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庐山 玄武》阅读答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散文阅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庐山 玄武 诸事椎心,即便身在庐山。当 1514 ,中的唐寅自朱宸豪府中佯狂逃出,来到庐山,想必心境便那般复杂。他曾在此留下一幅画作,迷茫和阴冷的气息在画卷上弥漫开来。 庐山

玄武
诸事椎心,即便身在庐山。当1514
,中的唐寅自朱宸豪府中佯狂逃出,来到庐山,想必心境便那般复杂。他曾在此留下一幅画作,迷茫和阴冷的气息在画卷上弥漫开来。有谁在画卷中感触到了这些?
于我,庐山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已远离,变得恍惚和不可信。也许我该留下一点印记,一点在庐山的气息。庐山并不会因一个人的书写而减石增雾,它只是随着书写的展开,从我的心里一点一点消失。
那是一次半公差式的游玩。现代人的“
旅游”
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若干轻浮的意味。随行的人颇多,有肥胖老太,逼仄的山路上她的身躯堵在眼前东挪西挪;有妇人或者少女,不辞辛劳带着衣服、每到一处景点就兴高采烈地更换。这些令人厌倦,而混迹人群之中,却也自有些污浊的快乐。
夜间乘车上山,腾腾的浓雾罩着山路,车灯只能照见前方二三十米的距离,此外一切不见。车窗上很快积了白茫茫的水雾,用手擦开一块探头看,黑漆漆一片——
那黑的体积和压力时轻时重逼着眼睛,让人心惊和下意识地躲——
水雾继而又漫上窗。
车进山门停下购票时我跳下来,抽了半支烟。好凉,这是九月。风大,雾无声无息地、迅疾地扑上来、扑上来。那雾有阴杀之气,让人觉得不祥。
这是对庐山最初的印象,和内心情感一般茫然。夜里下榻牯岭镇一宾馆,心中烦闷,出来走动,黑暗步步紧逼,人很快便一点一点退回房间。被褥潮湿,入睡时我想到多以来我不断失落的一些事物,它们永不回归;想到一些具体的人,已经很久不曾记起他们了。此时他们像那些雾一般,无声无息地、迅疾地扑上来、扑上来。
对庐山最初的认识来自李白的诗句,与水有关的句子自少时起便令我欣喜莫名。然后是宋美龄的别墅,庐山会议,庐山遂名震天下。此外有朱熹在这里待过,一个令我厌恶的人。我其实并未读过他的理学论著,而仅凭直觉便将此人斥于千里之外。他与我无关,对我而言并不存在。
找到庐山更为久远的人的气息,是在第二天。
我到了庐山花径。花径之名源于白诗,白居易曾在此地流连忘返。这个自称是太原白公的人让我觉得亲切。他在春末写下“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的句子,在秋夜、在山下不远处的九江书写江上的明月。我今日所在的庐山正是秋高时节,这时节白公不在,他在九江。这时节另一个高贵而寂寞的人是常处山间的,他种豆,采菊,修补八九间草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那时候的庐山何其清爽,如今已宛若闹市了。
这个人是陶渊明,庐山原来竟是他的家乡。这个渴求淡泊的人不会想到在他身后,庐山变成了一处与阴暗争斗密切相关的场所。
陶渊明令我略感到一些安慰,但庐山几乎没有关于他的任何纪念场所。也好,他原本便是个寂寞的人。
庐山流水要看一看的,首先是著名的庐山瀑布。但导游说离此尚远,不在游程之内,如今也风范不再,只好作罢。看了两处瀑布,分别是大口瀑布和三叠泉,并无甚可观。水量颇小,像三叠泉落差虽大,却只有细细一般流水,算不得瀑布,所以叫泉了。下了那么深的山谷去看,心觉不值。
这些已是庐山遥远的、日趋淡薄的气息。人皆知宋美龄的庐山、彭德怀的庐山,谁曾见有人提过是陶渊明的庐山?那是庐山渐渐丧失的事物。
(
选自2005
第9
期《散文》,有改动)
14
.作者写庐山,为什么要从唐寅在庐山留下的一幅画作写起?(4
分)
15
.怎样理解文中“
现代人的‘
旅游’
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若干轻浮的意味”
这句话?(5
分)
16
.文中两次提到“
扑上来、扑上来”
,试比较它们的不同。(6
分)
17
.针对文最后一自然段“
人皆知宋美龄的庐山、彭德怀的庐山,谁曾见有人提过是陶渊明的庐山?那是庐山渐渐丧失的事物”
,说一说作者对庐山的认识。(7
分)

参考答案:
14
.(1
)唐寅的画作画出了庐山迷茫和阴冷的气息,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2
)用唐寅作画时的复杂心境,比况自己的感受:诸事椎心。(每点2
分)
15
.(1
)这句话是说,在现代旅游中,人们更多地注重外在的、表面的、有些污浊的快乐。
(2
)很少从内心深处体悟自然本身的闲逸情趣。
(第一点2
分,第二点3
分)
16
.第一处实写雾的浓重,渲染了阴杀的气氛。第二处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脑海中不断涌出“
失落的一些事物”
、“
一些具体的人”
,表现心情的茫然、烦闷。
(每点3
分)
17
.作者认为庐山的本质是人的气息,壮丽,秀美,清爽,渴求淡泊(2
分)
,但这些渐渐消失了(1
分)
,庐山现在成了一处与阴暗争斗密切相关的场所(2
分)
,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伤痛(2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422892.html

相关阅读:宗璞《促织,促织!》阅读答案
《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阅读答案
高中三年级散文复习阅读:《牡丹的拒绝》阅读答案
《路,在没路的地方》阅读答案
散文阅读《李首峰坚守的胡杨》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