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提问可以使学生不断地进行思维,启发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因此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能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此就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提问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一、课前准备阶段
提问技能综合性强,也较复杂。它既与教师个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后天的综合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等有关,而且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熟悉程度也有直接关系。因此上课前,教师要充分了解所授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积极找出合理的对策。要准备好适当的教具,增强课堂的生动性,要让学生自己找出疑点,带着问题学知识。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养成学生自学的习惯,为课堂提问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二、课堂提问形式
⒈曲问。所谓“曲问”,是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维拐个弯,它问在此而意在彼,使学生开动脑筋,通过一番思索才能回答,如学习了异面直线的概念后,提问学生“分别在两个平面内的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吗?”学习了双曲线的定义后,提问学生:“平面内与两定点距离之差的绝对值是常数的轨迹会不会是一条直线?”这种拐弯的提问方法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⒉悬问。所谓“悬问”,即通过提出悬而未解决的问题,引出悬念,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紧迫情境,如在研究平面的基本性质,引出公理和推论之前,可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把一根直尺边缘上的任意两点放在平的桌面上,可以看到直尺边缘就落在桌面上,为什么?”“为什么有的自行车的后轮旁只安装一只脚?”对两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要追根究底查原因时,学生却感到茫然,因而产生了悬念,使学生处于一种急迫地希望知道结果的状态,激发了听课兴趣。
又如在“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的数学教学中,可先问学生:“直线与圆、椭圆只有一个公共点时,分别能作几条直线?”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又问:“直线与双曲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时,能作几条线?也是两条线吗?激起悬念,叫学生欲答不能,欲罢不忍。
3.逆问。所谓“逆问”,即有意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以制造矛盾,引发学生展开思维交锋。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如在学习函数概念时,可提问:“有同学认为,因为y=c中只有一个变量y,与定义中‘有两个变量x和y’的条件不相符,所以y=c不是函数,这个观点正确吗?”又如在“反函数”的教学中,学习了“原函数与它的反函数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这一定理后,可问学生“原函数与它的反函数图像的公共点一定在直线y=x上吗?”这样设问,将学生引入矛盾的漩涡,引发学生辩论,最后经过教师的点化,统一认识,由此学生对这些概念的印象会十分深刻。
⒋梯问。所谓“梯问”,即围绕主题,设计一个个有层次、有节奏,由浅入深、前后衔接、相互呼应的问题,诱使学生步步深入,拾级而上,如学习奇偶函数的概念后,可设计以下系列问题:“函数y=x2和y=2x分别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函数y=x2,x∈[-1,1]是偶函数吗?”“函数y=2x(x+1)/x+1是奇函数吗?”若函数y=x2+a,x∈(2a,2a+1)是偶函数,则a=?”这样设问,由易到难,体现教学的思路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诱导学生循“序“渐进,把函数是奇函数或偶函数的必要条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数轴原点对称”揭示了出来。
三、课堂提问需要注意的问题
⒈了解提问对象。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提出相应的问题。不可使差生因多次答不出问题而产生失败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⒉注意语气语调。不要以急促的语调,严厉的语气向学生发问,使学生产生紧张不安的情绪,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问时尽量只叫名字,不带姓,用“请坐下”代替“快坐下”。
⒊避免时间过长。不要用过长的时间发问某一位学生,以使其他学生失去兴趣,或使被提问的学生回答不出问题而受太大压力。
⒋不可急于求成。对于一时不能圆满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再给他一个机会。不要急于改叫另外的学生,要问中带诱,讲中带问,拉近师生距离,消除学生的自卑、畏惧心理。
⒌留足思考时间。不间断地提出高层次的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注意停顿,学生能说的教师别“抢”,学生能做的教师别“代”。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参与意识。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艺术。不论采用任何形式提问,教师都应遵循“教师对教材相当了解;问题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水平相适应;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和求知欲望;问题能有助于实现各项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提出的问题均应有明确的答案。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聂天素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577881.html
相关阅读:高中数学:扇形的面积公式_高中数学公式
高考数学复习:系统梳理 重点掌握
科学把握数学新课标
三角函数图象性质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高二数学复习八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