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 变革数学课堂教学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内容提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把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用的数学”。而我们的传统教学中,不重视实践,只注重数学知识的灌输,从而使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做了一些课堂教学的改革,主要是为了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渴望,努力实现《新课标》的要求。

[关键词]:联系实际 变革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文化。”而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说,数学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一个公民,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是必须的,数学已经成为公民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不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就不能成为合格的公民,就不能很好地适应如今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

一、解读《新课标》,认识传统教学

1、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

我们传统的数学课程体系大体上是严格按照科学的体系展开的,不大重视属于学生自己的经验,内容一般是一系列经过精心组织的、条理清晰的数学结构。这样的内容虽然便于教师教给学生成套的数学内容和逻辑的思考方法,但学生的参与只能是被动的,学生只要注重教科书提供的数学题目的计算和解答就行了,完全不用考虑它们的实际意义,这样的学习难免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样的内容也一般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并且多半要超出学生应有的理解程度。结果往往是一朝升学完毕,学生便弃数学于不顾,有的恨不得终生不学数学,这可能也是我们传统的应试教育形成的恶果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采用 “题海战术”,而学生只知道机械式地反复操练、反复模仿,在大量的解题过程中获得解题方法、获取解题经验。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数学,久而久之就对数学产生了厌恶情绪。

2、解读《新课标》

著名华裔诺贝乐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只有让学生真正喜欢数学,才能使学生产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如何才能使学生喜欢和渴望呢?笔者认为只有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把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用的数学”。

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就应适当选择学生熟悉的、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学生会在探索这些现实的情况和问题中认识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在数学课程目标中都很明确这点。其中英国数学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能力,强调数学教学要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认为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应用所学的概念与技能去解决问题,并形成系统化的体系。而日本在2002年实施的《中小学数学学习指导要领》中确定的数学教学目标是:“通过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数学活动,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培养学生全面地、有条理地思考日常生活事物的能力的同时,体会数学活动有愉快性和处理数据的优越性。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有效地运用数学的态度。”这里,也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态度作为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美国nctm数学课程标准中则贯穿着一条始终不变的主线,即学习和应用数学。同时还有许多国家在课程目标设置时对此也提出了明确的规定,由此也可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对生活问题相结合,尽可能多的创设问题情境。

二、转化思想,变革教学方式

如何才能在教学中把所学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呢?笔者认为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常规模式,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多增加一些与现实情境相结合的问题,多让学生探索,甚至可以把数学课放到生活中去。让数学教学出现一种崭新的模式,使数学课变成一门生活课。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不知不觉的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的思考”、发展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等。实践证明也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学生真正对数学感兴趣,才能真正学好数学。那么如何进行正确的变革呢?笔者对此做了一些尝试,供大家参考。

1、变革课堂教学内容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求知欲

情境是“一个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从认知的角度看,情境可被视为一种信息载体,或者说,情境可被视为人的认知活动的信息来源。数学情境是含有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情境,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它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也能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我们在教学中,应多增加一些以生活为背景的情境问题。如在学习“不等式组及其解法”的过程,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平衡的天平,把物体(a)放在天平的左盘中,带几个质量都是1g的砝码,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如果右盘放一个砝码,则左低右高;如果右盘放两个砝码则左高右低。这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能猜测物体(a)的质量m(g)的取值范围吗?”这时再问:“你能用这种办法猜测一支粉笔的测量吗?”学生对这个情境熟悉而又易于理解,并且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再去学习不等式组的解,将会变得轻而易举。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才乐于自主学习,才易于探究学习,才有可能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才会自主发现知识、归纳结论、总结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数学情境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一种“数学化”的学习过程。

而数学情境的创设一般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①以“问题”为导向。②以一定的数学知识点为依托。③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思维的发展特点。⑤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

(2)增加生活经验题,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因此,教学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这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认识数学的同时,还能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源动力。比如在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在学习了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后,教师可以提供这样的问题。认真阅读下列对话:小明:阿姨,我买一盒饼干和一袋牛奶(递上10元钱)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791216.html

相关阅读:高考数学复习:系统梳理 重点掌握
科学把握数学新课标
高中数学:扇形的面积公式_高中数学公式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高二数学复习八大原则
三角函数图象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