是导学案设计的最基本要求。下面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从六点来谈。

  

  (一)研读课标作指南

  

  在过去,教师手里有一本教参和一本教材就可以进行备课、写教案了,读不读教学大纲都没什么不一样,但是现在如果不读课程标准就会不一样了。有没有课标意识是衡量传统教师和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准。新课程下的教学要想教有方向、教有目标、教有效益,就必须首先熟读课标,研究课标。课标与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教学大纲相比在内涵有质的不同,对我们的教学起着无可替代的具体指导作用。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它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它明确规定了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同时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使用教师准确理解标准,减少课标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这些为导学案设计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是教师进行导学案设计的重要参照,有非常强的利用价值。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标对教材作出了明确界定,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教材不再是供教师传授的经黄,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而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素材,是好的范例而已。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而不是“终极目标”。这就说明教材既不是唯一的教学材料,更不是唯一的学习材料,导学案设计在内容的选择上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所以我们提倡教师和学生要“走进教材,又要走出教材”。

  

  2.课标提供了课程编写的基本思路,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按照课标的理念,教科书的基本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内涵包括内容、编排体系、呈现形式。其中,教科书内容的选材标准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有丰富的学科内涵的内容。而编排体系倡导探究式的呈现方式。这就是为什么在导学案的设计上主张要体现探究性、情境性原则的依据。

  

  比如“代数式”初始内容,以往常见的教科书大都采用如下的呈现方式:罗列学生以前曾经学过的许多数学公式,例如……给出代数式的定义(含义)、有关概念的说明、提供一些旨在复习相关概论的例题和练习。

  

  课标主张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科书则更倾向于如下的呈现方式:提供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或者一个有趣的游戏,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接触到“代数式”。列举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典型实例,提出若干供学生思考、交流的问题,意在帮助学生通过归纳、概括等活动,去获得“代数式”本质特征(定义)、叙述代数式的含义与相关概念。

  

  显然,前者是以一种“范本”的形式出现的:直接向学生呈现“代数式”的含义以及相关的概念,一些旨在熟悉这些概念的例题和用于模仿例题的习题,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代数式”,“如何求解有关代数式的题目(最好是能够熟练化解)”。后者则主要向学生提供了若干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有趣的需要思考的问题情境,求解经历,思维的空间,概念的本质属性,其用意在于:首先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代数式”,“代数式是怎样产生的”,并通过学生的自我活动(归纳与概括、思考与交流等)去获得代数式的基本含义。同时,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习一些认识新事物的基本方法,发展一般能力。不言而喻,课标中的这些内容是我们进行导学案设计的最直接材料。

  

  3.课标提供的实施建议,可以提高导学案设计教学策略的能力。课标的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和评价等方方面面的实施建议。领会了这一点,在教师的教学策略上就不会以成人的理解来强加于学生,教师也不会再搞“一言堂”,比如教学课标给出的第一学段有关计算技能的评价建议:“……这些要求是在学段结束时应达到的,评价时应注意把握尺度,对计算速度不作高要求。”这样的建议都可以直接作为课堂质量评价的一个标准。

  

  课标提供了大量案例,可以借鉴为课堂教学案例,而且给出了比较细致的案例描述。这些案例在说明中指出了案例的适用年级和学生相关知识背景的分析,并为教学中如何设计呈现教学内容、如何设计教学活动、如何运用这些素材提出了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实施意见,认真解读这些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课程内容及其目标,其中的许多案例实际上可以直接或者经过“二次加工”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也提醒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设计生活化、真实的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的意义,课程不再是单纯的文本课程,而成为学生“触摸得到的”体验课程。

  

  (二)用好教材(教科书)促发展

  

  1.树立新的课程意识

  

  过去常说的备教材、分析教材、钻研教材的旧话题而今重提,已经赋予了它新的意义。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了质的不同。如果再用老办法备新教材,等于“穿旧鞋走新路”,会导致与新课程理念上的不兼容,课程标准上的不符合,评价方向上的不配套,势必带来诸多问题。所以关于在导学案设计时如何用好教材的问题,首先解决的不是钻研教材、深挖教材的问题,而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教材观的重新审视和定位。如果方向不对,就像“跑得快和跑得慢的马,哪一种马好”,这完全取决于你的方向。所以目标和方向往往比高频率无目标的做事更重要。

  

  确立课程意识。过去,受多年以来的传统教材观的影响,教师只有教学意识,而没有课程意识。而今天的教师,再也不仅是忠实圆满的教授规定内容的教师,而应是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丰富和调整教学内容的教师,是将课程与教学联系起来的教师。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建构者、开发者。所以教师应同时具备课程意识和教学意识。

  

  2.树立新的教材观

  

  树立新的教材观。与过去纸质印刷时代的单一性相比,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都在发展和深刻的变革,铺天盖地的网络系统支撑的包罗万象的知识世界,以最迅捷的方式充斥着教师的工作环境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改变着师生对事物的认识和观念,也为师生分析问题、建构知识、个性发展,提供了不可限量的资源。在知识堆积如山、信息浩如烟海、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教材的权威地位将一去不复返。

  

  教师必须要有新的教材观,要由过去“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同样学生也要由过去“学教材”变为“用教材学”。也有人说过去是“教师带着教材走进学生”,现在是“教师带着学生走进教材”,其实还应该再改一下,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走进课程”。与此相对应的,陶行知先生曾经描述过世界上的三种教师:第一种只会教书(拿学生来配书本);第二种的先生不是教书,是教学(拿书本来配学生);第三种也就是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该给出新的教师定位——“教学相长型”教师。而教材的功能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负载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功能变为促进人的发展为主要功能。教材不再是供传授的经典,不再是供记忆的知识仓库,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载体和工具,它只是好的例子,是师生之间对话的一种媒介。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末页共3页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809445.html

相关阅读:三角函数图象性质
高考数学复习:系统梳理 重点掌握
科学把握数学新课标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高二数学复习八大原则
高中数学:扇形的面积公式_高中数学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