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教学《醉翁亭记》时,我引入了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作为教学的导入,效果不错。本次教学,我觉得还可以再进一步进行比较阅读,用这首诗与文本的比较贯穿起课堂的整个教学内容。
教学的前两课时都以分析字词为主,第三课时开始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
。首先,我要求学生比较诗文中的相同之处。学生马上发现了“幽草”“深树”,与文中对于滁州四周环境的描写有着相似之处。“蔚然而深秀”“佳木秀而繁阴”“树林阴翳”,这些描写都是可以相互呼应,例如幽草生于涧边,必然一片郁郁青青,对应“蔚然”一词。这时我继续提示学生,文中还有“野芳发而幽香”之句,与“独怜幽草涧边生”一句相结合,可见滁州环境如何?学生马上意识到此地群山环绕,草木茂盛,生意盎然。我进一步提示学生,诗中所言“深树”之“深”,与文中“深秀”之“深”有何区别?学生注意到,“深树”指树高而密,但文中的“深秀”则有幽深之意。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如何描绘山之“幽深”?学生又发现了“山行六七里”“峰回路转”等句,而这些句子都紧扣一个“深”字。山不高,但山路曲折悠长,正所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移步换景,自然乐趣无穷。只是作者的描写的内容更加丰富,与韦应物与常建的描写相比,欧阳修所描绘的琅琊山,有着更为深远的意境。
学生很快发现,“上有黄鹂深树鸣”一句,与文中“树木阴翳,鸣声上下”对应。我提醒学生,诗中描写黄鹂鸣叫的目的与文中的描写一致吗?通过结合上下文,学生认识到诗中描写黄鹂鸣叫,所鸣之处在“深树”之中,一方面是取“鸟鸣山更幽”之境,另一面也为下文“春潮带雨晚来急”的溪水急涨铺垫。而文中描写“鸣声上下”,则是为了表现游人离去后鸟儿的快乐。游人久久徘徊不去,并且不停地喧哗,让鸟儿无法尽享山林,因此才会“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可见,描写的对象虽一样,但作用却不同,这是因为作者的心情不一样。在诗中,诗人的身影始终是孤单的,黄鹂在深树中的鸣叫似乎在衬托着他的孤独寂寞的。而在文中,作者始终与大批宾客相伴,内心始终是快乐满足的。从此处我们就可以发现,在描写滁州山水时,尽管两人取材相似,但所表现出的内涵却是不同。
由此,我们就可以比较诗文的不同之处。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所表现的意境是文中所没有的。我提问学生,作者通过这一句表现了什么样的意境?学生的回答依然是围绕孤寂展开的。我给学生说了一个故事来帮助他们理解:宋徽宗常常用古诗句作为画院绘画的题目,以考察画家的能力。有一次,他的题目就是“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这是寇准的诗句,很明显就是从“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中演化而来。大多数画家只画了一个空荡荡的渡口,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但宋徽宗一眼就看中一位画家的画,众人一看觉得画有误,因为画中有人。徽宗说有人不假,但你们看是什么人。众人仔细一看,原来是位船夫,已在舟中睡卧了,舟尾还放了一根孤笛。原来,这里“非无舟人,止无行人”,诗人要表现的意境并非只有孤寂,还有此处人迹罕至之意。但既然人迹罕至,为何还有渡船?前一句,“春潮带雨晚来急”,潮水初涨,水流湍急,诗人身处的环境是在剧烈运动的,他却身处于如此孤寂之境,其实内心深处同样亦有无奈与叹息。“环滁皆山也”,处于群山之中,自然是一个比较荒僻的地方,韦应物来此处,或是贬谪而来,或是被冷落,内心总是感到十分失意的。
再来比较欧阳修的描写,作为同样被贬官至此的他,精神却截然不同。在他的笔下,山中络绎不绝的是来来往往的游人,始终处于喧闹之中。在这份喧闹背后,隐含着什么内容呢?我提醒学生,作者在描写时,有意将一些句子的含义交错了。例如“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正常的语序应当是“负者休于树,行者歌于途”,可是背着东西的人都在唱着歌,走路的人显得悠然自得,更能体现出一份闲适的心情。作者在此处只写了“伛偻提携”,就是老人和孩子。此处对照《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描写,可以发现这两类无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安然快乐,整个社会必然是十分和谐的。“泉香而酒冽”,泉只清冽而不香,酒香并不一定清冽。但正如吴小如先生所言,泉不香,酿成酒就香;酒不冽,但因为是用泉水酿成的,保持了泉水的清冽。句意交错,山中独特的风物之美也就此体现出来。下面具体写“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也间接说明此地的富庶。否则,老百姓早将山中的东西拿去充饥,自会如此丰富呢?从这里,学生就得出了结论??欧阳修将这样一个荒僻的小城治理的井井有条。我进一步指出,这是《岳阳楼记》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现实版例子,欧阳修用自己的行动履行了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也正因为如此,太守才会在宴会上“颓然乎其间”,并且在后文中明确提出了“乐其乐”的观点。所以,欧阳修所处的依然是一个少有人来的地方,但他用自己的行动让百姓富足,百姓快乐之后也让他能够感受着荒僻小城中独特的乐趣,为自己带来了不尽的快乐。
最后就要比较一下,为什么两人在同一环境中、相似遭遇下表现出如此不同的感受呢?我在此补充了两人的早期背景。韦应物出身于京兆韦氏,十五岁就成了唐玄宗的侍卫,并从此踏上仕途。只是在安史之乱中,流离失所,虽然担任了滁州的刺史,但命运前后的反差令他常常忧郁。而欧阳修虽出身官宦人家,但由于父亲去世很早,家境贫寒,母亲用柴在沙地上画字,教他读书,方有了后来的入仕为官。两人的身世决定了他们后面的道路,而柳宗元本人也有着与韦应物相似的经历??出身豪门,少年得意,失意后半生,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同样也有着挥之不去的忧郁。从这里的比较中,学生也能真切地感受到一个人的遭遇如何决定他的一生了。
我认为,比较阅读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一步步地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我在教学中穿插的故事,也是为了尽量让教学的内容显得通俗易懂,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之中。我在去年,开始实践,今年在尽力将这一实践深化,不过成败得失还要由时间在检验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765755.html
相关阅读: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
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
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
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