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经验储备,从学生兴趣和生活实践出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验探究,得出结论,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体验。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出示导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和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多方位、多角度考虑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者,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科特点,利用挂图、标本、模型、实物、投影、CAI课件、探究性实验、演示实验、科学调查、资料分析等,设置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如珊瑚虫是生物吗?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生物圈是人类惟一的家园吗?鱼缸长期不换水,鱼缸内壁为什么会长出绿膜?化工厂附近,原来绿茸茸的苔藓植物,为什么不见了?等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生物学》中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教材中安排的科学探究活动包括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模拟制作、进一步探究、演示实验、设计、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恰好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提供了素材。
“观察与思考”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实物,练习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如对一些生物或非生物进行比较观察,观察花的结构等。
“实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加深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观察植物细胞”、“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等。
“调查”旨在倡导走出课堂,到大自然或社会中去,就某个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培养实践能力。如“调查校园、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调查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等。
“探究”旨在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等。
应当说明的是,探究是一种有多侧面的活动。教材中所安排的探究,既有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也有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某些侧面的活动。探究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既有实验的方法,也有观察、调查或测量的方法,这要根据探究的课题来确定。此外,教材中并非只有标为“探究”的活动属于探究,有些观察和调查活动同样是探究,如“观察种子的结构”、“调查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等。
“资料分析”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图文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先说结论,后举实例的写法,让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以期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
“进一步探究”和“课外实践”,旨在鼓励学生进行扩展性的探究和实践,大多需要在课外完成,但是教师也应当提供机会让同学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同其他栏目相比,这两个栏目中的活动给学生以更大的自主性,教材中没有给予明确的提示或指导。
“技能训练”是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技能而安排的练习性栏目,每个“技能训练”侧重训练一种探究技能。例如,有的训练“提出问题”,有的训练“作出假设”,有的训练“解读实验数据”,有的训练“推理”,等等。
“模拟制作”和“设计”等栏目,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有益的。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生物教材的“边边角角”,即教材中“资料分析”、“观察与思考”、“技能训练”、“探究”、“实验”以及插图、表格等内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下面就举例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这些“边边角角”时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大家能与我共同探讨。
现代教育理念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着重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正在依照这一标准逐步实施。
七年级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节中有个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上完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后,学生对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我在课堂上给同学们简单地介绍了鼠妇,一说到鼠妇俗称“西瓜虫”,同学们立刻兴奋了起来,都争着说小时候捉过西瓜虫玩,看来同学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是很高涨的,我又适时地向他们提问:“那你们以前都是在哪捉过鼠妇的?”同学们争相回答:“在公园里”、“花盆下”、“石块下”。我又紧接着提问:“那你们看到它们时,它们都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在阴暗的地方”、“在潮湿的土里”,“那鼠妇究竟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好,我们下节课去实验室探究这个问题,你们要在做实验前自己准备好器材,十只以上的鼠妇,还有想想自己想探究什么样的问题,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小组讨论看看这个方案合不合理,可不可以施行。”
