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沁园春?长沙》训练提高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记忆方法网

1.字形和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廖廓(liáo kuò)  苍茫    碧透       桔子州 

 

B.百舸(gě)        沉浮    携带       竟自由 

 

C.峥嵘              遒劲    遏(è)阻  岁月稠

 

D.惆怅(chàng)     挥斥    激扬       万户候

 

2.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全、都)。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广阔的天空)。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失意、不如意);

 

D.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意志、气概)

 

3.从语序的角度看,下列词句与散文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B.携来百侣曾游。

 

C.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4.下列词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D.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5.从修辞角度看,与其他几句不同的一句是(    )

 

A.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B.粪土当年万户侯。

 

C.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6.在结构上,词的上、下阕要注意巧妙地过渡,过渡的诗句称为“过片”,“过片”具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沁园春?长沙》一词的过片是(    )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高考;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7.根据提示,默写相关词句:

 

上阕用一“看”字引出一幅绚丽的湘江秋景图。远看“山”        ,        。近看“江”        ,        。仰视       ,俯视        总写       。

 

下阕用一“恰”字引出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赞美豪情的是       。歌颂斗争的是       。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的句子是        。揭示这首词主旨的两个句子是       ,         。        

 

词的“换头”是                                  。

 

8.找出词的韵脚,据此说说《沁园春》这首词押韵的规则。

 

答:                                     。

 

9.“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沁园春?长沙》中的一个名句。这个句子含意深刻,字面上是向大自然发问,实际上是向人类社会发问,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曾激发无数革命志士战魔斗妖、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

 

这个句子在写法上也是一个突破、一个创新。我们知道,词有严格的体式,上片一个意义群,下片另一个意义群,譬如上片写景,下片抒怀,是最常见的模式。但这首词 “怅寥廓”一句 ,把词从自然景物转入人事,把写景转为抒怀。它承上启下,从逻辑上讲,本该属于下片的开头,可是现在诗人却把它用为上片的结尾。这就是突破和创新。而这种突破创新不仅是容许的,而且还有着特殊的表达效果。为什么?你愿意作些探索研究吗?

 

答:                                     。 

 

10.选出对“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分析不正确的两项(    )

 

A.同学们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热情奔放。大家经常聚在一起,或谈论国家大事,或写出慷慨激昂、富有战斗性的文章,把反动军阀、国民党反动派一概视为粪土。

 

B.“茂”字写出了革命青年朝气蓬勃、富有远大理想、才华横溢之貌。

 

C.“粪土”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表现了革命青年蔑视敌人、敢于斗争的大无畏气概。

 

D.“指点江山”是动宾结构,“激扬文字”就是激浊扬清的文章,是偏正结构。

 

11.请你找出《沁园春?长沙》中的领字,具体说说它的作用。

 

答:                                     。 

 

12.下面词句中加点的字极富表现力,请你细细体会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答:                                     。 

 

1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本词中争议最多的一句诗,为什么这么通俗的一句诗竟会出现这么大的分歧呢?

 

答:                                     。 

 

14.对比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上阕)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说说两者描写形象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                                     。 

 

解析与答案

 

1.解析:A“廖”应为“寥”。“州”应为“洲”。B“竟”应为“竞”。D“候”应为“侯”。

 

答案:C。

 

2.解析:本题提醒我们注意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意气”一词要防止用今义释古义。

 

答案:C。(参看“课文解读”)

 

3.解析:词受格律的制约,与散文的句法有较大差别。按照散文语句,A应写作“寒秋(季节,我)独立(于)北去(之)湘江(之)橘子洲头。”B应写作“曾携百侣来游”。D应写作“浪遏飞舟(之时,我们)到中流击水”。

 

答案:C。

 

4.解析:诗歌的节奏有朗读节奏和意义节奏之分,朗读诗歌按朗读节奏,理解诗句按意义节奏。一般情况下朗读节奏和意义节奏是一致的。“问苍茫大地”一句,“问”是本句领起的动词,在“问”之后应该停顿。

 

答案:D。

 

5.解析:修辞的角度是个笼统的概念,还可再下分,从句式的角度,A、C、D是对偶, B是单句;从用字的角度,“江山”代国家,“万户侯”代军阀,“巫山云雨”代长江之水,而“银蛇”、“蜡象”比喻白雪覆盖下的群山和原野。

 

答案:B或D

 

6.解析:①过片要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②过片位于下片的开头。“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一个“游”字由独游过渡到众游,一个“忆”字巧妙地由昔游过渡到今游。A虽然也由写景过渡到抒情,但位于上片之末而不位于下片之始,所以不能称之为过片。

