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有趣的、丰富的问题情境,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的价值。”
一、情境教学的基本特征
1.情境性。“情境”是探究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情”就是将学生的兴趣、需要、态度、情感的培养纳入课堂教学。现实环境或模拟世界的创设,拉近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知识和客观世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2.问题性。“问题”是探究的方向与动力,是学生学习新知的源头所在,学生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建构新知,根据学习内容,创设学生熟悉或感兴趣,与学习新知紧密相关的情境,利于学生提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3.启发性。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小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
4.针对性。作为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应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5.趣味性。作为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应尽量新颖有趣。对材料或活动产生直接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情境教学是落实新课标的有效途径
数学课堂上,为满足学生的争强好胜心理,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意识地创设"争论式"情境,给学生设置知识擂台,造成认知冲突,在一个个交锋的回合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在创设争论式问题情境时,可以按照以下几个原则:
1、重视创设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情境
这种实例是很多的,当你乘车沿一条平坦的路向前行驶时,你是否发现前方那些高的建筑物好象“沉”到了位于他们前面的一些矮一些的建筑物后面去了?而当你经过他们之后,那些沉下去的建筑物又“冒”了出来。(大多数学生连连点头)这一情形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内容时,可以抽象为侧视图。如果你所在的位置为A,BD和CE两幢楼的高度分别为15米和45米,它们的间距为50米,而你所在的位置A距离BD为20米,且ABC在一直线上,请问此时你能看到高楼CE吗,如果看不到,那么AB间的距离应大于几米才可能看到?这样的问题情境是很多学生经历过的,对学生有根强的吸引力。而对这样问题的解决,学生的许多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都用得上,它还可以便学生体会到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模型,再将数学模型纳入相应的知识体系去处理,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摸思想。
2、只给出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让学生争论出不同的结果(或应具备的条件);
3、对已给出的条件(或结论)做出增删,让学生在交流争论中归纳出原先给定的结论(或条件)的变化;
4、对条件、结论完整的问题,先给出条件,让学生在交流、争论中猜想结论,并进行证明等;
5、创设试误式情境,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数学课堂上,教师可针对学生对某些概念、法则、定理、性质等理解不透彻的情况或在联接中考中的易错易混点,有目的地创设一些具有迷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走进迷魂阵,不断碰壁,引导他们走出思维误区,给其指点迷津的过程中,使之吃一堑长一智,错误的思维逐渐弃之,正确的思维得到优化。例如:在教学不等式性质时,让学生观察下列过程:∵3>-5,两边都乘以-2得:-6>10对吗?学生都知道不对,但问题出在哪里?经过学生的思考,加深了对不等式的性质⑶的认识: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再如:怎样用刻度尺检查一个四边形零件是不是矩形?有的同学错答为"只须用刻度尺量一下对角线长度,如果相等,则是矩形,否则不是。"错误地认为"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此同学对一些基础理论掌握不到位。
三、创设情境注意增添学生数学的信心。
信心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进而取得一次又一次成功。为让学生得到成功体验,创设成功情境时应注意做到:
1、根据学生基础的上、中、下不同层次,创设易、中、难不同层次的问题情境,使他们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
2、创设与本堂内容紧密相关的历届"中考题"(原题),使他们解对后体会到我也会做中考题。
3、学生获得成功时,要适当的肯定、赞许、鼓励,充分利用学生因获得成功而激发他们更大的求知欲望。
在情境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从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生在有趣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对数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聆听、互助、接纳、赞赏;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了自信;在发现问题,应用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等等。这些看似无形的因素,一直是我们以前的教学中所缺乏的,也是将来的教学所应加强的,它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教学为途径,进行有效学习。这是数学教育的重心真正转移到学生发展上来的具体举措,也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双基、数学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四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765347.html
相关阅读:高中数学:扇形的面积公式_高中数学公式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高二数学复习八大原则
三角函数图象性质
科学把握数学新课标
高考数学复习:系统梳理 重点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