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诗歌鉴赏的知识准备与操作技巧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一、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诗歌的特点是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

古代诗歌概括起来说就是指诗、词、曲、赋。

1.诗有古诗和今诗。

(1)古诗,唐以前的诗,如诗经、乐府、汉魏晋南北朝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2)今诗,今诗又叫今体诗、近体诗,它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它起源于南朝,成熟于唐初。

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

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3)对仗,又称对偶,是近体诗的特征。主要有两层要求:(一)声音要平仄相对,即仄声对平声,平声对仄声;(二)意义要同类相对,即实对实,虚对虚,数对数,名对名,动对动,甚至再近,名的鸟对鸟,兽对兽,等等,总之是类越近越好。例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平平仄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仄仄平平仄仄平

(4)平仄,最近体诗韵律的标志。古代汉字声调的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指其中的平声,声调悠长;“仄”指其中的上声、去声、入声,声调险仄。现代汉语的四声来源于古四声,如果也按平仄分类,则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是“平”,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是“仄”。普通话没有入声。粤方言、湘方言等保留了部分入声字。上面杜诗《绝句》的标调,是按古四声标的,因此与普通话有所不同,如“白”标为“仄”,而不标为“平”,因为它是入声字。“西”、“门”二字是平声。这里本应用仄声字的,但诗人没有因辞害意,用了平声字。当然也还有个“一三五不论”的灵活性。

(5)节奏,是近体诗音乐性强的标志。基本要求是平仄相间。所谓平仄相同,就是诗句中逢双的字平仄必须替换,即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例如,该句的第二字为平声,第四字就要仄声,第六字又要平声;反之,如果该句的第二字为仄声,第四字就要平声,第六字又要仄声。还以杜甫《绝句》为例:

两个(仄)黄鹂(平)鸣翠(仄)柳,

一行(平)白鹭(仄)上青(平)天。

窗含(平)西岭(仄)千秋(平)雪,

门泊(仄)东吴(平)万里(仄)船。

总之,平仄是句与句之间声调相对的关系,又是本句内部的声调关系,以两字为一节奏点,平仄交替。这里讲的是常体。古人作诗有变通、拗救之说,是例外,是非常体。

2.词发端于燕乐,成熟于唐末,盛行于宋代。有小令(58字以内)和长调(59字以上)之分。词有词牌、词题及正文的区别,鉴赏时不要混淆了二者的区别。?

3.曲由元代散曲派生,盛行于元代。语言上大量运用俗语、口语、衬字,比词更加灵活。

从内容上看诗歌主要有抒情诗、叙事诗和哲理诗三大类,此外,从诗歌描写的具体内容上看,还有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二、积累历史文化知识

主要有三点:一是积累历史文化知识,了解我国古代社会历史特点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风俗、艺术发展情况,如中国画的特点、封建社会的科学制度、官阶变迁、风土人情等;二是学会历史地看问题,学会辩证地看问题;三是懂得人情世故,能够从人之常情、事之常理出发,设身处地地体味诗歌的情感内容;不少诗歌还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思想行为和人生遭遇,叫做知人论世。

三、掌握诗歌鉴赏技术

(一)诗歌鉴赏操作要有程序

首先是诵读。要求读出音乐美、情感美。做到:读准字音,读准韵脚,读出情感,并通过联想和想象,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对诗歌的景物造型、色彩、声音、味道、质地等进行体验,获得情感享受。

其次是理解。分两种情况:一是理解字词,二是理解诗句。

理解字词是理解诗句的前提。古人做诗讲究炼字,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讲究词语运用。凡是炼字得意之处,都是诗中最有意义之处,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等。准确理解诗中的词语运用,对于理解全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理解诗句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要求理解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理等关系,理解诗歌所描写的事件及其描写方式,如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反面衬托以及描写时所运用的修辞方式,必要时还要注意诗前小序、诗后日期、诗外注释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社会思想内涵及其文学意义。

