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让生活数学化 让数学生活化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而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以往的教学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生活。
  
  那么,如何把枯燥而脱离实际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呢?
  
  挖掘素材,让生活数学化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事实上,世界上每一个空间或每一段时间里都有数与形的存在。
  如果能从某些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因素,并充分利用,就能使学生化难为易地接受数学知识,进而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
  
  1.创设情境,渗透数学知识。如在教学三年级的“小统计”时,我采用了小猫钓鱼的故事情节。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积木代替鱼,一块积木表示一条鱼。
  谁的积木叠得最高,表示谁钓的鱼最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的知识进行了生活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相似类比,探索数学规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录像,从四季更换、周而复始,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
  接着,我启发说:“像这样的事例,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有的学生说:“每个星期,从星期一、星期二……星期日,过了星期日又是星期一、二、三……”我接着说:“那么,数学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呢?请试算1÷3,14.2÷22。”在计算和讨论中,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循环现象,为“循环小数”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3.质疑问难,培养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节课时,课前我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开展调查活动。
  通过调查,学生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如果车轮不是圆的,车子还能行驶吗?会开得快吗?……
  这样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勤于思索,大胆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注重实践让数学生活化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用理论指导实践,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次质的飞跃。所以教师必须注重“实践第一”的观点,让学生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1.体验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学完“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知识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的教室里有些桌椅松动了,谁能根据学过的数学知识想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通过思考,觉得用学过的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性,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顺势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己来修理松动的桌椅。在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创造意识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
  
  2.模拟操作,提供实践情境。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我在课堂上让一名学生到“商店”买6支铅笔,“售货员”告诉他一支铅笔2角钱,一名学生拿出准确的钱数来购买,另一名学生拿出2元钱让“售货员”准确地找给零钱。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对元、角、分有了充分的认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计算,同时还学习了售货员与顾客之间的礼仪,让课堂焕发出了生机活力。
  
  3.开展小型研究,提高全面素质。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使社会实践对数学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教师有责任教会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本领,而开展小型课题研究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结合有关数学知识的学习,可安排小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数学,回过头来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专题学习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在实际问题中,既达到了综合训练的目标,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424244.html

相关阅读:高中数学学习方法:高二数学复习八大原则
科学把握数学新课标
高考数学复习:系统梳理 重点掌握
三角函数图象性质
高中数学:扇形的面积公式_高中数学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