下节课我带领他们来到实验室,他们都显得很兴奋,兴致高昂,我感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真的很重要,有了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地、自主地去学习。正如《生物课程标准》上所提到的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创新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它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帮助学生转变学习为突破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认真指导学生把握好每一个步骤的要点,相信探究性教学一定会成功。学生们俩人一组开始做实验,我在一边进行指导。在他们做实验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最易出现的错误是弄不清什么是变量,变量这个概念是在后面探索生命的方法一节中讲到的,这次只是初次接触但对以后形成这一概念很有好处,为以后更多的探究实验打下伏笔,所以我对这个比较重视,列举了些例子后他们很快能理解了。他们还容易出现的一个错误就是把不同的变量混淆了起来,这样实验做出的结果就不好判断究竟是哪个变量起作用了。我看到他们是将纸盒分为相同大小的两个区域,一边铺上湿润的土,另一边铺上干燥的土,并在干燥的土上盖上书本等遮光物,我在一边提醒学生,他们马上意识到了,积极对方案进行改进。重新开始后,他们选择先做光照的对照实验,同样将纸盒分为两个区域,其中一个盖上书本或其它遮光物,另一个不做任何变动,然后将纸盒对着阳光,其他条件都相同,将十只鼠妇或更多只放在中间,学生开始计时,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后看有光照的地方和阴暗的地方各有多少只鼠妇。学生重复三次取平均值,自己设计表格,填写实验记录,小组间进行讨论交流。接着他们开始做不同土壤条件的实验,我看到他们在纸盒的一端放上湿润的土,另一端放上干燥的土,将数只鼠妇放中间,开始计时,步骤同上。实验中还有些同学是这样设置的:他们将纸盒的一半铺上湿土,并在其上盖上书本,另一半铺上干土,上面不置放任何遮光物,这样就营造了两种环境,一边是阴暗潮湿,另一边是光照干燥的环境,这样的设置具有很明显的对照效果,学生做出的结果很明显,实验效果很好。
这是初中学生学习生物接触到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所以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使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导、诱导、指导的主体地位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另外,在本节中,我也注重了情景教学,从不同的侧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分析资料、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既注重了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育,也贯穿了情感教育。
从我自身的感受中我认为带领学生做好实验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生物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生物实验课是学生进入中学以后首先接触到的实验课,认真组织并上好生物实验课还能够为以后物理化学实验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上好生物实验课是具有多方面意义的。我想如果只是课堂上枯燥地讲解知识或是直接告诉他们实验结果,就算讲很多遍硬往他们脑子里灌其效果也不会及一次实验的。而且在现如今由应试教育转轨于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就是通过实验来实现的。所以说提倡探究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乃至全民族的素质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利用好课堂45分钟,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经常探讨的问题,充分利用插图为教学服务,指导学生改变传统被动的学习态度,自主积极地学习,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以下是我结合生物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教学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充分发挥插图优势,弥补文字不足
每位生物教师都知道直观教学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有效利用生物教材插图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挖掘大脑潜能、帮助记忆有语言教学和文字介绍无法比拟的优势。随着初中生物教材的几次改版,新版教材的插图色彩更鲜艳、形式更新颖、内容更准确、图表更丰富。由于插图具有直观性强、视觉效果好、蕴含的知识信息量大、简化了语言文字的优势,上述特征可以直接作用于学生大脑皮层,唤醒中枢神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兴奋起来,从而集中精力、注意形象、着眼知识,形成极强的知识理解识记点。教师用好插图这一优势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识图、辨图和自主学习能力,会产生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加速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幅彩色插图:“假如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中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瑰丽无比的图案。蓝色是浩瀚的海洋,绿色是广袤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这种宏伟的场面,不仅会让学生感到生物圈中的勃勃生机和生命的伟大,更会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保护地球的热情,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意识。用好插图,可以充分弥补文字的直观性差、蕴涵意图、形象不直接的缺点。教师和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课本插图的特性,可与文字的叙述性、介绍性强的特征相得益彰、互相弥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插图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一轮课改后的生物新教材,插图多、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课堂中教师不可能对每一幅插图一一孤立介绍,抓住章节重难点插图作为突破口是关键,引导学生在整体熟悉章节知识结构后,通过对插图的认识、理解、学习,图文结合,逐渐培养认识、分析、归纳、总结和空间思维能力。例如:生物七年级(上册)“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结构比较示意图”,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根据图形特点,能迅速准确地认识理解细胞各部分的功能和特点,然后让学生概括总结。又如:在讲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时,结合教材插图,可以了解到原始生命分别进化成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从插图中看到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原始藻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原始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爬行类又分别进化为鸟类和哺乳类。通过这幅插图,可以帮助学生避开纷繁复杂的生物进化过程,浓缩亿万年的进化时间,概括出生物进化的根本特征,在短时间内认识生物进化规律,形成生物知识综合认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以图为本,让学生形成识图、绘图、用图的基本技能
