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这样讲评语文试卷或许效果更理想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作者: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假期补习伊始,便是讲评期末统考语文试卷。学生人手一份年级所发的答案,这样的讲评,除了作文,其他的内容如何讲为好呢?

笔者改变了以往讲答案、讲思路、讲方法的形式,转为让学生说解题过程,说存在问题,说对答案后存在的困惑。

今天的两节课,一是讲社科文阅读和小说阅读,二是讲作文。这里只将阅读讲评的情况呈现如下:

一、社科文《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的讲评

这篇文章的具体内容如下:

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主要出现过三个重要的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时期: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百家争鸣到秦统一天下、汉以后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儒道释相互争鸣与唐宋新儒学的更新;明末清初以来的西方殖民入侵与西学东渐对中国持续至今的影响。在这三个典型社会变动时期,前两次都实现了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的良性互动,其成功经验将会对我们当下正面临的第三次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提供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春秋战国是第一次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由西周统一的宗法社会到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分裂时期,以及战国末年由分裂走向中央集权的转型过程。

针对当时传统宗法社会秩序崩溃的现实,孔子提出了适应新时代人际关系的新观念“仁”,这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重大革新。同时,为了弥补新旧观念交替时期社会规范的空白,避免社会秩序混乱,孔子继承三代精神传统中的“礼”,来保证剧烈变动中的社会生活的相对稳定。由此,揭开了思想文化传承与创新结合的儒家式文化更新运动序幕,其后经历了孟子对“仁”观念的完善,荀子对“礼”观念的推进,最终使儒家的“仁”“礼”思想在完成观念革新的同时,形成了“仁”的创新与“礼”的规范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完美张力模式,成为汉代以后中国文化在平衡有序中不断开拓创新的文化根源。

当前的文化重构,应在继承传统文化合理因素的情况下,实现符合新时代精神的观念创新。例如,传统的仁礼学说往往将道德教化作为主要实现方式,但现代社会显示出“道德无力”的困境,对此,我们可以将现代的法治思想注入传统的礼治观念中,以保证传统的仁民爱物核心理念实现现代转化。

魏晋时期,由于长期战乱的纷扰兼以名教的衰落,人们急于寻找内心的宁静和精神寄托,于是佛教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隋唐的统一使得社会从分裂走向整合,与之相适应,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持吸收和转化的态度,成功引导了儒道释三教合一,在保证中国传统文化主干地位的同时,不断将佛学思想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宋代,儒家学者吸收改造佛学思想,特别是学习佛学思想中的逻辑思维精华,从心性角度全新诠释儒家思想,实现了宋代新儒学的革新。由于新文化产生凝聚效应,民族国家的向心力不断加强,以至于文化落后的少数民族即使入主中原,也要接受先进的中原文化,在文化上被反征服。在当前更重要的文化重构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西方文化中的先进因素,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背景下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式的全面更新。

西方社会向现代转型的规律是由思想文化先导,引发政治经济全面现代化。国社会的现代转型走了一条与西方次序不同的道路,属于汤因比式的“挑战——回应”模式,是在落后挨打的背景下,寻求向西方学习富强之路而引发的。中国对现代化规律的认识,始于对西方坚船利炮等先进器物与技术的接触,经过80余年的层层深入的探索,才认识到文化转型的关键性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对照西方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全景经验,中国文化要真正实现与社会转型互动发展,首先就要实现文化主体意识的觉醒,即要在把握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实现文化现代化的转型与重构。文化主体意识觉醒后,能否进一步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重构,则要看我们能否以中国式的智慧、现代性的表述方式,回答整个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征程以来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并得到世界性的普遍认同。

1、下列关于原文学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春秋时期传统宗法社会秩序崩溃的现实,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仁”的观念。

B、经过孟子、荀子的发展,“仁”“礼”最终形成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完美张力模式。

C、魏晋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且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宗派。

D、在实现儒学的革新过程中,宋代儒家学者借鉴佛学思想,对儒学进行了全新诠释。

这道题的答案是C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根据第3段第2句可判断不是魏晋时期形成。

此题设疑简单,但仍有同学选不出C项。有同学在A项的“创造性”上犯疑,认为从第2段第2句中无法读出。就其原因就是太拘泥于句子本身,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孔子之前,有人提出过“礼”,但无人提出过“仁”这一新观念。还有读得不细,句子中就有“新观念”三字。无中生有,不是“创造”又是什么?有同学误选了D项,问题点一是在“全新诠释”,一是在“借鉴”,认为“全新诠释”有误的同学只注意到“心性角度”,而忽视了“全新”“革新”这些字眼。而认为“借鉴”有误的同学,不知“借鉴”意思及其所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当下面临的第三次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将从前两次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的良性互动中吸收经验。

B、面对当前道德滑坡的社会现状,我们在发扬儒家的仁、礼传统时,可以将法制思想注入礼制的观念中。

C、文化落后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接受先进的中原文化,最终被中原文化反征服。这源于新文化的凝聚效应。

