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
⑴ 我每天到玉渊潭散步。玉渊潭有很多钓鱼的人。钓鱼旺季常可以碰见一个卖蚯蚓的人。
⑵他慢慢蹬着一辆旧自行车,有时扶着车慢慢走。走一截,扬声吆唤:蚯蚓来——
⑶有的钓鱼的就从水边走上堤岸,向他买。来买的掏出一毛钱,他就从一个原来装油漆的小铁桶里,用手抓出三十来条,放在一块旧报纸里,交过去。有人只买五分钱的,也有人要求再添几条。
⑷“添几条就添几条,一个这东西!
”蚯蚓这东西,泥里咕叽,原也难一条一条数得清,用北京话说,“大概其”就得了。
⑸ 这人长得很敦实,五短身材,腹背都很宽厚,看起来是不会头疼脑热、感冒伤风的。衣服都是宽宽大大的,褪了色,而且带着泥渍,但都还整齐。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只看到风、太阳和尘土。只有他剃了头,刮了脸,才看到本来的肤色。新剃的头皮雪白,下边一张红脸,看起来就像一件旧铜器在盐酸水里刷洗一通,刚刚拿出来一样。
⑹天天见面,熟了,我们碰到了总要点点头,招呼招呼,寒暄两句。有时他在钓鱼人多的岸上把车子停下来,我们就说会子话。我问他一天能卖多少钱。
⑺“一毛钱三十条,能卖多少!
块数来钱,两块,闹好了能卖四块钱。”
⑻“不少!
”
⑼“凑合吧。”
⑽“您一直就卖蚯蚓?
”
⑾“不是!
我原来在建筑工地上当壮工。退休了。退休金四十几块,不够花的。” 我算了算,连退休金加卖蚯蚓的钱,有百十块钱,断定他一定爱喝两盅。我把手圈成一个酒杯形,问:“喝两盅?
”
⑿“不喝。烟酒不动!
”
⒀那他一个月的钱一个人花不完,大概还会贴补儿女一点。
⒁“我原先也不是卖蚯蚓的。我是挖药材的。后来药材公司不收购,才改了干这个。”他指给我看,“这是益母草,这是车前草,这是红苋草,这是地黄……这玉渊潭到处是钱!
”
⒂“您怎么会认药材的?
是家传?
是学的?
”
⒃“不是家传。有个街坊,他挖药材,我跟着他,用用心,就学会了。这北京城,饿不死人,你只要肯动弹,肯学!
”
⒄ 我在玉渊潭散步,经常遇见的还有两位,一位姓乌,一位姓莫。
从价值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样的人属于低级价值。”
⒅
⒆他们争执不下,转过来问我什么看法。
⒇我说:“我只是想了解了解他。我对所有的人都有
兴趣,包括站在时代前列的人和这个汉俑一样的卖蚯蚓的人。这样的人在北京还不少。他们的成分大概可以说是城市贫民。捡破烂的、捞鱼虫的……我对他们都有兴趣,都想了解。我要了解他们吃什么和想什么。用你们的话说,是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我是个写小说的人,对于人,我只想了解、欣赏,并对他进行描绘,我不想对任何人作出论断。对于这个世界,我所倾心的是现象。我不善于作抽象的思维。我对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审美意义。你们可以称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这个卖蚯蚓的粗壮的老人,骑着车,吆喝着‘蚯蚓——蚯蚓来!
’不是一个丑的形象。——当然,我还觉得他是个善良的、有古风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至少不是社会的蛀虫。”
(
选自《汪曾祺全集•小说卷》,有删改)
5
.文章第⑸段,作者用了整整一段文字描写了卖蚯蚓者的外貌
,你认为有必要吗?为什么?(4
分)
▲
6
.作者称自己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回答。(4
分)
▲
7
.你喜欢文中那位卖蚯蚓的人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及理由。(4
分)
▲
8
.我们都曾学过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你认为本文和《端午的鸭蛋》在语言上有哪些共同特点?试概括出本文的语言特点,并举例分析。(4
分)
▲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5
.
有必要。这样可以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卖蚯蚓的人,知道他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饱经风霜,但是身体强健。
评分标准:
共4
分。
意对即可
。
6
.
示例:①对这个世界,作者所倾心的是生活现象,想描绘各种人的生活;②对人,不关注其存在价值,而更多地关注并发现其审美意义;③作者一直在对生活现象进行审美,他从老人身上发现了人性之美。
评分标准:
共4
分,每点2
分。
答出其中两点,意对即可
。
7
.示例:喜欢。①豪爽善良:卖蚯蚓时,随手一抓,有时添几条;②吃苦耐劳、自食其力:挖药材、卖蚯蚓,自己挣钱养活自己;③积极乐观:生活在社会底层,却能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④勤学好问:向街坊学习药材知识等。
评分标准:
共4
分,每点1
分。能答出喜欢的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8
.示例:①多用口语,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例如:“块数来钱,两块,闹好了能卖四块钱。”口语色彩极浓。
②语言淡而有味。例如:“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只看到风、太阳和尘土。”用极其平常的语言,写出了卖蚯蚓者饱经风霜的形象特征。
评分标准:
共4
分,每点2
分。能概括出语言特点,举例正确,分析合理,即可得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459134.html
相关阅读:散文阅读《李首峰坚守的胡杨》附答案
《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阅读答案
《路,在没路的地方》阅读答案
高中三年级散文复习阅读:《牡丹的拒绝》阅读答案
宗璞《促织,促织!》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