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 生物的生殖
一 生殖的类型
名词:1 生物的生殖:每种生物都能够产生自己的后代,这就是~。2 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易保持亲代的性状。3 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也叫配子)的结合,产生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这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具有双亲的遗传性,有更强的生活力和变异性。4 分裂生殖(单细胞生物特有):是生物体由一个母体分裂成两个子体的生殖方式。如变形虫 细菌 草履虫。5 出芽生殖:母体芽体新个体,如水螅 酵母菌。6 孢子生殖:母体孢子新个体,如青霉 曲霉。7 营养生殖:植物的营养器官(根 茎 叶)发育为新个体,如马铃薯块茎 草莓的匍匐茎,秋海棠等。8 嫁接:一种用植物体上的芽或枝,接到另一种有根系的植物体上,使接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新植物体的方法。9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外植体(离体组织或器官)消毒接种愈伤组织(组织没有发生分化,只是一团薄壁细胞)组织器官完整植株。10 配子生殖:由亲体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配子,两两相配成对,互相结合,成为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11 卵式生殖:卵细胞与精子结合的生殖方式叫做~。凡是种子植物用种子进行繁殖时,都属予卵式生殖。12 受精作用: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为合子的过程,叫做~。13 花粉管:是萌发的花粉粒内壁突出,从萌发孔伸出而形成的管状结构。主要作用是将其携带的精子和其他内容物运至卵器或卵细胞内,以利于受精作用。14 双受精: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为合子,又叫受精卵(染色体为2n);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成为受精极核(染色体为3n),这种被子植物特有的受精现象叫做双受精。15 被子植物:凡是胚珠有子房包被着,种子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就叫做~。
语句:1 凡是种子植物用种乎进行繁殖时,都属予卵式生殖,因为要产生种子,必须经过双受精作用,即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所以必然是卵式生殖。2 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因此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重要意义。3 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根本区别是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4 植物组织培养的优点是:a 取材少,培养周期短,繁殖率高,便于自动化管理。b 便于花卉和果树的快速繁殖 便于培养无病毒植物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c 易保持亲代的性状。5 克隆:无性生殖中一种方式。克隆的特点是由一个生物体的一部分(包括细胞 组织 器官)形成一个完整的个体,克隆出来的个体以及同一无性繁殖系内的各个个体遗传基础在正常情况下完全相同。6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克隆技术是利用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第二节生物的个体发育
一.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
语句;1 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不是种子。2 种子的形成和萌发:①种子是由种皮 胚和胚乳构成的。②胚的发育:受精卵有丝分裂产生一行细胞形成胚柄,同时产生一团细胞形成球状胚体。球状胚体顶端两侧的细胞分裂较快形成两个突起,发育成两片子叶;两子叶之间的部分细胞发育成胚芽;胚体基部的部分细胞发育成胚根;胚芽与胚根之间的细胞发育成胚轴。③胚乳的发育:胚乳是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成的。首先,受精极核分裂成许多细胞核,叫胚乳核;然后,围绕每个胚乳核产生细胞膜和细胞壁,形成许多胚乳细胞。这些胚乳细胞内贮存营养物质,其整体就是胚乳。3 受精卵(分裂一次)形成顶细胞和基细胞(近珠孔端),顶细胞(多次分裂)形成球状胚体(分裂 分化)形成胚。子叶 胚芽 胚轴 胚根四部分构成胚;基细胞几次分裂形成胚柄,吸收养料供胚发育。受精极核多次分裂形成胚乳细胞,从而构成胚乳。珠被形成种皮。胚 胚乳 种皮构成种子。子房壁形成果皮,种子和果皮构成果实。4 很多双子叶植物成熟种子中无胚乳,是因为在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中胚乳被子叶吸收了,营养贮藏在子叶里,供以后种子萌发时所需。种子萌发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由子叶或胚乳提供的,而种子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由胚柄细胞提供的。5 植株的生长和发育包括两个阶段:(1)营养生长阶段:此阶段植株只有根 茎 叶三种营养器官,通过生长不断长高长大。(2)生殖生长阶段:营养生长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植株长出花,开花后雌蕊的子房发育形成果实,里面有种子。这时就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许多植物进入生殖生长后营养生长中止。6 植物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7 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中,受精卵和受精极核的发育是不同步的,受精极核先发育,受精卵后发育,因为受精卵要经过一个休眠阶段。8 以体细胞中含有2n条为例,则精子 卵细胞和每个极核中含有n条染色体。受精极核由2个极核和1个精子融合形成,所以受精极核以及由受精极核发育成的胚乳细胞应为3n条;由于在形成胚乳的过程中,胚乳细胞将解体,其中的染色体也会消失,所以胚乳细胞的3n不会影响到新个体的性状遗传。其他种类的细胞都属于体细胞,都应为2n条。