 

答案:C。

 

7.解析:本题旨在提醒我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背诵,通过记忆背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答案:略。

 

8.解析:所谓押韵,就是在诗句或词句的末尾要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押韵的字称韵脚。(参看“预习提示”)

 

答案:韵脚依次是:头、流、由、浮;游、稠、遒、侯、舟。《沁园春》上片四句,四平韵;下片五句,五平韵。

 

9.解析:这是一道探索研究题,可结合第7题一同思考。

 

答案: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讲,词在结构上之所以分上下两片,各成段落,是因为上片的结束,正是阅读的一次歇肩换气。“怅寥廓”是个问句,下片是对问句的回答,问与答构成另一种意义上的两个段落,心理习惯允许问、答之间有那么一阵间隙、中歇,留为期待、思考的余地。一个人读到疑问句后,心理也会留出足够的地盘来容纳它的余韵。因此,把“怅寥廓”那个问句用在上片之末,不但无妨,而且天然地合于词的节律。另一方面,上片之末来一个问句,也有点儿像传统章回小说,作者写到惊险处,忽的闭嘴收场,卖个关子:“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以此吊起读者胃口,使人期待下文。词不是讲故事,不以情节取胜,似乎无须卖弄机关,但这不是一个一般的问题,这是一个最富鼓动性挑逗性、最能激发人们舍我其谁、气吞宇宙的英雄主义气概的问题,因此,读到这里,我们禁不住要弄个明白:“谁呀,谁主沉浮呀?”以此造成强烈的悬念。

 

10.解析:A忽视了时代背景,“国民党反动派”有误。根据对偶句的特征,激扬文字当是动宾结构,应理解为“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答案:AD。

 

11.解析:领字,又叫一字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它只有一个字,常冠于一句或数句之上而又不断开,诵读时只作语音上的小小停顿,它主要由副词和动词充当。“一字逗”以下的几句要一气贯通,形成一个整体。

 

答案:“看”和“恰”是领字。“看”字领起了上阕七句对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的描写。“恰”字领起下阕七句对往昔充满革命激情的学习、斗争生活的回忆。(注:有些资料把“忆”看作是领字,不确。)

 

12.解析:诗词特别注意炼字,诗词的意境主要是通过那些富表理力的词语来表现,因此,鉴赏诗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赏析这些词语的丰富的表现力。

 

答案:这首词的语言,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鲜红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13.析:在“课文解读”中,我们指出对这句诗有三种不同的解释,本题旨在启示我们,钻研学问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探究其所以然。

 

答案:这个问题涉及到诗词的语句和散文的语句的区别。如果把这句诗按照一般顺序句理解:“(我们)到中流击水,(激起的)浪(能)遏飞舟”,就成了臧克家的解释。如果把它看作一个倒装句:“(在)浪遏飞舟(之时),(我们)到中流击水”,这就是诗人自己的解释。向明先生又为什么会认为它是活用了“中流击楫”的典故呢?我们认为他是从词的整体来考虑的。从局部看,词中的“击水”不在船上,释为“中流击楫”就很牵强;但从整体看,从“百舸争流”、“谁主沉浮”的豪迈气概来看,也是有道理的。照这个典故来理解,可以更好地体会到诗人乘风破浪,立誓复兴的壮志豪情。

 

14.解析:这是一道写作方法或艺术手法鉴赏题,答题时要紧密结合语言实际进行分析,切忌用一些不着边际,隔靴搔痒,答非所问的套话来搪塞。

 

答案:第一.两者人与景的关系不同。《长沙》开篇首先点出“独立寒秋”,词中描写的是诗人所见之景,而诗人豪迈之情融入所见之景中,它的手法是情中景。《秋思》开篇只见景不见人,人隐于景的背后,直至最后才点出“断肠人”,用景来衬托人物之情,它的手法是景中情。第二.选景不同。《长沙》“万山”“层林”“长空”“百舸”“万类” 写的是群景、大景,“红遍”“尽染”“碧透”写的是鲜艳之景,用以表现诗人豪迈亢奋之情。《秋思》则相反,“藤”“树”“鸦”“桥”“人家”“道”“马”写的都是个景、小景,而“枯”“老”“昏”“小”“古”“瘦”写的是衰败之情,表现诗人颓丧孤苦之情。第三.遣词造句不同。《长沙》全用两两相对的四字短语,读来铿锵有力,《秋思》全用双音节的名词,读来顿挫忧伤。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74272.html

相关阅读: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
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
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
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