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国平
语文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起来说起来,如何评价学生的课堂发言,这是我对高一新授课课堂观察的一个关注点。近十几节课听下来,发现教师们在语文课堂上“搞一言堂”的比较多,有几位教师注重了和学生的互动,甚至鼓励学生站起来主动发言,但对学生的发言情况不能给以合适的评价,往往是简单地否定或者置若罔闻,“王顾左右而言他”。
有教师让学生概况《荆轲刺秦王》第二段意思时,一位学生被提问起来,他回答“交代了刺秦的准备”,便被老师打断,“是准备吗?”老师质疑,然而却不让这位学生解释,而是让全班学生回答。于是,异口同声的“不是”响彻教室。“是什么?”,老师接着问。学生又一次齐答:“原因。”如果教师在反思这一课堂教学细节时,他一定能够悟出此情此景定会让发言的同学产生一种“众人皆清我独浊”的感觉,既而估计会为“会不会因此挫伤了这位同学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呢”的质疑惊出冷汗吧?
合适的做法是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要让学生说出他这样总结的理由,也许正是在他阐述理由中蓦然发现,他如此概括是不恰当的,他也许会选择更合适的词语来概括。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往往就在于对关键概念的内涵、对重点词语的词意弄不清楚,导致审题事物离题万里。多些耐心,给学生一次阐释的机会,让他重新梳理自己的思想,让他辨析“准备”和“原因”的区别,他的思维力会得到一次历练,一次提升。
静等花开,点燃智慧。
一位教师在讲到“财物无所取”时,下边学生回答“取”是“拿”的意思,被教师给以简单否定。其实,理解为“拿”也是可以的。如果教师这时能结合文言翻译的要求,让学生修正自己的答案将会为课堂呈现出一个亮点。文言翻译的要求是要把文言的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而“拿”是单音节词语;文言翻译还有“信、达、雅”的要求,而“拿”似乎不如用双音节词来翻译更显得典雅。如此点拨,定会让课堂生成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课堂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教师要积极应对课堂生成。遗憾的是在课堂生成这一方面,我市教师的表现似乎不能令人满意。一位教师在讲“皆为龙虎”时,学生说“为”是“像”的意思,而老师说是“是”,那么学生的回答到底对不对呢?教师没有适时评价。
要摈弃“教得死”的现状,就要注重课堂生成,去评价学生的发言,去引导学生的思考。不注意课堂生成,便和学生有了一层隔膜。
不注意课堂生成,还会丢失教育的契机。当学生把“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中的“谒”读成了“jie”,老师只是简单地说要读“ye”。为什么不引导学生为啥读成了“jie”呢?接下来,可以罗列出多少形近字啊!还可以让学生就“谒”进行组词,让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中达到对这个词的掌握。一次好好的课堂生成机会失之交臂,流入冷漠机械的误区。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746008.html
相关阅读: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
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
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