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一直受凯洛夫的“讲解——接受”教育模式的影响,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学生学习过于被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使他们处于一种不断接受的学习状态中,他们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因此,在初中起始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会思考,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概括为“趣”、“扶”、“引”、“放”、“辨”五字。
一、“趣”,让学生“想探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活动中,往往伴随着积极的情绪。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神经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使得信息在神经纤维通道中的传输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建立最佳的心理结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探究时,经常自行设计了一些富有情趣的情景,巧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自动探究的情趣,让学生“想探究”。
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我拿了一张纸进入课堂说“这张纸厚约0.1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要对折30次,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厚度为多少?”学生纷纷做出估计,有的说30毫米,有的说60毫米,胆子大一点的说10米。我说“经过计算,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叠起来的高度。”同学们都惊讶不已,纷纷要求教会他们计算方法。全班同学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效果良好。
通过实践,有意让学生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去求异,去发散,去质疑,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最有效地让学生活动,而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久而久之,把包含问题的情景展现给了学生,学生情绪极为高涨,学习兴趣得以激发,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进而形成探索的习惯。
二、“扶”,让学生“学探索”
著名教育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联系”。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当然,学生的主动性需要老师适时引导,在学生探索时,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特点,创设探索情境,呈现探索问题,使他们在发挥主动性的同时,更能掌握探究的方法,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探究。
三、“引”,让学生“会探索”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揭露了启发、引导的重要性。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常用“引导的方式、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处于“愤”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探索问题。“引”应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运用个人探索和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大胆猜测、合理想象,归纳出新规律。
四、“放”,让学生“能探索”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在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给学生以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其发现、研究、探索的欲望。例如:在教学正方形的性质时,我首先运用多媒体展示了认识矩形的性质,提供给学生认识特征的方法的信息。接着问:正方形又将会具有怎样的性质呢?学生有的说“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有的说“正方形有直角”……教师笑而不答。请大家运用所学到的方法,组成小组讨论,寻找答案,并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在讨论中,我深入学生中间,及时点拨,倾听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围绕主题展开实践、讨论,适时把握学生,调控教学过程的发展,让学生在讨论中,敢于探索,能够探索。
五、“辨”,让学生“乐探索”
学生具有好奇、探究的认识特征,教师要小心翼翼地爱护和激发他们去探究,让他们感受到探索的乐趣,唤起他们成功的体验。有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分享、一种肯定,是透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辩论、澄清而建构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争辩是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培养其探索精神,发展创造才能的重要手段。经常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提供争辩的素材、技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也能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
探索是数学学习的源泉,没有探索就没有现代数学,在初中起始年级的数学学科中,我们要根据初中低年级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按趣——扶——引——放——辨的程序,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397777.html
相关阅读:高考数学复习:系统梳理 重点掌握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高二数学复习八大原则
高中数学:扇形的面积公式_高中数学公式
三角函数图象性质
科学把握数学新课标