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生物实验的规范性和实验科学性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在初三在生物实验操作考查培训和考查中,经常发现学生实验操作的不规范,存在的问题有显微镜操作、滴管的用法、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不正确等。本文以显微镜的使用为例进行了分析阐述。比较是把有关的知识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比较一般遵循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寻找出知识之间的相同之处,即异中求同;二是在寻找出了事物之间相同之处的基础上找出不同之处,即同中求异。

归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生物学习中常采用两种归类法:一是科学归类法,即从科学性出发,按照生物的本质特性进行归类;二是实用归类法,即从实用性出发,按生物的非本质属性进行归类。

比较和归类互为前提,一方面只有通过比较,认识生物的异同点之后,才好进行归类;另一方面,只有把生物进行归类,才好进行比较。因此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

系统化就是把各种有关知识纳入一定顺序或体系的思维方法。系统化不单纯是知识的分门别类,而且是把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使其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编写提纲、列出表解、绘制图表等方式,把学过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

具体化是把理论知识用于具体、个别场合的思维方法。在生物学学习中,适用具体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生物学理论知识。

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抽象是抽取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法,抽象可以有两种水平层次的抽象:一是非本质属性的抽象;二是本质属性的抽象。

概括是将有关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联系起来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也有两种水平层次:一是非本质属性的概括,叫做感性概括;另一种是本质属性的概括,叫做理性概括。

抽象和概括也是互为前提的,相辅相成的,在学习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进行抽象中以概括,概括中以抽象,以达到对知识正确、深入的掌握。

4.记忆方法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是知识的仓库,是思维的伴侣,是创造的前提,所以学习中依据不同知识的特点,配以适宜的记忆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记忆方法很多,下面仅举生物学学习中最常用的几种。

(1)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一、学生在使用显微镜过程中常犯的错误

1.显微镜拿法不正确,安放位置不当,有碍操作。显微镜安放不是靠前就是靠后,或位置靠右,甚至把镜筒向着自己。显微镜应安放在离桌边缘5cm(7?10cm)、镜筒向前,并讲清显微镜位置稍靠左侧的道理。

2.对光顾此失彼。对光时往往忘记了反光镜的正确使用,不能根据光线的强弱来选择平面镜或凹面镜;用高倍镜进行对光,不把低倍镜位置放低;在转动转换器时,物镜没有到位,光圈也没有调节好,视野光线不均匀、明亮。

3.不能迅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没有按简明、合理的程序操作。先使用视野宽的低倍镜,把要观察的材料放通光孔中央,放下镜筒使物镜下端与装片的距离约1cm(2cm),沿逆时针方向徐徐调节粗准焦螺旋,同时左眼注视视野,直到看清物像。如果第一次标本未进入视野,那么要重新操作,在调节粗准焦螺旋的同时,移动装片,直到看见物像为止。

二、学生在使用显微镜过程中常犯错误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

1.产生原因:显微镜操作在初一时候学习的忘记是一个方面,平时训练少,或者没有办法训练。另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老师的水平不一致,教材的不同,要求不一致,教学角度方法不一样。

2.解决方法:应该首先规范教师实验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统一教师的实验教学标准。其次,加强起始年级的实验教学。这就要求起始年级的教师在进行每一节实验课前做好一下准备工作:

(1)备教材。教师明确实验的目的、内容、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和安排好实验课的具体步骤,准备好实验用的仪器、药品、实验教材,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另外,准备好实验课所需要的幻灯片等辅助教具。

(2)备学生。根据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最佳方法。较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为同步教学法,即教师边明确讲解、准确示范,学生边做,严格训练,及时纠错,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这样,学生易于掌握和接受。

三、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教学实例分析

(一)显微镜的结构

显微镜的光学系统主要包括物镜、目镜、反光镜和聚光器四个部件。广义的说也包括照明光源、滤光器、盖玻片和载玻片等。

1.物镜

物镜是决定显微镜性能的最重要部件,安装在物镜转换器上,接近被观察的物体,故叫做物镜或接物镜。

根据放大倍数的不同可分为低倍物镜(10倍以下)、中倍物镜(20倍左右)、高倍物镜(40?65倍)。工作距离是指当所观察的标本最清楚时物镜的前端透镜下面到标本的盖玻片上面的距离。物镜的工作距离与物镜的焦距有关,物镜的焦距越长,放大倍数越低,其工作距离越长。例:10倍物镜上标有10/0.25和160/0.17,其中10为物镜的放大倍数;0.25为数值孔径;160为镜筒长度(单位mm);0.17为盖玻片的标准厚度(单位mm)。10倍物镜有效工作距离为6.5mm,40倍物镜有效工作距离为0.48mm。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729699.html

相关阅读:2016年高考备考:生物基础知识111条
人神经胶质母细胞瘤的干细胞起源和精准干预研究获进展
高中生物的“学习策略”
定时定向递送miRNA的新载体治疗骨质疏松
少揭“伤疤”,多贴“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