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
“
可还歇?
”
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
“
不消。
”
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
“
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
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然耳边有人笑:
“
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
”
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1
.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
表现特色
”
这个词我们不常见,其实质就是作品中的艺术特色。所给语句主要是从感觉的角度写峡谷之险的。如
“
亮亮而来
”
写水不写其汹涌,而是从视觉写之。再有,
“
一派森气
”“
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
均是感觉出其险。另外,也用到比喻,
“
深远似涓涓细流
”
,也可答出。
答案:
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2
.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个题目指向非常明确,文中写牛主要有三处,分别是过峡谷前、过峡谷、过峡谷后牛的反应。其中,
“
过峡谷
”
最强烈,
“
两眼哀哀地慢慢眨
……
屎尿尽数撒泄
”
,牛的反应正是峡谷险峻、过溜索之可怕的反应,起到烘托环境的作用。人物描写主要写了两类人,
“
我
”
和
“
那些汉子
”
,回答时要从这两个角度分别陈述。
答案:
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1)
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2)
与“
我”“
战战兢兢”
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3
.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几乎每个段落都有对领队的描写,要注意仔细筛选。开头从神态写他
“
懒懒
”
的;中间从动作写,
“
走
”“
敲
”
,最后还有
“
飞到索头,抽身跃下
”
;语言有两处,过溜索前,问
“
可还歇
”
,我过时,他
“
吼
”
。由此可见,这个人对于溜索这一交通运输习俗已经习惯,充满自信,技艺娴熟。从他的语言可以看出他尊重他人,也不乏细心、豪气。
答案:
(1)
“
懒懒”
地说话、“
稳稳”
地坐在马上,通过神态描写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2)
“
敲一敲溜索”
、“
吼”
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心同伴;(3)
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同伴配合默契;(4)
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勇敢豪迈。
4
.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深刻意蕴和作者价值取向的理解分析能力。本文写的是驮队过怒江溜索的一段。文章在写牛过溜索时渲染了较紧张的气氛,牛在生命可能受到的侵扰时恐惧发抖的表现,可见这种传统的运输方式在生命看来有多么可怕。就全文看,语言趋于客观,这也是阿城文章的风格,客观得像浮雕,在险境与极致的场景中,让形象得以饱满地完成自我展示,由作者对领队等的用语看,作者对他们还是充满赞赏和佩服的。结合这些理解表述出来即可。
答案:
深刻意蕴:(1)
写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2)
写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3)
写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4)
“
我”
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1)
写骏马、雄鹰,高山峡谷,表现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2)
写领队、精瘦汉子,表现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3)
写牛的恐惧、发抖,表现对平庸、畏难的厌弃;(4)
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428915.html
相关阅读:《路,在没路的地方》阅读答案
高中三年级散文复习阅读:《牡丹的拒绝》阅读答案
宗璞《促织,促织!》阅读答案
《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阅读答案
散文阅读《李首峰坚守的胡杨》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