第三是再现。一个是再现全诗的意境,可以在脑子里过一过电影,不一定写出来;一个是重点诗句的意境,按答题要求,通常要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句所表现的情境来。

最后是评价。古人讲究炼字,无非是想以最精练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的内容,并且增加诗歌语言的形象性,即平时所说的绘声绘色、生动传神、情景交融等等。评价中使用的术语。要在阅读古代诗歌鉴赏的相关文章中去感受、学习,不断积累。

(二)诗歌鉴赏要注意设题角度

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既可以从一个角度进行,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还可以综合进行,全面考查。具体到一首诗,只有对不同角度的特色都弄明白了,考试中才能针对题目设计的角度予以准确解答。下面举例说明诗歌鉴赏设题的不同角度。

1.鉴赏内容

(1)理解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情感。

抒情主体的形象和感情有的诗歌鲜明,有的诗歌含蓄,只有抓住具体诗句,才能准确分析判断。

例1:读贺知章《回乡偶书》回答问题。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问: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

答: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例2:读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回答问题。?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

答: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出诗人的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诗人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自喻,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

(2)理解(再现)意象。

诗歌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等。鉴赏时要善于抓住意象特征理解其传达的内涵信息。

例1:读曹植《七步诗》回答问题。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问: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

答: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

例2:读王翰《凉州词》回答问题。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

答: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

例3.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回答问题。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答:“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3)理解主旨。

理解主旨往往要抓住诗句、标题及相关的背景信息进行归纳。

例1:读《长歌行》(节选)回答问题。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问: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人生也有盛衰,宝贵的是精力旺盛的少壮时期,应该及早努力,如果不抓紧大好时机,等到老年时徒然伤悲也没有什么用了。

例2:读韩?《寒食》回答问题。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问:本诗的主题是什么?体现在哪几句?

答:这是一首杰出的古代政治讽刺诗,作者巧借吟节令景色,对时政予以讽刺。本诗主题体现在第三、四句。假借吟寒食节,巧借蜡烛达到对时政的讽刺的目的。

(4)理解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体现在作者用词用语时流露出的鲜明的爱憎,如词句的感情色彩、语体情态等。

例1:读张志和《渔歌子》回答问题。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问:“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流露对混浊官场的鄙视。

例2:读李绅《悯农》回答问题。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问:诗人对劳动人民,对统治制度是什么态度?

答:“四海无闲田”反映农民拼命劳动,全国已没有荒废不耕种的土地了,农民种得广,收得多,本应过上富裕生活,而现实却是“农夫犹饿死”。诗人用对比手法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封建剥削制度的不满。

(5)揭示深层含义。

关注诗句的比喻、象征意味,发现诗句的言外之意、画外之音。

例1:读王安石的《梅花》回答问题。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问:全诗用梅花来比拟人的品格,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意?

答:作者赞美梅花的高贵品质,实际上是表明自己坚韧不拔在逆境中洁身自好的心态,是借物言志的一种方法。

例2:读李清照《夏日绝句》回答问题。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问:本诗明写对项羽的赞扬,暗写了什么?

答:讽刺了以宋高宗为首的南宋君臣,是多么贪生怕死,懦弱无能。

例3:读王之涣《凉州词》回答问题。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问:“一片”与“万仞”对照,明写了什么?暗写了什么?

答:明写了玉门关的扼居险要,暗写了守关将士孤寂的处境。

(6)体味色彩、情味。

目的是理解诗歌的形象、意境、思想感情等。

例1:读孟浩然《宿建德江》回答问题。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问:诗的第三、四句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原野辽阔无垠,天地相连,天比树低,水月映照,仿佛月在身边。描景状物非常真切动人。

例2:读王维《竹里馆》回答问题。?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问:竹林、孤琴、长啸、明月这些普通景物能构成清幽意境的原因是什么?

答:因为作者恬淡澄净的心情与此情此景相互融合。

2.鉴赏语言

(1)品味关键词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诗中的关键词往往都是活用词或者具有特殊意味的词,品味关键词,有助于理解诗的内容,评价诗的特点。

例1:读卢纶《塞下曲》回答问题。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问:“暗”、“惊”、“寻”、“没”四字妙在何处?

