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但许多一线教师仍深爱着惯用的传统教学方式。究其原因有二:传统教学方式根深蒂固;新理念虽已介入,但接受还不够全面,搞不清究竟怎样才算一堂好课,也不明白设计一节课时应该关注些什么。为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梳理出了以下几条,愿与大家一起分享。
1.关注课堂学习环境
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为学生创造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虽然说严肃的教学也能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但这样的教学却难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数学兴趣。例如“9+3”的计算教学,如果是在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下进行,学生必然会有许多很有创意的算法(同时也敢于大胆地进行阐述);反之,如果是教师强制性地去教学生怎么做,学生不仅心理紧张,而且容易思维受阻,创造力得不到培养不说,可能连最基本的兴趣都没有了。因此,我们要使学生获得有效学习,就需要有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课标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大量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行为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例如《圆的认识》,教师无须一一传授,不仿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圆是怎么得到的?”接着就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体会圆的各种特征。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数学知识、结论形成的过程,还可以给学生带来探索的体验和创新的尝试;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发现的机会,还可以使他们获得独特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暴露在学习中所产生的各种疑问、困难和矛盾,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要多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
3.关注学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数学课堂应当是一个不断“经历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最终要看他们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是否积极地参与了思考。因此,教师要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少则几秒,多则几分,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和再创造数学知识。例如人教版第二册《数学》中有“用4个圆片可以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教师不必急着下结论,只需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学生照样能摆出所有的数并发现其中的规律(40、31、22、13;4个圆片可先全摆在十位上,然后再一个一个往个位上移或者4个圆片先全摆在个位上,然后再一个一个往十位上移),虽然这么做可能比较费时,但实践证明这种“费时”是值得的,因为学生有了足够的时间和有操作、观察、思考的机会。如此,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真正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
4.关注教学方法的运用
每一堂课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因此教师应随着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灵活地选择方法,而不该当前流行这种方法就样样选择这种方法。比如探究法就不适合于规定性的内容或年龄较小的同学;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合于探究法,但能力较差的学生可能更适合于一些记忆和模仿。虽说“教无定法”,但关键还是要“得法”,因此在同一节课上应该出现多种方法,而不是一种方法一贯到底。
5.关注40分钟的效率
有效率的课应该是学生有收获的课。如果一节课下来,学生觉得干什么都不知道或者做练习时漏洞百出,那么这节课的效率是极其低下的,作为教师来说也是一节非常失败的课。那么究竟该怎样来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呢?可以这样做: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彻底地改变教师一课从头讲到尾的状况。②激发兴趣、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③及时反馈和纠正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6.关注课堂生成
一节课不完全也不可能是预设的结果,预设再完美也不能盖全所有的生成。因为课堂是一个真实的师生间、生生间互动过程,所以生成的出现是一种必然。这里有学生的因素,也有教师的因素;有些可能对我们有利,但也有些是极为有害的,关键看教师能否灵活处理,处理得好,就是一堂精彩的好课。
例如《平行与垂直》的教学,“平行”现象在生活中非常多见,所以想让学生自己来说(双杠、斑马线、直跑道等)。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却连一个都说不上来,甚至把“平衡、平移、平行四边形”都当成了“平行”,结果使预设和生成形成了的极度反差,怎么办呢?可以这样处理:①和学生重新认识一下“平衡、平移和平行四边形”。②把不是“平行”的现象一一排除。③拿起一个“平行四边形”问:“平行四边形是我们已经认识的图形,能说说它的一些特征吗?”④接着依照学生的回答自然地引入新课。如此处理,几乎看不出破绽。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徐英飞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500453.html
相关阅读:高中数学:扇形的面积公式_高中数学公式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高二数学复习八大原则
高考数学复习:系统梳理 重点掌握
三角函数图象性质
科学把握数学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