在插图教学中,我们可以对学生的基本技能形成分三部走:识图、绘图、用图。如何识图:教师正确指导学生观察理解插图的含意。教师首先帮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问题观察分析,避免盲目性。观察图要有顺序性,这样才能思路清晰、有条理,便于掌握记忆,教师更要强调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到难,分层观察,体现思维的逻辑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图文信息转变成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理论知识。
1、如何绘图:对教材中的重点插图,不仅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图的含意,还要要求学生能结合文字要求绘制图形。如在讲述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时,在画图时,教师要强调图的大小、在纸上的位置、用什么铅笔、图中明暗的表示以及绘图落款等。只有通过学生实际动手训练,才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生物中画图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2、知识运用:通过学生识图、绘图,掌握知识重难点后,形成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可以结合近几年生物考试中的图文题,强化训练学生对图的理解和运用,使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未来综合知识的测评掌握主动权。总之,插图教学不仅能够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是教学语言的简化,用好课本插图、结合丰富的文字介绍,还能够培养学生绘图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较好的注释和补充作用,充分利用教材插图为生物教学服务。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一节中有一个关于呼吸道作用的大型资料分析,有八条资料,五道讨论题,内容涉及呼吸道的结构特点、呼吸道的作用、呼吸道的卫生保健等知识。备课之初,我尝试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自己读,相互讨论,但反馈时我发现多数学生因没有深入地思考,解决讨论题时也不得要领,我费尽力气去引导,也无济于事,最后变成了我的一言堂。
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对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正确的分析理解与综合判断的能力,而如何进行“资料分析”栏目的教学,让我极为困惑、沮丧、懊恼,我不知如何安排我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对这篇资料分析感兴趣,让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
经过认真的考虑,我重新调整了备课思路。我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考虑这篇资料分析,才发现教材上所给的资料虽多,但并不是都达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比如:在分析第一条资料“呼吸道都有骨和软骨作支架”时,学生因对呼吸道结构缺少感性认识,不能理解是如何起到支架作用的,在分析讨论题第一题时就会遇到困难;还有学生在分析第三条资料时也会因缺少必要知识铺垫(有关毛细血管与血液的知识在第四章才学到),无法从“黏膜中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一句,推断出呼吸道具有温暖空气的作用,为此我用塑料袋和废奶瓶制作气管模型,帮助学生理解了骨和软骨在呼吸道中的支架作用,采用讲述方法直接讲出呼吸道具有温暖空气的作用,至于其中的道理则放在第四章再做分析。本篇讨论题的难度也过大,如第五题让学生根据地区气候的特点判断生活在那里的人的鼻子形状特点。我适当降低了此题的难度,提供北欧人和赤道人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分析图片,找出北欧人和赤道人鼻子的特点,探讨原因。另外,八条资料和五道讨论题同时进入学生脑海,学生接受起来很困难,我引领学生根据资料特点将这篇资料分析划分成两部分进行研究。想到对于初一的学生进行这样大型资料分析后,会感到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我还运用小实验、配乐诗朗诵等较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放松,并轻松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经过这样一番梳理后,效果好多了,课堂成了我们师生共同的舞台,整节课学生都保持积极探究的学习状态。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在这节课上我体会到了心心相印的真教育。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感到在进行资料分析教学时常出现的毛病,就是过分地放手给学生,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学生在进行资料分析时经常出现思维停顿或混乱的状态,非常需要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点拨,所以在进行资料分析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找到学生思维的停顿点。找到了学生思维的停顿点也就找到学生思维枷锁的锁孔,用恰当的引导点拨方法做成一把钥匙,就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开启。也只有思维碰撞的火花从学生脑中迸发,我们的教学才能走向成功。
通过对这节课的研究,我对资料分析的教学有了一些感悟,感受到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它使我面对教学时,有了神圣感,遇到困难时,有了克服的勇气和智慧。教育科研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也必将成为促使我教育事业前进的不竭动力。
通过对生物教材中“边边角角”的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我更加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课堂不是惟一的受教育的场所,书本也不是惟一的知识来源,教师更不是惟一的知识拥有者和权威。生物学习更要重视的是生活过程、工作过程和实践过程中的学习,而且要重视过程而不单单只是注重结果。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和吃透教材,充分合理的利用好教材中的各种资源,积极参与到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去,并与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同研究、同探索,才能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他们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合格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才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荣誉称号。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726972.html
相关阅读:人神经胶质母细胞瘤的干细胞起源和精准干预研究获进展
少揭“伤疤”,多贴“膏药”
高中生物的“学习策略”
定时定向递送miRNA的新载体治疗骨质疏松
2016年高考备考:生物基础知识11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