答:这个“暗”字既透露了朦胧的夜色,又渲染出一片黑乎乎的森林;“惊”字不只是风吹草动,而且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寻”字说明昨晚夜射是误会;“没”字把将军射艺高超,臂力惊人的形象描绘出来了。

例2:读杨万里《小池》回答问题。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问:“借”字和“爱”字用得好在哪里?

答:诗人以一个“惜”字和“爱”字赋予泉眼、树荫以人的感情。泉眼爱惜,树荫爱恋,富有情趣。

(2)理解关键诗句的含义、色彩、情味、效果。

目的是理解关键词的表达作用,要发挥联想和想象,积极体味,表达自己的感受。

例1:读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回答问题。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问:“春江水暖鸭先知”蕴含了怎样了哲理?

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

如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这首诗是作者借登岘山凭吊羊祜抒发自己的郁积和愤慨。作者入京求仕不遇,心情一直苦闷。他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登此山者多矣,皆烟灭无闻”的话,联想到自己的处境,空有抱负却不得施展,“烟灭无闻”正是对自己遭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泪下。全诗借古抒怀,把深沉的感慨隐藏在平淡的描绘之中。

⑥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

如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元中丞》: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从诗题看,作者这时船行于夏口至鹦鹉洲,尚未到长沙。第一联写由夏口到鹦鹉洲所见景色并即景抒情;二联写夕望,诗人眺望汉口,夕阳余辉反映,由近而远,联想到友人元中丞的住地洞庭湖畔的景象;三联转写眼前景物,眺望隔江的汉阳城,背靠龟山,秋风飒飒,角声呜咽。此诗主要借描写旅途景色抒发自己被贬谪的凄苦情怀,同时对和自己一样遭贬的元中丞表示同情与慰藉。作者借秋江、夕阳、孤舟、独树、孤城、夜色,突出地表现旅途的凄凉,寄寓自己的悲愤。

⑦衬托

衬托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反衬。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树阴满地是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

如陆游的《鹧鸪天》: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无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诗人被闲置不用,可是写景叙事均安逸、闲适,这是用来反面衬托其愤激之情。

还有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碧水之上有白鸟,青山之上有红花,是“乐景”。而游子不能回乡,是“哀情”。此诗正以乐景反衬哀情。

⑧渲染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涂染画面,显出物象明暗向背和墨彩深浅。在文艺创作中,是指一种表现手法。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先看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作者初至成都游诸葛亮武侯祠所作,抒写诗人对诸葛亮崇敬赞佩之情。前二联写武侯祠的景色,以古柏森森、碧草茂密、黄鹂空啼等景色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表现作者对先贤深沉的缅怀。

又如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前两句渲染了寂寥、惨淡的气氛。野草野花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滋长蔓延,足见景象衰败;而乌衣巷不仅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背景下,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中。这为后文作了充分的环境烘托。

⑨铺垫

运用类似的或相反的事物与叙述的主要事物放在一起,前者用作陪衬,以使主要事物鲜明突出。

如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月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

又如张籍《凉州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首句写边塞城镇荒凉萧瑟的气氛,阴沉抑郁。二句写近景则色彩鲜明,情调昂扬,富有朝气。一抑一扬,一暗一明,互相衬托。

再看常建的《塞下曲》: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三四句顺势腾蹇,波涌云飞,形成高潮,描绘了一幅和平统一的辉煌画卷。

⑩含蓄

含蓄是把作者的深意隐含于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之中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含蓄的主要特点是意在言外。但应该看到,这种言外之意,仍得之于作品语言文字的触发。

运用含蓄的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回味的余地,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来理解、补充和丰富作品中的意境,以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如朱庆馀的诗《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是应进士科举的才子,张籍是水部侍郎。朱希望得到张的常识,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征求张籍意见。

