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在的大热,给中国本已争论不止的转基因食品话题添了一把火。由于微信圈子的相对封闭,各种关于转基因的谣言,澄清起来更为困难。
但中国的转基因科普并未止步。农业部已经连年将转基因科普列入常规工作安排。而在民间,则有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前院长饶毅主持的“赛先生”微信公号,和方玄昌主编的“基因农业网”(agrogene.cn)为代表的力量。
基因农业网致力于转基因科普已超过一年半。的最后一天,方玄昌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搭建现实人际关系的微信已成为转基因谣言传播的第一渠道,让对转基因缺乏认识的民众更易受误导。
基因农业网还有同名的微博、微信公共账号。方玄昌将这些定义为农业生物技术科学知识传播的平台,旨在搭建学界与媒体的桥梁,对转基因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解释,从而影响民众。
方玄昌表示,去年国内在转基因问题上最重要的事件是:9月底出版的《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公布了12月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对转基因产业化的要求是:一是确保安全,二是要自主创新;“转基因是一项新技术,也是一个新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社会对转基因技术有争议、有疑虑,这是正常的。”
方玄昌说,关于转基因问题,在科学和事实层面,科学家应该最有话语权。但在价值判断层面(比如要不要标识、作为个人是否要选择它),可以存在多元争论。在这一层面,科学家和普通民众,在舆论场的权重是平等的。
相对于技术本身,当前中国影响转基因认知的因素较为复杂,其中包括:过去大环境所产生的信任透支的后遗症、媒体的不恰当报道、官方信息的不公开透明。当然,还有相关法律的不完善,民众对未知事物的疑虑等。
不考虑盈利
第一财经日报:能否先介绍一下基因农业网的情况,比如什么时候开始推送文章的,每天的文章内容如何筛选、关注量有多少,目前影响力如何等?
方玄昌:“基因农业网”最初是网站,后来注册了微信公号,同步发一些转基因科普的文章。两者起步的时间基本一致,都是从夏天开始的。
最初,公号只是从网站上选择若干条比较重要的文章,一般是5条左右,将其做成一版微信内容。后来发现效果不是很好,索性就选一条最重要的推送出来。
总的来说,这个平台上发出的是科学家的声音,内容还是比较靠谱的。迄今微信公号还是为网站服务的,没有去炒作宣传,目前粉丝数量不到一万,影响力主要还只是局限于圈子内,不及大的门户网站和做了很多年的果壳网。
至于文章来源,我们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作者群,以科学家为主,有外来约稿作者,还有编译队伍。在国外,我们跟一家公益性质的科普网站合作,编译他们的内容,支付版权费,这方面的文章大概已经有几百篇。
日报:目前有多少位成员在维持微信公号,是否有盈利?
方玄昌:这个微信公号维护非常简单,主要是一个编辑在做。目前没有任何盈利。我们也从来就没有期望过盈利??本来就是公益性的。主要是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出一点资源,基本的运营费用来自于国内几家企业的赞助,没有接受任何国外企业的资助。
高层讲话起到关键作用
日报:中国的转基因科普工作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方玄昌:最明显的变化是,关于转基因的谣言,微信接棒微博,成为主要的传播渠道。这二者的区别是,微博是点对面,微信几乎是点对点。而且微信是一个更私密的平台,更容易谣言泛滥。老百姓宁可信其有。这一变化给转基因科普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
在转基因科普领域起到关键作用的是9月末习近平讲话被公开。之前那么多科学家发声,包括25名诺贝尔奖得主的联名信,作用这不及这次。
另外,11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版征求意见稿中,将“转基因生物研发”从禁止目录中删除,只禁止“农作物、种畜禽、水产苗种转基因品种选育及其转基因种子(苗)生产”。这或许可以借“西风”推动本土技术的产业化。但受制于舆论,国内该领域的产业化经验极其匮乏,跟国外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我一直觉得,中国人总是喜欢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我期望通过转基因科普能让公众学会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先采用最简单、直线的方式找到最靠谱的判断。
阴谋论在中国天然有市场。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中国经历过一段特殊时期,透支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当然,阴谋论在全世界都有市场,阴谋论是坏消息,坏消息天然具有传播的特质,民众总是愿意去听坏消息。
“预防原则”也有问题
日报:如何看待国内外持续不断的转基因讨论?
