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进行角色转变,催促教师进行教学行为的变化: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要求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首先需要教师在自觉进行角色转变的同时,改变对课堂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关注他们知识、能力、情感的生成式、可持续发展。在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引导下,通过互动交流,实现共同提高。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互动交流的认识。
一、教师要和教材互动交流
教材是落实?数学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它不可能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万能书”,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该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艺术的处理。教师在使用教材进行备课设计时,要认真和教材进行互动交流,感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思考教材定论以外的“变数”,在编写意图中找到教学目标,在“变数”中找到创新点。
教师必须以一个“互动”角色的身份和教材“交流”,而不应机械照搬,在充分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了然于胸,尤其要重视对教材例、习题的功能的挖掘,对其隐含的“变数”要心中有数,这样在学生出现独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即“变数”)时,便能应对自如。或在学生没有课本以外的方法时,引导学生适时探究“特殊解法”,既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也能使学生的思路更开阔,思维更敏捷。在不同的解题思路、方法中巧妙引导学生体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深刻含义:解题的“一般方法”与“特殊方法”的关系及所适应环境的不同,理解“一般方法”的通用性和“特殊方法”的灵活、敏捷性等。
如果教师和教材互动交流,及时发现教材中的例子不用“一般方法”也能解答,若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极有可能采用其他方法解答,这就不利于按教材的意图进行“一般方法”的教学。为实现教材意图,教师可自行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加工,重新设计例子,让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后,把教材中的例子作为特殊例子,让学生去研究、解答、比较归纳。
这不仅体现的是一种新颖的教学设计,同时它能展现教师创新的灵光,以此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还能使学生受到“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师并不是教材和参考书的奴隶,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是加工者和原料的关系。所以说,最重要的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二、教师要和学生交流互动
我国的数学教学深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具有浓厚的“科学主义”的色彩,它关注的主要是教学的事实问题,忽视教学的价值问题,探讨地是规律,却很少讨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这种传统观念内含着一种为知识而知识的倾向,这种观念已越来越与社会发展相背驰。新世纪的教师不应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传授者,而应成为具有全面性知识的人才,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务之急是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力改革教学方法,把学生真正当做学习的主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向老师发难,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和谐关系,让学生得到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互动交流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尤其是目前学生独生子女普遍的情况下,将个人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也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能有效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合理分组交流、互动学习,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引导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在互动交流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这种引导教学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
四、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教材互动交流
在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很少重视课本对学生的教育价值,总认为把课本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就不需要在看书了,书本上的内容我都以讲过,课本所体现的价值只不过是数学习题集,其实教材提供的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对知识的展示方式,与学生、教师在探究中的方式的不同和内在的优劣需要学生去体会、比较。教材中凝练的精辟的数学语言、严谨地推理过程、内文的结构和格式、由浅入深的说明形式都需要学生去研习。假如学生体会出教材的简洁明了、概括精辟,相比之下,自己的理解表述有“笨拙”、“局限”之感时,他对数学的理解实际上就进入一个较深的层次了,同时伴之的是一种峰回路转、豁然开朗的愉悦之情。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教材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补上让学生品读课文这一环。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孔祥书
相关链接>>
1、决战高考数学之四月深化复习(学生版)
2、全国各地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调研数学(理)试题汇总
3、学年春初中数学备课资料精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763134.html
相关阅读:高考数学复习:系统梳理 重点掌握
科学把握数学新课标
高中数学:扇形的面积公式_高中数学公式
三角函数图象性质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高二数学复习八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