张籍以《酬朱庆馀》作回答: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抵万金。

张籍把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必受人们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考试担心。

这种手法,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是从《诗经》就开始的,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一、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诗歌的特点是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

古代诗歌概括起来说就是指诗、词、曲、赋。

1.诗有古诗和今诗。

(1)古诗,唐以前的诗,如诗经、乐府、汉魏晋南北朝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2)今诗,今诗又叫今体诗、近体诗,它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它起源于南朝,成熟于唐初。

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

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3)对仗,又称对偶,是近体诗的特征。主要有两层要求:(一)声音要平仄相对,即仄声对平声,平声对仄声;(二)意义要同类相对,即实对实,虚对虚,数对数,名对名,动对动,甚至再近,名的鸟对鸟,兽对兽,等等,总之是类越近越好。例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平平仄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仄仄平平仄仄平

(4)平仄,最近体诗韵律的标志。古代汉字声调的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指其中的平声,声调悠长;“仄”指其中的上声、去声、入声,声调险仄。现代汉语的四声来源于古四声,如果也按平仄分类,则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是“平”,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是“仄”。普通话没有入声。粤方言、湘方言等保留了部分入声字。上面杜诗《绝句》的标调,是按古四声标的,因此与普通话有所不同,如“白”标为“仄”,而不标为“平”,因为它是入声字。“西”、“门”二字是平声。这里本应用仄声字的,但诗人没有因辞害意,用了平声字。当然也还有个“一三五不论”的灵活性。

(5)节奏,是近体诗音乐性强的标志。基本要求是平仄相间。所谓平仄相同,就是诗句中逢双的字平仄必须替换,即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例如,该句的第二字为平声,第四字就要仄声,第六字又要平声;反之,如果该句的第二字为仄声,第四字就要平声,第六字又要仄声。还以杜甫《绝句》为例:

两个(仄)黄鹂(平)鸣翠(仄)柳,

一行(平)白鹭(仄)上青(平)天。

窗含(平)西岭(仄)千秋(平)雪,

门泊(仄)东吴(平)万里(仄)船。

总之,平仄是句与句之间声调相对的关系,又是本句内部的声调关系,以两字为一节奏点,平仄交替。这里讲的是常体。古人作诗有变通、拗救之说,是例外,是非常体。

2.词发端于燕乐,成熟于唐末,盛行于宋代。有小令(58字以内)和长调(59字以上)之分。词有词牌、词题及正文的区别,鉴赏时不要混淆了二者的区别。?

3.曲由元代散曲派生,盛行于元代。语言上大量运用俗语、口语、衬字,比词更加灵活。

从内容上看诗歌主要有抒情诗、叙事诗和哲理诗三大类,此外,从诗歌描写的具体内容上看,还有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二、积累历史文化知识

主要有三点:一是积累历史文化知识,了解我国古代社会历史特点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风俗、艺术发展情况,如中国画的特点、封建社会的科学制度、官阶变迁、风土人情等;二是学会历史地看问题,学会辩证地看问题;三是懂得人情世故,能够从人之常情、事之常理出发,设身处地地体味诗歌的情感内容;不少诗歌还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思想行为和人生遭遇,叫做知人论世。

三、掌握诗歌鉴赏技术

(一)诗歌鉴赏操作要有程序

首先是诵读。要求读出音乐美、情感美。做到:读准字音,读准韵脚,读出情感,并通过联想和想象,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对诗歌的景物造型、色彩、声音、味道、质地等进行体验,获得情感享受。

其次是理解。分两种情况:一是理解字词,二是理解诗句。

理解字词是理解诗句的前提。古人做诗讲究炼字,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讲究词语运用。凡是炼字得意之处,都是诗中最有意义之处,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等。准确理解诗中的词语运用,对于理解全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理解诗句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要求理解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理等关系,理解诗歌所描写的事件及其描写方式,如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反面衬托以及描写时所运用的修辞方式,必要时还要注意诗前小序、诗后日期、诗外注释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社会思想内涵及其文学意义。