D、中国社会相对于西方社会的现代转型,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有着落后挨打的经历。

这道题的答案是D项,错项设置类型为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讲到“落后挨打的背景”,未提及是“根本原因”。

有学生选的是B项,理由是选项将“礼治”换为了“礼制”,而这二者是不同的。这暴露了出题人的不严谨或者是排版打印出了差错,导致学生误选。

有的学生虽然选了D项,但找不出理由,许多同学区分不开“背景”与“经历”,认为“背景”既是“经历”。

二、小说《走出沙漠》阅读的讲评

《走出沙漠》是沈宏写的,全文内容如下:

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那把挂在我胸前的水壶。而我的手始终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们夺去。

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这样的对峙,今天已发生过了。

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干裂的嘴唇,我也曾产生过一种绝望,真想把水壶给他们,然后就……可我不能这样做!

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可是在七天前,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迷了路,继而又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炎热的沙漠消耗了我们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最可怕的是干渴。谁都知道,在沙漠上没有水,就等于死亡。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一壶水;迷路后,为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

2、围绕文末的“我”揭示水壶中无水的情节,文中设置了多处伏笔。请任选两处,作简要分析。

这道题部分学生找不全,或乱找。原因在于不知什么是“伏笔”,不知道“伏笔”的作用是提示或暗示,而错误地认为是铺垫。

三、诗歌《阮郎归》鉴赏的讲评

统考的诗歌内容如下:

阮郎归

(宋)佚名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①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注]①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②劫:围棋术语。

本词“讳愁无奈眉”与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在表达的内容上有异有同,请作简要分析。

听学生交流,发现学生的疑难在聚焦上,也就是答怎样的“异”与“同”,说到底就是“表达的内容”让他们捉摸不定。

笔者提示他们,“表达”在这里指向表达方式,通过回忆,他们知道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五种。笔者让他们确定这两处诗句的表达方式,大家都知道是描写和抒情。这样就可知道描写的部位都是“眉”,都是神态,但表达的人物的心理却有所不同。这样的思路指引与答案方向基本是一致的。

这一次讲评,与以往不同的是:

1、在学生“说”基础上“引”与“评”;

2、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问题,而不是共性问题;

3、离学生距离更近,指导更切实。

这样的讲评,所花的时间要多一些,因为要交流与讨论;另外,这样的讲评需要学生拥有参考答案,这样才能在比较中暴露问题,获取经验,总结教训。

这样的讲评,心中有“生”,关注到一些似乎不是问题的问题,可以找准所教学生的基点与学情,让指导更有效。

看来讲评,不能只从“教师”角度考虑,更要让学生把考试中的思考过程和各色问题真实地暴露出来。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学生阅读的症结所在,才能找到切实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要笑话我们的学生,应该笑话的是我们一直自以为是的教师,包括我!

作者: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假期补习伊始,便是讲评期末统考语文试卷。学生人手一份年级所发的答案,这样的讲评,除了作文,其他的内容如何讲为好呢?

笔者改变了以往讲答案、讲思路、讲方法的形式,转为让学生说解题过程,说存在问题,说对答案后存在的困惑。

今天的两节课,一是讲社科文阅读和小说阅读,二是讲作文。这里只将阅读讲评的情况呈现如下:

一、社科文《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的讲评

这篇文章的具体内容如下:

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主要出现过三个重要的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时期: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百家争鸣到秦统一天下、汉以后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儒道释相互争鸣与唐宋新儒学的更新;明末清初以来的西方殖民入侵与西学东渐对中国持续至今的影响。在这三个典型社会变动时期,前两次都实现了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的良性互动,其成功经验将会对我们当下正面临的第三次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提供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春秋战国是第一次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由西周统一的宗法社会到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分裂时期,以及战国末年由分裂走向中央集权的转型过程。

针对当时传统宗法社会秩序崩溃的现实,孔子提出了适应新时代人际关系的新观念“仁”,这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重大革新。同时,为了弥补新旧观念交替时期社会规范的空白,避免社会秩序混乱,孔子继承三代精神传统中的“礼”,来保证剧烈变动中的社会生活的相对稳定。由此,揭开了思想文化传承与创新结合的儒家式文化更新运动序幕,其后经历了孟子对“仁”观念的完善,荀子对“礼”观念的推进,最终使儒家的“仁”“礼”思想在完成观念革新的同时,形成了“仁”的创新与“礼”的规范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完美张力模式,成为汉代以后中国文化在平衡有序中不断开拓创新的文化根源。

当前的文化重构,应在继承传统文化合理因素的情况下,实现符合新时代精神的观念创新。例如,传统的仁礼学说往往将道德教化作为主要实现方式,但现代社会显示出“道德无力”的困境,对此,我们可以将现代的法治思想注入传统的礼治观念中,以保证传统的仁民爱物核心理念实现现代转化。

