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有效备课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新课标实施的重要目的之一。长期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把教学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课堂教学过程上,而对有效备课的研究相对忽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备课是关键。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有效备课呢?

  教师要不断增进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

  1.多钻研,多思考。教师要通读教材,熟悉教材中每一章节的知识,熟悉高中数学内容前后知识上的连贯性,备课时不能随意改变教材的设计意图。例如在讲高一《正切函数图象与性质》时,课本是由正切函数的性质得出函数的图象。而前面学习正、余弦函数都由图象得出函数的性质。备课时我就思考能不能还按照旧教材也先得出函数的图象呢?新教材为什么这样设计呢?我揣摩了新教材的这种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正、余弦函数已有的知识具备了探索画正切函数图象一定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分析、归纳能力有极大的帮助。我们在平时备课时一定要多钻研,多思考。

  2.多交流。首先,与自己的同事交流。除了跟经验丰富的老师交流以外,跟同年龄老师的交流也非常重要。同龄老师往往会在教学中出现相同的问题,通过其他老师提供的解决方法,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优劣。并且下次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可以更好的解决这样的问题。另外,就是多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不要害怕丢脸或者是收批评。批评是成长和学习的过程。每一位新老师都要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其次,多与学生交流。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接触,走到学生中间去,走向学生的内心,感受学生灵活的思维、纯洁的语言、真挚的感情。对学生的了解可以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更多的依据。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根据对学生的了解,真正基于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来安排自己的教学,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二、独立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

  集体备课活动的一大弊端就是会让一些老师产生惰性,只要不是自己主讲,就不用看教材,带着耳朵听就可以了。有些教师虽然看过教材,但是并没有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讨论的过程中,难以提出深入的见解使集体备课收效甚微。难以完成自己课堂教学设计的全新建构。所以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学中的备课合作,必须是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集体备课前个人要吃透教材。

  备教材是教师的课前必修课。要想吃透教材必须经过两个步骤:一是独立走进教材。教师专心研读教材本身,从接受者的角度去反复研读课文,直至充分理解,准确把握,并有自己的个性化理解。然后再查阅相关的教辅资料,补充和深化自己的理解。其二是走出教材。就是以教材为中心,进行知识的延伸和能力的渗透,主要包括知识点的关联,能力的衔接,思维方式的训练等。

  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多渠道收集和整合相关的信息:教学参考资料、网络的教学资源、生活中的素材。“走出教材”是最需要集体备课参与的环节,只有交流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收集、整合各种信息,拓宽自己的视野。只有如此,我们对文本才会有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我们的课堂上最需要的正是这种深于参考书,异于参考书的个性解读。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备课方式才是上策。

  三、积极进行“动态备课”,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习惯来说,备课通常分为三个环节:备教材、备实验、备学生。我们把备教材、备实验称为“静态备课”,而把备学生称为“动态备课”。很显然,教师只有在备课时采取动、静结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有密切关系。他们在学习新课程时,总会感到新鲜与好奇,这一阶段,教师教的如何对学生后期学习影响很大。因此,在备课时要抓好这一“开头”,使学生一开始就感到兴趣。例如我们在讲《二项式定理》引入这样一个问题:“今天是星期一,再过7天,8天,25天是星期几?”学生很快得出了答案。“若再过天是星期几?”学生立刻显得很兴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开始。捕捉学生在生活中的疑点、兴奋点和热点,同时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更具体。兴趣是人们认识某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进行教学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推动学生探求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在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完成教学任务,是培养创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2.了解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学生的实际不了解,讲课会脱离实际,教学效果自然不好。所以,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是搞好教学的重要保证,是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所谓学生实际,其一是学生的思想实际,即学生的思想情况,包括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兴趣爱好等;其二是学生的知识水平实际,即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才能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作业和练习的设置应呈阶梯式,供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使用。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易于模拟的题目,促进知识的内化和熟化。第二梯度:设计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供大多数学生使用的题目,加强对知识的同化。第三梯度:设计一些思考性和创造性较强的题目,供学有余力的学生使用,以利于对知识的强化和活用,这类题目适用于优等生、平时多鼓励学生自学,充分挖掘其潜能,总结规律,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简单地说就是“有的放矢”,就是在备课中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既要“胸中有书”,更要“目中有人”,也就是“种花要知百花异,育人要懂百人心”,既要让学生“接受得容易,更要掌握得牢固”,就是作为“导演”的老师切实把握作为“演员”的学生,以便在课堂上演绎一幕幕精彩的“戏剧”。

  论文中心,作者:孙超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755691.html

相关阅读:三角函数图象性质
高中数学:扇形的面积公式_高中数学公式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高二数学复习八大原则
高考数学复习:系统梳理 重点掌握
科学把握数学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