第三是再现。一个是再现全诗的意境,可以在脑子里过一过电影,不一定写出来;一个是重点诗句的意境,按答题要求,通常要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句所表现的情境来。

最后是评价。古人讲究炼字,无非是想以最精练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的内容,并且增加诗歌语言的形象性,即平时所说的绘声绘色、生动传神、情景交融等等。评价中使用的术语。要在阅读古代诗歌鉴赏的相关文章中去感受、学习,不断积累。

(二)诗歌鉴赏要注意设题角度

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既可以从一个角度进行,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还可以综合进行,全面考查。具体到一首诗,只有对不同角度的特色都弄明白了,考试中才能针对题目设计的角度予以准确解答。下面举例说明诗歌鉴赏设题的不同角度。

1.鉴赏内容

(1)理解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情感。

抒情主体的形象和感情有的诗歌鲜明,有的诗歌含蓄,只有抓住具体诗句,才能准确分析判断。

例1:读贺知章《回乡偶书》回答问题。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问: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

答: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例2:读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回答问题。?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

答:这句诗不仅写出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早春景色,而且强调了实践精神,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探索精神。

例2:读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回答问题。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问:“烟花三月下扬州”被誉为千古佳句,妙在何处?第三、四句是如何体现作者对朋友深情的?

答:“烟花三月下扬州”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息。第三、四句写临江送别,帆影望尽,故人远去,仍久久伫立远眺,挚爱之情含蕴无穷。

(3)概括语言的风格、格调、色彩、境界、情味。

着眼于整体鉴赏,要注意抓住特点运用术语,准确概括。

例1:读贾岛《寻隐者不遇》回答问题。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问: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答:这首小诗,无华丽的词藻,以平常用语入诗,显得清淡朴素,更加耐人寻味。

3.鉴赏表达技巧

(1)赏析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双关等。?

关键是赏析修辞方法产生的美感,可以记住相关修辞手法的修辞效果术语。

例1:读李白《独坐敬亭山》回答问题。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问: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后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两”、“相”二字把人和山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两字更突出了诗人对山的喜爱。

例2:读孟郊《游子吟》回答问题。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问:“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

答: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阳光来比喻慈母的恩惠。说明慈母的厚爱,儿子是无以报答的。

(2)赏析表达方式,比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

只有熟悉不同表达方式的表达效果,抓住诗歌的表达特点,才能作出准确理解。

例1:读刘禹锡《乌衣巷》回答问题。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

答:诗人只选取了野草、斜阳、飞燕三种景物进行描写,而把对历史盛衰兴亡的感慨,寓情于景,让人思而得之,含蓄有味。

例2:读朱熹《春日》回答问题。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问:作者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

答:第一句叙事,第二句写春天万物更新,第三、四句抒情,赞美春光无处不在和作者的热爱之情。

(3)赏析表现手法,如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等。

只有熟悉各种表现手法的意义和效果,并且抓住诗中词句、语言及其修辞等特点,才能准确赏析。

例1:读刘禹锡《浪淘沙》回答问题。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问:诗的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河?

答:诗人以浪温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把黄河汹涌澎湃写得更具体、生动、形象。

例2:读苏轼《题西林壁》回答问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此山中。

问:诗句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岭”、“成峰”的具体形象,给人以逼真的实感。第二句是虚写,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到底是什么状貌呢,诗人故意撇开不写,只说“各不同”让读者去想象。

例3:读张继《枫桥夜泊》回答问题。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问:本诗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感情?