方玄昌:关于转基因的态度,欧洲、美国之所以差异很大,主要在于食品安全的处理原则不一样。欧洲采取预防原则,美国讲的是科学原则。前者是指:如果现在不能100%证明新事物是安全的,那么就认为它是不安全的。后者是指:只要科学找不出它有危害,那么暂且就认为它是安全的。
但预防原则实际上也存在问题。如果事实上这个危害就是不存在的,那么在不能证明危害的情况下就要求试验永远做下去,则有就会引向歧途。至于中国,现在处于一种混沌状态,既不是预防原则也不是科学原则。
我们也种过转基因作物,转基因棉花(13090,0.00,0.00%)、转基因木瓜都已经在种植。其中,转基因木瓜中国人也在吃。相对来说,关于转基因木瓜和抗虫棉的谣言较少,原因可能在于已经成了既定事实。
至于有人一直强调的“上一届政府批准200多亿的转基因科研经费”一事,我认为对于转基因这么大的一个领域来说,这么多年200多亿元实在是太少了,还远远不及美国一家大公司同期的研发投入。而且这些钱中至少有40%是用来进行在科学上毫无意义的重复检测。安全性检测原本是必要的,而且具有社会意义,但这种无休止的反复检测,却早已丧失了其社会意义,反而让老百姓产生更多疑虑。
在西方,其实也经历过一个类似的过程。不理性的讨论是因为掺杂了太多宗教因素。在中国,原因则在于:一,过去的政治运动透支了互信;二,科学教育、思辨逻辑的匮乏。
在转基因这场科普活动中,如果借助政府强力推动转基因产业化,最终也能通过既定事实打消民众的疑虑,但也意味着这场科学启蒙运动的失败。毕竟,单纯依靠官方强力介入的方式,并没有改变民众的思维方式。将来如果有其他方面的新技术问世,阴谋论完全可能再次甚嚣尘上,有可能还会出现新的舆论风波。
启蒙最重要
日报:转基因科普费力不讨好。为什么选择要做这项工作呢?
方玄昌:我做转基因科普已经超过10年。之所以坚持下来,原因很简单,这个时期终究会过去,最终回首这场争论,作为一名科学记者或者一位科普作者,我留下了作品,没有愧对自己的良心。
其实,这个领域,职业反转的人士并不多。他们当中有的人是碍于面子,或抱着商业、政治目的才去这样做。在这场争论中,我很超然,有时将自己放到冷眼旁观的位置,就会发现这是一场非常有意思的“相声”,十几年了,不同演员轮番上场,一直演到现在。而诸多名人的参与,在我看来他们很多人都是很有意思的“表演艺术家”。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多年后,我们或许反而应该感谢这些参与者,因为他们提供了可供反思的最好的负面教材。
对于关于转基因的任何预测都是无力的,因为总是会发生“黑天鹅事件”,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不过需要确定的是,只有本着科学态度、用事实来说话、用国家政策推动,才能打败谣言。
科普起到的是启蒙作用,即使民众对转基因依然有争议,这也没有关系,只要有为数不少的人在这场运动中受到影响,转变了观念,学会了正常思考问题的方法,那么科普活动就算是成功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737909.html
相关阅读:定时定向递送miRNA的新载体治疗骨质疏松
2016年高考备考:生物基础知识111条
高中生物的“学习策略”
少揭“伤疤”,多贴“膏药”
人神经胶质母细胞瘤的干细胞起源和精准干预研究获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