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旧课新读系列《过秦论》“史”与“论”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作者: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读过《过秦论》的人,都明白全文“史”大于“论”。

“史”是些什么内容呢?先写秦孝公占有天下的雄心,治国的策略及初步结果,再写孝公死后五代内国势日盛: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国家安定。又写秦始皇以武力统一天下,又以暴力统治人民,国势虽至极,但隐藏着危机。最后写写陈涉起义,秦朝迅速灭亡。总的来说,从秦帝国的兴起,写到强大,再写到鼎盛,最后写灭亡。

这是否意味着《过秦论》不加选择,堆砌史实呢?显然不是。“史”是为“论”服务的。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秦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首句中的“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告诉我们,秦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的条件。对秦孝公之前这些贾谊根本没有涉及,更不要说秦孝公之前的国君。

即便如此,就全文的比重来看,“史”却是大大超过“文”的。为何贾谊要这样安排?这样写有何好处?

一是可从标题来看,“过秦论”,重点在论秦之“过”。

二是从行文思路来说,要论秦之过,就必须有大量的史实,把它作为议论的依据、说理的基础。所以叙述泰国逐步强盛的史实,极写六国合纵攻秦反而失败,为秦所并,显示了秦上升时期的蓬勃发展之势就很有必要。然后又极写陈涉领导

的义军,人少势孤却迅速推翻秦王朝,就突出了秦亡之速。通过这样的叙述,用用历史事实互相对照,得出了秦虽有百年的兴盛史,败六国,吞诸侯,一统中国,威震四海,却亡于兵士疲弊的陈涉之手,乃是仁义不施的结果。在探讨秦亡原因的同时,其过秦讽汉之旨已意在言外。

贾谊是如何写“史”的呢?它是用赋的形式来铺展史实。以多组排比句复合,犹如繁弦急管般热烈。写“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先以“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四个相同的主谓结构的句式排比,显示“合从缔交”之广。接着以“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三个相同的联合结构的词组排比,显示示“合从缔交”之广。接着以“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三个相同的联合结构的词组排比,显示上述四君子的谋略才干。再以“……中山之众”“……杜赫之属为之谋”“……乐毅之徒通其意”“……赵奢之伦制其兵”四个基本相同的带有长串定语的主语以及相同谓语形式的句子,显示“天下之士”“合从缔交”、戮力攻秦的力量。最后更以“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八个四言句,显示秦乘胜前进夺天下,摧枯拉朽攻诸侯的声势。用赋的形式来铺展史实,可以使文章内容集中,且让文章气势奔放。

这样一来,贾谊这篇文章还算“史论”吗?是否是“史评”呢?

查百度百科,对“史论”是这样定义的,史论,原指作史者在“本纪”“列传”之后评述所记史事和人物的文字。后来凡是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论文,也都称为“史论”。“史论”即关于客观历史如史事、人物、历史现象等的评论,而“史评”是关于史学自身如史家、史书、史学现象等问题的评论。

就此来看,《过秦论》应该算“史论”,是一种用“赋”来铺展史实进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的“史论”。

现在我们来年“论”部分。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棘矜,非?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这部分从比较史实入手,论述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仁义不施而玫守之势异也。

采用的是比较分析,先分析各方面力量。首先指出秦的优势仍然存在,而且比过去强大,因为它占有天下。接着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装备等方面将九国之师与陈涉之众作对比,均不可“同年而语”。尽管如此,二者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就包含着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情况呢?留给下文解答。接着,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1、2史实,“然后以六合为家”两句照应第3段史实;“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4段史实;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两句。水到渠成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全文由“史”加“论”两部分构成,在充分的史实基础上进行了集中的分析议论,得出了让人信服的结论。文章结构谨严,算是一篇史论散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794038.html

相关阅读: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
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
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
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