答:本诗通过对环境气氛的极力渲染,表现出诗人的悲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例4:读杜甫《赠花卿》回答问题。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问: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答: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虚而实,虚实相生,将乐曲美妙赞美到了极致。

此外,一般鉴赏文章都是对诗歌的多角度综合鉴赏,如唐诗鉴赏辞典等。

(三)学会运用诗歌鉴赏的有关术语

1.术语是什么

术语是诗歌鉴赏中的“行话”,准确使用术语可使语言简练明白。平时只要稍加留意,就不会感到语涩词穷。

例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是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增强意味。不同的诗人其作品风格也不会相同,如王维的诗富有诗情画意,苏轼的词豪放激越。《越中揽古》是借风讽今,《赤壁怀古》借古伤今,表达功业未成的感慨。等等。

2.术语运用例释

王安石所说的“诗家语”就表明诗歌语言有其特殊性,只有用语准确,才能简练明白。

(1)评价语言

①用词

动词能准确刻划人物或景物的动作物征,给人生动形象的感受。词语活用能化静为动,使语言简捷传神。主语不明确的诗句,经常会产生奇特的感觉和效果。把用于动物或人的动作行为的词语,用在景物、动物身上,会使景物、动物显出灵性、动感。叠词可使表达细腻、生动,还能起强调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拟声词能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传神,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颜色的词一般表达心情的明朗与阴暗,体现诗人的好恶和爱憎,同时还能增强描写的画面感,渲染气氛。下列诗句词语运用特别,别有一番诗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赠张丞相》孟浩然)

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无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②风格

风格是对诗歌语言整体评价的术语。在诗词的风格上,词有豪放婉约之别,诗曲又何尝不是。但专用鉴赏术语有:激越高亢,清婉秀丽,用语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用语平易,含义隽永等。

在语言结构上,倒装一般表示强调,例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西江月》辛弃疾),“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八首》杜甫)等。

意象罗列或意象叠加,使描写更具镜头感,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柳永)等。

(2)评价内容

①评价诗中的情、景、事、理。

借景抒情、以景显情、以情驭景一一用以评价情景关系,这类诗通常以写景为主,诗人移情于物,让景物表现出诗人的喜、怒、哀、乐,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种情况的最高境界是“情景交融”,如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此时景物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带着诗人感情的景物。

托物言志一一用以评价咏物诗,在这类诗中诗人通常把自己的情感、意志寄托在景物上面,借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志向。

感物伤怀一一用以评价咏物诗,写法与托物言志的诗有所不同,这类诗通常是作者有感于景物的特点或遭遇,引发出内心的伤感。

象征一一用以评价某些特殊意象,如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②评价诗中的用事、用典

借古伤今、借古讽今一一用以评价凭吊古迹,通常是借古迹感伤、批评时事,如李白《越中揽古》等。

今昔对比、古今对比一一用以评价凭吊古迹,通常是两相对比,意在说理,表明爱憎,如刘禹锡《石头城》。

追慕先贤(先达、古代英雄等)、怀古伤已一一以评价怀念古人,诗中常出现对古代英雄、贤能人物的缅怀回忆,借以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或功业未成的感伤,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至于诗歌引用的典故、化用前人的诗句,其评价也与上述三类情况相同,有借古伤今、借古讽今、今昔对比、古今对比、追慕先贤(先达、古代英雄等)、怀古伤已等术语。

例如,《扬州慢》(姜夔)中引用杜牧的诗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中引用拓跋焘的故事等。《长亭送别》(王实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中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等。

③评价诗中蕴含的理趣。

诗歌在抒情诗和叙事诗之外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里所蕴含的道理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杜甫、陆游、苏轼等人的作品里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后游》杜甫)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是无私心的道理。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亭》杜甫)看到水的缓缓流动,云的停泊不动,竞争的心思,飞驰的意念都停滞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另外较有名的说理诗句有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评价表达技巧

①评价意境及思想感情。

术语有压抑、沉郁、欢快、雄阔、委婉、含蓄、空灵、直率、自然、风趣、平淡等。此外思想内容还有“层层拓展、深入”、“感情渐起波澜”等术语。

②评价抒情方式。

主要术语“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等。

③评价修辞方式。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比喻可使形象更为生动,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是为了引起注意,表示强调,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从而使衣意凝练抒情酣畅,增强诗歌词的外在形式美,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反衬可以使形象更加鲜明,有以静衬动、以有声衬无声等,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等。