二.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
名词:1 生物的个体发育:生物的个体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经过细胞的分裂 分化 和组织 器官的形成,发育成一个性成熟的新个体。动物和植物的个体发育都分为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分界是:动物一般以幼体孵化或出生为界,植物以种子萌发为界。2 胚胎发育:是指受精卵发育成为幼体。3 胚后发育:是指幼体从卵膜内孵化出来或从母体生出来并发育成为性成熟的个体。4 卵裂:早期的细胞分裂,属于有丝分裂,不是减数分裂。5 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差别很大,而且形成的改变又是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这种胚后发育叫做~。
语句:1 原肠胚的形成:(1)蛙卵的特点:动物极含卵黄少,密度小,色素多,总是向上利于吸收太阳能提高温度;植物极含卵黄多,密度大,贮存了大量营养物质。(2)胚胎的发育过程:受精卵(卵裂速度不均)---囊胚(分裂分化)---原肠胚。①卵裂:受精卵的有丝分裂,特点是细胞数目增多而总体积不增大。②囊胚:受精卵卵裂形成囊胚。囊胚外表球形,内部有个空腔,叫囊胚腔。③外胚层:由于动物极细胞分裂比植物极快,细胞向植物极推移而覆盖在植物极外面。④内胚层:植物极细胞被动物极细胞包入内部。⑤中胚层:内外胚层之间细胞分裂形成第三个胚层。⑥原肠腔:内胚层向内凹陷形成的一个通过胚口与外界相通的空腔。⑦原肠胚:有内中外三个胚层,有原肠腔的早期胚胎。2 各器官 系统的形成:原肠胚形成后,三个胚层继续细胞分裂,并分化出各种组织,进而形成各个器官,功能相关的器官组成动物的系统:由内外胚层发育形成的组织器官可用歌诀内消呼肝胰,外表感神仙记忆。内胚层发育成消化道 呼吸道上皮 肝脏和胰腺内消呼肝胰。外胚层发育成为表皮及其附属结构 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外表感神仙。3 陆生脊椎动物胚胎发育的特点:①胚胎发育早期在表面形成羊膜,里面贮存羊水。②原肠胚形成后,三个胚层继续细胞分裂,并分化出各种组织,进而形成各个器官,功能相关的器官组成动物的系统。4 极体和极核的区别:极体是在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因细胞质的不均等分裂产生和细胞,依附于卵细胞的动物极,因此而得名。极核是在雌蕊成熟时产生的,位于胚囊中部的两个游离核。两个极核与一个精子融合形成的受精极核发育形成胚乳。5 胚后发育的两种方式:1)直接发育:幼体和成体在结构和生理方面相似,幼体经生长和性成熟直接发育成成体。如哺乳类 鸟类和爬行类。2)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结构和生理方面差异很大,在发育成成体之前必须发生某些方面的改变,即变态,然后经生长 发育为性成熟个体。如昆虫 两栖类动物。6 陆生脊椎动物羊膜出现的意义:羊膜是胚膜的内层,呈囊状,里面充满了羊水。羊膜和羊水不仅保证了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水环境,还具有防震和保护作用,因此使这些动物增加了对陆地环境的适应力。
到了高中,你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在高中,学习的科目没有大科、小科之分,只有高考和非高考科目之分。比如对于理倾学生来说,语数外、理化生是高考科目,其他为非高考科目;对于文倾学生来说,语数外、政史地是高考科目,其他为非高考科目。因此,如果大家把生物当成初中的小科,当成文科来看待,指望考前背一背,可以这样说,这种情况下你的高中生物是根本学不好的。如果你指望生物考前背背就可以考高分,那是天方夜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高中尤其是在生物考试中,你也很难取得高分,更何况你考前背背呢。
生物学习方法小经验
1、考试范围:必修二全册和必修三第一、二章。试卷上有50道选择题共50分,简答题50分,其中包括实验设计一道
2、复习注意:首先是下功夫,扎实细致地进行复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总是能反映在成绩上的。其次是注意生物复习方法,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特别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有针对性的多做一些习题,对做错的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要特别注意复习巩固、加深理解,避免再次出错;翻阅以前的习题、试卷,对一些以前出错的题重复做一遍;考试时先做简单的题目,先把稳得的分得到,仔细审题,抓住要点。
3、生物是一个偏文的学科,因此有些知识点一定要记扎实,“当背则背”,没有商量的余地。它不像数学、物理,掌握一个公式、定理,就能在做题是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生物往往会要求你一字不差的答出某概念,比如,问:能释放抗体的细胞是什么?答案应为浆细胞(效应B细胞亦可),但不可以答“B细胞”,又如,问:少量生长素可促进生长,过量生长素会抑制生长,这种现象说明?应答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答“双重性”就一分也没有唉。因为严密是生物科的特点,一个概念,差之毫厘的结果---往往是谬以千里。这又恰恰体现了理科科目的严谨。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724964.html
相关阅读:人神经胶质母细胞瘤的干细胞起源和精准干预研究获进展
2016年高考备考:生物基础知识111条
高中生物的“学习策略”
少揭“伤疤”,多贴“膏药”
定时定向递送miRNA的新载体治疗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