魏晋时期,由于长期战乱的纷扰兼以名教的衰落,人们急于寻找内心的宁静和精神寄托,于是佛教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隋唐的统一使得社会从分裂走向整合,与之相适应,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持吸收和转化的态度,成功引导了儒道释三教合一,在保证中国传统文化主干地位的同时,不断将佛学思想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宋代,儒家学者吸收改造佛学思想,特别是学习佛学思想中的逻辑思维精华,从心性角度全新诠释儒家思想,实现了宋代新儒学的革新。由于新文化产生凝聚效应,民族国家的向心力不断加强,以至于文化落后的少数民族即使入主中原,也要接受先进的中原文化,在文化上被反征服。在当前更重要的文化重构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西方文化中的先进因素,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背景下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式的全面更新。

西方社会向现代转型的规律是由思想文化先导,引发政治经济全面现代化。国社会的现代转型走了一条与西方次序不同的道路,属于汤因比式的“挑战——回应”模式,是在落后挨打的背景下,寻求向西方学习富强之路而引发的。中国对现代化规律的认识,始于对西方坚船利炮等先进器物与技术的接触,经过80余年的层层深入的探索,才认识到文化转型的关键性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对照西方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全景经验,中国文化要真正实现与社会转型互动发展,首先就要实现文化主体意识的觉醒,即要在把握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实现文化现代化的转型与重构。文化主体意识觉醒后,能否进一步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重构,则要看我们能否以中国式的智慧、现代性的表述方式,回答整个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征程以来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并得到世界性的普遍认同。

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片沙漠,而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所以,不到紧要关头,我是决不会取下这水壶的,可万一他们要动手呢?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我心里很害怕,我强作镇静地问道:“你们……”

“少?嗦!”满脸络腮胡子的孟海不耐烦地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说着一步一步向我逼近。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

完了!水壶一旦让他们夺去,我会……我不敢想像那即将发生的一幕。突然,我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

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

我继续说:“目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沙漠,而眼下我们就剩下这壶水了。所以不到紧要关头还是别动它,现在离黄昏还有两个多小时,乘大家体力还行,快走吧。相信我,到了黄昏,我一定把水分给大家。”

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走。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黄昏很快会来临。过了黄昏还有深夜,还有明天,到时……唉,听天由命吧。

茫茫无际的沙漠简直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任你怎么走也走不出,当我们又爬上一个沙丘时,已是傍晚了。

走在前面的孟海停了下来,又慢慢地转过身。

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那景色是何等壮观!夕阳下的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就像要展开一场生死的决斗。我想此时已无路可走,还是把水壶给他们。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就在我要摘下水壶时,只听郁平叫道:“你们快听,好像有声音!”

大伙赶紧趴下,凝神静听,从而判断出声音是从左边的一个沙丘后传来的,颇似流水声。我马上跃起:\’那边可能有绿洲,快跑!\’

果然,左边那高高的沙丘下出现一个绿洲。大家发疯似地涌向湖边……

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种种芬芳的野花。孟海他们躺在花从中,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也许这时他们已忘掉了还挂在我胸前的那个水壶。可我心里却非常难受,我把他们叫起来:“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一件事。为什么我一再不让你们喝这壶水呢?其实里面根本没有水,只是一壶沙。”我把胸前的水壶摘下来,拧开盖。霎时,那黄澄澄的细沙流了出来。

大伙都惊住了。

我看了他们一眼,沉重地说:“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经没有水了。可教授没把真相告诉我们。他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水。为了不让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灌上一壶沙。事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了,因为他已好几天不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一份水都给了我们。教授把事情告诉我并又嘱咐,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出沙漠。万一我不行了,你就接替下去……”

我再也说不下去了。孟海他们已泣不成声。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便描写了一幅敌我双方对峙的场景,营造了互不相让,绝不妥协的紧张的气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第4段不但交代了半个月前开始考察,迷路之后陷入沙漠死亡困境的前情,还补充了肇教授的必要介绍。

C、第一处“我”的绝望是因为我觉得不可能走出沙漠,会干渴而死,干脆让大家明明白白地走向死亡。

D、第二处“我”的绝望是因为我有承诺在先,现在已经无路可走,只有一死,再也无法阻止队员们抢去水壶。

E、“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种种芬芳的野花。”此处景物描写烘托了队员们欣喜与满足的心情。

这道题的答案是AD两项,A项不是“敌我双方”的对立关系,D项的这一处的“绝望”,既是必须兑现诺言,更是因为一旦他们拿到水壶知道无水,就会丧失掉生存的全部希望。

此题有学生误选了C项,认为“让大家明明白白地走向死亡”有错。笔者让学生找到第一处“我”的绝望,并根据前后补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原来是学生没有细想省略的内容所致。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778359.html

相关阅读: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
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
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