④多角度评价。

有些诗词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方面渲染气氛,丰富诗文的内容。评价时要注意使用这方面的术语。

(4)评价表现手法

①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中的诗歌的表现手法,对后世诗歌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赋,就是“敷陈其事或直陈其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诗经》中的《豳风?七月》、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白居易的《卖炭翁》均为大量用赋的叙事名作。用赋的手法写诗,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是通篇用赋,会失之肤浅、平直、松散,故古代文学家强调赋比兴合用。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的不劳而获,因而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

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是一种相似联想。

如杜甫的《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颈联以“落日”为喻,委婉表达了诗人顽强不息的精神和博大深沉的胸怀。尾联诗人将自己比作老马,用的是老马识途的故事。

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首诗中运用。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用“兴”,又是“比”。

又如《三闾庙》: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前两句即景起兴兼用比喻,写屈原之怨像沅水、湘水一样长流不尽。

再如孟浩然《临洞庭上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作者写景从大处落笔,通过浩瀚的湖水,蒸腾的水气,澎湃的波涛,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色,表现洞庭湖的汪洋壮阔,气势磅?,格调雄浑。诗歌以洞庭湖起兴,诗的后半部借洞庭湖的眼前事物为喻,抒写自己在政治上积极用世和希望得到援引的心情。

②虚写和实写

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写,恰好与之相反。诗歌当中虚实结合常常能收到奇特的艺术效果。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三句四句以虚写实,写想象的情景,写作者以冰壶赠勉友人,寄望友人日后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

又如杜甫《月夜》: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题为《月夜》,实写本应是写自己看月,但此诗却未实写自己看月思亲,而主要以想象之词,写妻子自己的思念。诗中着力描写妻子“独看”思亲的情景。首先,诗人以儿女幼小还不知道思念长安,突出妻子深夜望月思亲“只独看”的形象。接着进一步写妻子久久望月以至雾湿云鬓,月寒玉臂,写出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无限怀念亲人的深情。这都是虚写,诗歌以虚写实,虚实相生。妻子如此,诗人自己也同样如此。这就深刻表现了夫妻之间真挚的爱情和相思。

③正面和侧面

直接对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环境、气氛进行描绘,称为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直接描写可以使读者直接感觉到人物的言谈举止、仪表风貌、个性习惯以及环境的状况、事件的气氛等。侧面描写则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描写来烘托、渲染所要描写的人物、事件或通过别人的评价、议论来描写人物或事物。

如胡令能《咏绣障》: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正面对精美的绣工的描写。前两句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写物写人,绣屏风安到花园里,足以乱真,连黄莺都上当了。黄莺入画这一侧面描写,丰富了诗歌形象,平添了动人的情趣。

又如张祜《赠内人》: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正面对宫女的凄凉寂寞生活和愁肠万转的怨情的描写。第二句写宫女在单调环境中,无可奈何地把目光投向那唯一有生活气息的树梢的鹭窠,这一举动,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对幸福的憧憬。三四名写斜拔玉钗,拨救飞蛾这一优美的女性动作,显示了少女的善良心愿,表示飞蛾的一腔同情,对自己的哀怜。

还有汉乐府《陌上桑》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对秦罗敷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尤为典型。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地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这是很难描绘的。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你自己想她怎么美,她就怎么美。

④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

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托物寓意,就是将思想隐含在个体的外物之中。实际上,“志”和“意”往往是一回事,都可理解为思想感情、理想愿望、见解主张等等。这两种表现手法常用于咏物诗。

如秦韬玉的《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钱,为他人作嫁衣裳。

《贫女》,写一个贫女的自白。她毫不掩饰地倾诉衷曲,自伤自叹,自矜自持,使读者既同情其遭遇,又钦佩她的人格。作者曾应进士不第,长期在幕府中做事。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贫女形象寄托了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愁,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是终年为上司提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的写照。流露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

⑤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679277.html

相关阅读: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
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
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
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